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张迁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张迁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别具一格,请问如何欣赏?临习时要注意什么?
隶书在书法史上有两座高峰,一是汉代,一是清代。清代隶书家辈出,伊秉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风格简洁大气,别具一格。
伊秉绶的书法受颜真卿、刘墉、桂馥等人影响较大,隶书取法《衡方碑》《张迁碑》《裴岑碑》《韩仁碑》等,用笔浑厚,结构方整,在极简中尽显庙堂气象。而在用笔上,方笔极方,圆笔极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而古拙的笔画,更是显出秦汉古风,如远古的高士,徐徐而行,高古而不食人间烟火。他的书法格调,非普通书家所能比拟。
要学好伊秉绶的书法,我有两点建议:
1、打好篆书基础。
不独伊秉绶,清代大家的隶书都非常强调中锋行笔,线条挺拔而有力感,而伊秉绶的字尤其注重裹锋涩行,很多单字线条几乎与篆书没有多大区别。
2、同时练习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不仅是篆籀笔法的忠实执行者,更是肥美书风的创造者,而伊秉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学习颜体有助于领会伊秉绶书风。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赵体楷书的折笔,大多圆润,请问大咖们赵体圆润的折是怎么写出来的?
折笔体现出来的形态都是方的,圆的形态用的笔法是转笔。
你说的“折笔”,应该是指转角的地方。圆角所用的笔法是转笔。转笔即圆转回旋之意。
转笔的书写要领,中锋暗过,不能顿,以腕牽动锋毫转向运行。此法即颜真卿所说的“折钗股”。钗子为金属圆棍所制。一头粗,一头细。我们把它折弯,它的转角处不会有方棱的折角。在书法中这样形态遒劲圆润,富于张力。
圆笔与方笔,在书写时不能全用一种。一个字中要有方有圆,才能刚柔相济。纯圆则油滑无骨,纯方则刚佷无韵。笔圆体方,内圆外方,天圆地方,阴阳互变,方为至道。
赵体楷书的折笔非常有特点,是赵体的标志。要搞清这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首先对赵体书法要有个基本了解。
书法历经唐、宋至元,在赵孟頫看来,古法已衰,他大倡复古,提出书法以“二王”为宗。他的著名书论“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其实就是他的书法思想的结晶。
赵孟頫的这一书论思想贯穿与他书法始终。在笔法上,他直追“二王”“肤肌之丽”、“意在笔先”之理念,摒弃唐书的“习气”和“匠气”,矫正宋书的姿意,参入魏体之浑厚,形成赵体书法之风格。
而在结体上,赵孟頫主张,因时因人而异。故他的折笔,就是遵循“二王”为宗的笔法,遵循他们创造的以笔势连贯为结体的原则,并融入个性,而形成圆润而婉转的折笔,这既不同于“晋人的含蓄,唐楷的圭角分明,又不同于魏碑的锐气。
有观点认为,赵体的书法妍美,主要就是这一转折过于委婉。
由上可知赵体的由来,然后再来分析此笔笔法的由来。
晋人书法虽说是中锋用笔,其实并非完全正锋,而是笔尖与纸形成一定的角度,这种握笔姿态,极易形成侧锋,书写时通过掌力和腕力控制,达到正、侧锋互相交替,在运笔过程中完成调锋,完成点画书写。赵孟頫继承了此用笔法,书写时也并非完全正锋,也是以掌力和腕力控制,气足势满,一气呵成完成整个字体的书写。赵孟頫书法的转折就是在这样一种笔势下形成的,故他的书法能日书万字,与此笔法有很大关系。
所以,有人认为,赵体不宜初学,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对习书者要写此折笔有帮助。
赵孟頫写的楷书完全中锋用笔,好比毛笔峰铺开后紧紧的贴在纸上走,而且赵孟頫一般都是行楷,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形成的各种线质。他的竖钩和卧钩是通过笔锋铺开的程度以及书写的时候手腕的转动和笔力所造成的,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如果单单追求形的话很不自然了,而折在写的过程中应用单毫笔。
《好太王碑》看起来比较奇怪,它属于隶书还是楷书?临摹时要注意什么?
