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的硬笔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格的硬笔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处理好硬笔书法中的章法问题?
硬笔书法有横写和竖写两种方式。横写是现代印刷式写法,有时代气息,实用性更强;而竖式则沿袭传统的毛笔书法。这里重点说竖式。
硬笔书法虽源自毛笔书法,却又与毛笔书法有所区别。
由于毛笔在轻重、浓淡、枯湿、粗细、疾徐等方面对比更加强烈,因而毛笔的章法更加丰富。
硬笔书法的优势在于线条流利、细劲,线条组合的空间结构形态小巧、清晰、匀称、美观。
章法上,硬笔书法更适合横竖成行和竖有列、横无行的格式,而毛笔草书中横竖无行无列的格式,则不适合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的章法,可以在临习古代毛笔经典作品中学习,但需注意的是,硬笔书法应该有专门的印章,其大小应与硬笔字的大小相符。
总之,要处理好硬笔书法的章法,要多看多学经典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作为书法爱好者,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既然是爱好者,那我就从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认知。
说到硬笔的章法,我们知道分为大章法和小章法,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过渡谓之“大章法”,而单字的笔画间行进衔接,谓之“小章法”。
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练好小章法,这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动笔临帖,用心读帖,来感受大家的笔画布局和用笔技巧,可以不局限于一家之字,博***众长,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书写特点,写出有自己风格的字,只要认真来写,认真来练,坚持不懈,相信对于章法的应用会有很大的提高!
至于说大章法,我一直觉得那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功到自然成!
附上小疯自己的字,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硬笔书法中的章法,基本多指竖写的行、草书!一副好的行草书作品,章法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文静优雅,或是洒脱奔放,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类,去布局!给人以收放自如,舒适得当之感觉!书法家杨再春老师的行草书法章法,本人非常喜欢!故受之影响很大!!拙作几幅,大家多多指正!
谢邀。硬笔章法与毛笔并无太大区别,从微观到宏观,都遵循一条原则――点画结构服务于结体,结体要服务于行气,行气要服务于通篇章法的全局。抱庸试举最为常见的四例,简要加以说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例:竖线书画纸。这种书法笺是万能的,方格、米格、回字格只能写篆隶楷,而此笺篆隶草楷行都可以写,尤其适合行书草书。书写时比较简单,往两条竖线中间垂直写下来即可。行书草书单字字幅可以适当作小大处理,但大字不宜满格或出格,小字不瘦于两线间距的三分之一。另,一行字的重心尽量成一条纵线分布。
第二例:无线格白纸。其实章法布局要求与上图带竖线的要求基本一样,就等于把红线给抽掉了。常规书写,要求横不需成列,但纵一定要成行。字距行距无精准规则,一般字间距应略小于行间距。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是很难写直溜的,或左偏或右偏,有的单行写下来曲曲折折。这都不是大问题,写多了,就自然能够把它给写直溜,这确实也算是一个硬功夫。
第三例:带格扇面。我这个扇面是十年前写的,当时很随意,因为硬笔墨流过于酣畅,墨迹很浓怕被涂污,是由左至右写的。正确的习惯应是由右至左。硬笔写扇面可以有两种,一是围绕圆点呈扇状分布,二是仍然垂直纵向写下来。这个因个人喜好,没有优劣之分。章法的要求就是松紧适宜,行气流畅,通视和谐。
第四例:圆形(团扇)。章法要求其实就是戚正常书写的基础上“收首缩尾”,使内容呈圆形合理美观地分布。字间距、行间距、行字重心一线纵垂等要求不变,但因尺幅与内容不同,也可以适当变通灵活处理。
抱庸妄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提高章法主要还是需要多看、多练。章法,可以分为小章法和大章法。简单来说,所谓的小章法就是指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的关系;而大章法,则是一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业行等整篇的布局关系。
刚好前段时间整理了一些关于硬笔书法的名家作品,现罗列一些如下以供参考,若需要看到全部的作品,可以关注我并前往查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之,
章法的学习主要是集中在作品创作方面的学习,而创作章法方面的学习主要还是以多看其他书家的作品为主。因此,多看、多练是学好章法的不二法门。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怎样才能练好行书和草书?
