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公权行书字体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柳公权行书字体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公权的行书怎么样?
柳公权的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行书肯定也错不了。唐朝的书法***们,无论是楷书行书草书,样样都精通。柳公权的《蒙诏帖》,是天下第六大行书。它既有王羲之的圆劲流美又有颜真卿的雄强豪迈。
请看全篇的章法。用墨方面有枯有润,书法的前半部线条丰腴,后半部线条刚劲。这样看来,整部书法作品就有了节奏感。整篇作品看来,字字紧密,气势连贯,密不透风。字体的欹侧不太明显,说明柳公心态平和。
柳公的行书作品少之又少。但是能留下这部精品,已经是不易了。
柳体楷书,可谓是钢筋铁骨。
柳公权的楷书的光芒遮盖了其在行书方面的成就,其实凡成大家者,都是行书楷书甚至草书都极其优异的如二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等,因为在笔法上行、楷、草都是一脉相承,不能割裂开来说的。柳公权的楷书的起笔、运笔、收笔虽然复杂多变,方圆转合,但没有一笔不是对行书笔法的楷体演绎,形成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今人容易将楷书和行书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只写楷或只写行草都会流与肤浅甚至俗流,例如所谓二田,涉行草浅弊,其楷亦有形无神韵,毒害颇深!
以行书笔意书写楷书的是柳公权吗?
以行书笔意书写楷书的是赵孟頫,不是柳公权。柳公权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其楷书以骨力见长,与颜真卿的楷书,合称为“颜筋柳骨”,是“唐尚法”的代表。元代赵孟頫以行书笔意书写楷书,提高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并解决了唐楷容易把字写呆版的现象,形成了以甜美为特征的赵楷。
柳体书法很难学吗?
柳体书法很难学吗?我觉得每一个唐代的楷书写好都不容易,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它的难是相对来说的,我觉得相对于颜体来说它的用笔可能会复杂一点,相对于欧体的结构,它又简单一点,但是对于柳体的争议,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简单和难。
为什么柳体饱受争议?
90年代由于启功先生非常喜欢柳体书法,在书法界兴起了一股学习流体书法的风气,出了一批学习柳体的高手,但是紧接着颜真卿的楷书和欧阳询的楷书成了主流和时尚,尤其是欧体楷书,有数不清的爱好者在学习,之所以大家不学柳公权的楷书,和书法界的一个说法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说法认为,柳公权的楷书并不适合初学者学习,因为它的笔画和结构太复杂,容易把字写死,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也就是说不好向行书和草书转化。
这个说法并不是一部分人的声音,很多书法老师都这么认为。我的书法启蒙老师虽然也持有这种观点,但是由于他非常喜欢柳体,我们初学书法的时候几个师兄弟也都选择了柳体,事实上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的这种情况。
虽然练习了两年柳体以后,在向行书的转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过随着练习数量的增加,这种阻力变得越来越小,到了后来甚至深刻的感觉到学习柳体带来的好处,那就是能够很快理解别的书体的用笔,对于结构也能把握的很好,实际上,学习柳体为我以后的书法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想想,是很感谢启蒙老师当初的决定的。
所以我觉得:
初学书法选择书体,难易并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一种书体学好都很难,就看能不能坚持去学习和研究,练习的多了都不难。
建议:
如果学习柳公权楷书的话,到了后期想要转型,或者想学习其它字体,可以先练习一段时间的魏碑过度一下,比如《张猛龙碑》或者《张黑女墓志》,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谢谢邀请,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头条号@不二斋。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事实上无论什么体,书法这门艺术就没有捷径,跑不掉的死功夫、苦功夫。
我们来厘清三个问题:
1、为什么有人说学柳无大家。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说这话的对中国书法史了解是不够通透的,视野也比较窄。事实上学柳的大家比比皆是。羲之之后以书法技术而言不弱于羲之的第一名就是米芾,这老米就是学过柳体的。宋四家中的黄庭坚那种柔韧的长笔如万军中来去自如的一把长矛(苏东坡说他是死蛇挂树),其笔力和出锋的方式明显是脱胎于柳体。赵孟頫也学过柳,八大山人学过柳启功学过柳……还需要再列吗?
