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写行书如何摆动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写行书如何摆动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吗?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非常严格的,不同时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用现在的书法用语来讲,中锋一般来说就是笔身基本垂直于纸面,只用笔尖书写。侧锋就是就是笔锋倾斜,用笔尖和一小部分笔肚书写。注意传统的书写方式是不会用到笔根的,如果你写字经常把笔压到笔根,那你用笔肯定有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笔墨要求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笔尖都是藏在线条的中间,不会外露,笔身倾斜的方向和线条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笔尖外露,则视为败笔。当然现代的书法不一定要讲究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中峰行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舔笔”使其保持“锥形”。此外,中锋运笔的效果还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关,也与书写技巧生熟有关。故书法上对于中锋运笔效果有两种:一曰:“折钗股”;二曰:“屋漏痕”。两种特殊效果的线条都给人以美感,但其韵味截然不同,一个“秀媚”,一个“苍劲”。前者行笔较快,后者行笔较慢,当然,书写中有意的快或慢却不能达到目的。这还与书家功力深浅有关。
在中国书法中,90%以上都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核心笔法,行书当然也不例外。
据99版《辞海》关于行书的定义:“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他在《书议》中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书法是讲究传承的,其最基础的笔法,更是从传承中而来。
书法自隶变进入今文字始,产生了隶书和草书,而后又有了楷书。但是因为草书难于辨识,楷书书写法度过于谨严,书写不便,所以又产生了行书。
所谓中锋,笔锋在画中,如古人所谓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形态。笔画深沉韵味绵长,力透纸背让人百品不厌。
结构确实从古至今发生着变化。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晋行、草书,隋唐楷书等等,随着书体的发展演变,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从篆书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到隶书的提按、顿挫,再到草、楷、行有了露锋起笔,也有了侧锋用笔,笔法不在断丰富,也变得更为复杂,但是,中锋用笔依然是书法的主要笔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写行书如何摆动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写行书如何摆动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