《好太王碑》的墓主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号永乐太王。此碑刻立于东晋义熙十年,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清光绪年间才出土。
此碑所刻内容从高句丽建国的神话讲起,再讲到好太王征东夫余的过程,最后说到对好太王守墓人的记载和法令。内容涉及到高句丽国与当时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再者,汉末魏晋时期,曹操的一道禁碑令,使得碑刻遗存大量减少。所以,现存屈指可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碑刻,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碑碑体高6.39米,底部宽1.35-2米,碑底周长6.29米。碑文44行,满行41字,计1775字。碑文为汉字 , 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
此碑碑文为隶书书写,又有一些篆书和楷书的风貌。但结体方正,不像篆书那么长,也不像隶书那么扁。此碑正是从隶到楷的重要例证。
因为此碑篆书、隶书、楷书,各种书体相掺杂,又有很多简省的文字,所以临摹时要注意整体特征的把握。
首先,此碑起笔、收笔、转折融入了大量篆书的笔法,圆浑挺拔。而横、捺则带有隶书的特征,蚕头雁尾。
古人很有趣,很多字“长相”不一样,但意思一样,比如“太”、“大”,故《好太王碑》又称《好大王碑》。
好太王是高句丽国的第十九任国王,名叫谈德。高句丽是历史上很奇怪的一个王国,从其国王墓碑以汉字书写即知其与中国的渊源,可其地理位置大部又处于朝鲜半岛,可见今天的韩国与朝鲜与其也有较深渊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上网自行查阅。
《好太王碑》的书体属于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性书体。从形态上考察,基本应归属隶书一类。当然,近来有学者提出它应属于西汉时的碑铭体。这一见解比较专业,我们不需了解。
此碑笔画横平竖直,结体方阔稳重,雄强大气,笔画一律作方直线形,没有波磔变化和顿驻笔法,自然古朴,以特异的面貌和鲜明的风格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临习《好太王碑》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拓本。此碑时代久远,风蚀厉害,拓本虽然较多,但清晰、精美者并不多,故在临习时首先应选择精良的拓本。我强烈建议***用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灰前本C 本,这是一件颇为珍贵的早期拓本。
2、此碑用笔以圆为主,略兼方笔,起笔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沉着凝重, 转折处含蓄灵活而有力度, 着笔自然,笔画平起平落。
3、临习此碑最好有一点篆书的基础,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此碑的结体独出心裁,大小不拘,方整中寓变化,端庄中蕴活泼 ,布局自然错落,浑然天成。临习时须注意体会。
5、此碑金石气息浓厚,临习时宜用长锋羊毫笔,墨宜浓不宜淡,纸以质地较粗的生宣为宜。
很高兴回答“《好太王碑》看起来比较奇怪,它属于隶书还是楷书?临摹时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好太王碑》,又称《好大王碑》、《广开土王碑》、《广开土王陵碑》或《永乐太王碑》。通常我们都叫“好大王碑”,是我国著名碑刻之一,出土于清末,现在位于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其风格怪异独特,受许多书法爱好者的青睐。那《好大王碑》是属于楷书还是隶书呢?临摹它时需要注意什么?
《好大王碑》属于隶书,但风格有向楷书发展的痕迹,整体笔意是篆籀用笔,造型厚重朴实,含蓄不外放,内收,内部空间结构疏密有致,字体饱满、朴拙,风格特点具体如下:
1.用笔:圆润浑厚,朴拙涩劲
《好大王碑》整体用笔简散,没有明显的波磔变化。其有些地方略显草率,符合民间书法的自然特点,这种看似率意的笔画,表现出的却是天真烂漫的效果。笔画带有篆书的笔意,圆润浑厚,线条劲涩富有质感。笔势虽然没有一波三折,却能收放自如,笔随意行。
《好大王碑》的用笔平缓,没有典型隶书所特有的“蚕头燕尾”,但在看似简单的笔画的质感中,我们能感受到其极强的生命力和来自荒山野的独特韵味,充满灵气和古雅。
2.结字:平正敦厚、跌宕雄强
《好大王碑》的结字特点相对平正,结构恢弘雄强,平实稳健。取势含蓄收敛,不作纵横驰骋状,力求平正而不显于呆滞。它整体结字多取横势,少部分字取纵势,使通篇中看起来灵动但不显得很突兀,反而有起到调节行气的作用。结字没有明显的长短粗细对比,字内空间随意自然。
《好大王碑》这种隶书的结体,篆籀的用笔,平正而不呆板、跌宕而不奇险、舒朗而不松散的结字方式,在汉代的隶书碑刻中极其难得,其艺术审美价值不在“三颂”(《西狭颂》、《郙阁颂》、《石门颂》)之下。
3.章法:疏朗开阔、肃穆雍容
《好大王碑》整体章法气势恢弘,布局平正严整、古朴典雅、肃穆雍容。它对技法的要求不是很高,属于风格型、性情型,其疏简敦厚、跌宕雄强的结字方式,能构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张迁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张迁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