2、楷四家当中,声望最高是颜,影响后学最大是欧,笔法技术性最强的确是柳,这一点毋庸置疑。相对而言,写颜需腰力肩力,写欧需指力,写柳需臂力腕力尤其是腕力。所以的确有人说临柳很累人。但是话说回来,柳学过了,再学别的,真的不累,这是功夫。本人就是柳体开蒙的,所以还真从来没觉得临池是一件苦力活儿。柳体两大特点:点画的韧劲儿、起笔的揉锋、调锋、回锋技术。对的,你没看错,落笔就是三项很考功夫的技术要玩得转。学柳,功夫就在这里。
3、柳体不喜用粗笔去构建稳当的结体,但好的楷书最起码要稳当。怎么办?柳老师的方法是结体匀整、笔画穿插精确到毫米。差一点点字的重心可能就要倾覆。难吧?的确难,但这也是功夫,听说过学了功夫走天下的话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评论只针对柳体的中大楷,他的行草篆(你没看错,他很的有篆书作品存世)和小楷除外,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展开了。
1、笔画要像,非常像!相比神策军,玄秘塔的骨力不够充沛,有些媚,但正因如此,先把其笔画学来再说,再找神策军深研结体。3年下来,柳体就差不多了。
2、临帖法不用单字突破,就不停地写,一通接一通,领会其中的味道。学柳体很容易转向其他风格,而且柳的骨子里的东西会遗留下来但不外显(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看不出别人学柳的原因之一)。所以沉进去不会有任何后遗症,只会增长内力。
我是一开始就学桝体的。开始总是难写好。经过常练习,及一些老师的点拨,现在多少找到了兴趣。柳体练多了,就会有一定的笔力。而笔力是柳体的基础。我发一幅临习的玄秘塔作业,供各位爱好者批评,切磋。临的不好,如污方家法眼,敬请原谅。
很多书法家认为,柳体与欧、颜相比,难度更大于后者。
柳字自欧体、颜体中来,是最完美的字体,其境界远非后世初学者所能企及。许多柳体爱好者望而兴叹,不少人充其量仅仅接触到柳字特有的基本笔画特征之皮毛,或者可以说,只学习了柳字笔画中最不好掌握的写法中被夸大了的特征,而不知其笔画特征之所由之路,该如何走法。有点绕,哈哈。
在面对柳字时,有些人直接落荒而逃,有些人将本已夸张的笔画形状,再加以过度夸张、变形,而最终,连柳字的结字规律还没接触到,便不了了之。
我认为,初学柳体,务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好的途径,是先尝试写一写欧字和颜字,得其基本要领后,再临习柳体,应该是一种捷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爱好者与您交流,柳体瘦劲,中宫收紧,开始难学,进步慢,但其实学其他书体也是一样的,都不容易,我认为,柳体是最美的楷书。
柳体书法作为四大楷书的代表,端庄秀丽,精到工整,骨气磅礴,力能扛鼎,“颜筋柳骨"便是后人对其评赞。柳体字,结体端庄,笔力峻拔,短横粗壮,长横瘦劲,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厚清刚,这对书法练习者要求较高,但也不必畏惧,选好柳体范本《玄秘塔》或《神策军》,
用心对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慢慢把握柳体,把柳字写好。练习柳字,还能陶治人的情操,形成人的气质,柳公权心正笔正誉为千古佳话,字如其人,学柳如同学做铮铮铁骨之人。
学柳无大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查资料便可证实,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林散之都受益柳体用笔之道,尤其是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受柳影响更大,“晚年竞爱诚悬芳"表达出启功对柳体的崇高评价。
我也自学写柳体,一写二十年,有坚持,有断续,有喜悦有无奈,现在把它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与你说我现在学柳的真实现状,学柳后转学行书真放不开,我找了许多帖临写,包招兰亭,最后从学智永千字文上找到点感觉,现在静心下来写楷书。
学书法难,学柳体难,但难中有乐,难中得乐更乐。个人意见,供参考。
学习柳公权的帖后,行书学什么体好上手?
柳体作为入门训练,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千万别恋战,不然楷书写不好,行书又不好改了。因为单纯地写一种书体,没有别的书体的营养,是写不好的。向行书转变也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即使告诉你选某个贴他也不能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根据你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调整你的学习方向。书法没那么简单,有一本字帖一支毛笔就能写好字。古时候写字都是有传承的才能写好!当然现在资讯发达,各种培训机构众多,可是鱼龙混珠老师的水平有限,学久了养成习气还很难改变,浪费了时间走了弯路。
我是一名书法初学者,准备学习柳体,请朋友们推荐几本柳体的好字帖
推荐内容
我是一名书法初学者,准备学习柳体,请朋友们推荐几本柳体的好字帖
最佳答案
柳体字帖无外乎《神策军碑》和《玄秘塔》,二者相近,玄秘塔清晰完好,但[_a***_]瘦硬,练习中容易造成过于骨感、剑拔弩张;神策军字形比玄秘塔略丰腴大气,本人认为更适合初学,但可惜残损较多,实在是不可兼得。当今练柳体的不多,写得好的更少,网上有一段北京书协张书范的视频示范,可以参考。辅导材料也没啥特别好推荐的,市面上的大致类似。写柳体很难,柳体字已经是晚唐楷书的收官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收官之作(柳公权之后,不再有划时代的楷书大家),已经发展到极致,高度形式化,甚至是僵化了,所以柳体的点划结构章法难有丝毫改变,稍改就不是柳体,这增加了初学者的难度。如果对柳体非常喜爱,也不是不可学,但要用最大的毅力“打进去”,还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学书过程中可能会有“越学越差”的阶段,不要气馁,这是自己眼力提高的表现,正所谓“眼高手低”与“手高眼低”交互进行的过程。想要练好字,建议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进步会很快。记住柳公权的一句话——“心正则笔正”,我想这就是练柳体时时应找到的感觉。
2016-01-16
17
更多回答(6)
相关搜索
柳公权字贴正楷书法字帖柳公权楷书字帖大全 入门毛笔字临摹字帖颜真卿行书字帖大全王羲之行书字帖健康过大年
如果你之前学的是柳体楷书,现在想学行书,我遗憾的告诉你:柳楷的笔法、字法与行书不兼容。为什么?我亲身经历过的坎儿!
当今书法界,有一个怪象,很多人瞧不起赵孟頫,说他的书法太俗……我可以不客气的说:凡是认为赵体不好的人,说明不懂书法!所谓初学者不能学赵孟頫等等奇谈怪论,都是胡说八道!
剪短截说吧,初学行书,选择赵孟頫的行楷或行书作为入门的密钥,是明智的作法,千万不能直接练〈圣教序〉……不信拉倒。
另外,有必要说一下,想学到书法真功夫,掌握传统书写技法,非得练一练毛笔小楷不可。小楷即是楷法之源,也是向行书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试想,王羲之、宗高宗、赵孟頫、文徵明、成亲王……他们的行书为什么雅俗共赏?原因就是:精熟毛笔小楷。
为什么当代人写不出古帖的神***韵味?因为他们起步入门的时候,不练小楷,而直接练***大楷,比如,欧楷、柳楷,原帖字体大小2~3厘米,可是,很多初学者都是不按原大练习,全都是放大几倍临摹……等于把原帖技法精要笔法动作给篡改了!所以,有形无神,而且写不了行书。
我认为,小楷是手写体规范字,突出的标志性特点是:书写性好,实用性强。初学者应该先练习书写,之后再研究书法……写字都不行,还谈什么书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建议,仅仅供参考。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文章。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楷书过渡到行书,无论之前学得什么楷书帖,大多数主要的路子还是会选择《怀仁集王圣教序》,
因为自古学行书,一般都把《王圣教》作为学习的第一步。从中可以借鉴到一些正宗良好的行书法度。以之为基础,再学其他,有利于书艺提高。
《集王圣教序》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用笔清劲,点画多姿,体态妍美,骨力内涵。
本帖的可贵之处,是基本上保持了大王行书的韵致和风格: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结体则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处不觉空阔,密处间不容光。
而且此行书兼容并包了楷书的笔法,端正平实,又具有娴熟的行草书笔势。除了点画精到,结构多变之外,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过与不及的习气。
所以学行书,先从《集王圣教序》入手,领会掌握其间架结构和点画骨力。同时,最好多读《兰亭序》帖,可以领悟王书笔法的细***化。这样学行书,不会走错弯路。
另外,大多数人比较欣赏王铎书法,感到大气磅礴,笔走龙蛇,看得人酣畅淋漓,用笔或方或圆,折笔顿挫有力,结字奇崛险茂而不失法度,于秀逸婉转中透出刚健豪迈、苍郁雄畅之气。
于是,许多人楷书功底有一定基础后,就直接上手王铎行草书,这也不是不可以,然而你如果有柳公权楷书的基础。那么先临《圣教序》。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王铎楷书有很多柳公权笔法,如下图。
我是学柳公权的楷书,说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吧!
因为柳楷需要强劲的笔力,而且柳楷也是那种棱角与筋骨强的书体。因此,我选择的行书是王羲之,我是从《圣教序》开始学起。
可是《圣教序》很难入手,我又转学赵孟頫的《胆巴碑》,学习赵孟頫的《胆巴碑》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新学习《圣教序》,感觉上比开始就学《圣教序》强得太多了,我现在一直在临《圣教序》。
个人感觉很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有人说柳公权楷书妙绝古今,行草水平如何呢?
柳公权才情都用到楷书上去了,行草实不及楷。其实能有楷书传世就非常不错了,不必五体皆能。我猜王羲之必定能写篆、隶,不见传世只怕是他没兴趣写篆、隶而已。米芾也是独沽一味,行书打天下!
柳公权29岁考中进士,开始做官,给太子当老师。那时候唐朝已经过了***盛世和贞观之治,也就是好日子已经过完了,后面皇帝上任如走马灯,最短的唐敬宗李湛只干了三年,18岁就死了。柳公权搞书法长寿,活了88岁,七朝元老。
柳公权是文官,天天围着皇帝转,跟笔墨打交道,书法当然是一流的。他又很钻研,遍观唐代前辈们的法书,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溶汇贯通,树立了自家风格“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称,影响延续到现在。
得书道真传,加之环境好,学问深,眼界高,柳氏的行草书自然不会差,只是世人尊其楷书,而掩其行草。但书史记载有《十六日帖》、《伏审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深得晋人风神气韵,都是镇馆级之作,其中《蒙诏帖》声名最隆,内容是一封信,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还请谅解自己的难处吧。
此帖书法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笔墨酣畅,磅礴痛快,意象恢宏,有一种吞吐大荒的气派。因是私人书信,不需要端着***,可以放开来写,情感得以真挚流露。真正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后人打分很高,评为传世十大行书之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公权行书字体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公权行书字体结构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