写得已经有些样了。我们每个业余的或专业的都在学习的路上,所谓做到老学不了。看两幅习字,路子还是正的。写行草书,二王是必修课,因为他们都有篆隶,章草等深厚功底。行草书已经登峰造极,就是临摩难度比较大。行书也可临摩赵孟頫,草书临孙过庭,比较好入手。
行书,流变,流畅,则显行书特征,著于行笔变化万端,较之楷法而有性情舒展,因而端倪由楷格,到行书,成严饬之气,变化自由畅游之轻便,只要楷法拥足,则行体必有情怀如何荡漾,行有巧密,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妙。
如何了掌行体游驶之笔法,走进晋寻二王,得其韵,读兰亭,而悟,玩味圣教序,而摹,取笔势,追流变,纳于遒丽之意韵。
若具性情,追踪米芾体,可变晋法,达旷达痛快。更妙。温和之润,取赵孟頫笔意,求浑厚洒脱风神读颜鲁公行书。有雄奇之感。文卷气则有苏东坡。之书墨。
初入行书,且不可临摹个性化之强,清代书家皆为个性书貌,如何绍基,赵之谦,理应择晋韵系。宜入。因人而异。
草书,则有性情与法相得宜彰,明白使转为重,意法相承,会有妙。意多则失法度,无致无韵,法多有失达情之意,无情势意气,故意法相害。
这个提问有些异常,有同时练好行书和草书的意思。建议先从行书练习,有了基础后在临摹学习草书。为什么要先学行书后学草书呢?这样的先后程序学习,便于理解草书符号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将草书临摹学习的更加精准。特别是草书的一些非常细微的一些线条符号,理解不到位,在书写时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面目全非。
虽然按照书法书体的发展可能不是这样的顺序,但这样顺序的学习更扎实。对于草书的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的特点,我们读一下《草诀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细微精妙。
学好行书仍然需要临摹字帖,就是通过临摹学习行书的基本教程,然后再进入通临的水平,并能够做到背临或掌握其点画造型、结构、章法规律最好。在此基础上能够按照原帖笔意风格创作作品,方可以说是对这家的书法基本学到了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学精学透了。
在完成一家行书的学习后在学习草书,可以说难度会大大降低。把精力用到读帖记符合或字形方面就可以了。当然有也不能忽略临摹学习和背临学习。
关于如何写好行草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给出以下建议,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1、要想写好行草书,你至少要有一种或者两种正书的基础,我们讲的正书是指的楷书、隶书、篆书三种书体。
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复追险绝。学习行草书之前就要学习正书,正书是行草书的基础。
通过这三种书体训练书写者的用笔、结构和章法。这三种书体里我最推荐的就是楷书。
2、初学行书或者草书,也要先选择平正一点的,比如可以选择王羲之的《圣教序》、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或者《方圆庵记》、陆柬之的《文赋》、赵孟頫的《赤壁赋》等等。
通过这些平正的行书慢慢进入行书书写的状态,不要一开始就直接写大开大合的行书,初学者很难掌握。
3、练习行书的时候不一定要快,行草书不一定写的快,但是要畅,要注意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行草书更注重节奏感而不是速度。
但是创作的时候也以根据情况适当加快速度。
4、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所以平时一定要多进行创作训练,创作和临帖是互补的,在创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你觉得呢?
你配的图片中说的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行草书的练习[_a***_]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书写的节奏练习。古代人说节奏用节点表达,现代人就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词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节奏是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停有行。练习方法是,在字帖中挑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出来,如下图中的“能”字,重的地方慢,轻的地方快,虚的地方较快。转折点处的停,(这个停只是一停马上接着就要走的,节奏的关键就在于停留的时至把握上,务必下功夫练习)
书写的节奏感练成不仅对行草书的书写有大幅提高,就是对篆隶楷的书写,也能有法质的飞跃。
第二点,提按练习。提按练习的方法是书法中虚实表现的重要手段。有质感的行草书作品,他们的笔画变化无常,靠的就是提按来表现。提按并不是任意的在书写中想按就按。它是结合于顿,蹲,驻之中进行。提的分寸掌握好是,是提按练习的关键。提的分寸,视下按的程度而定,不能是按下去的分寸为十分,马上提起为一分,这就脱节了。它的原则是急按缓提。顿笔的力度最重,蹲笔的力度稍减。这两种笔法都有停留感。是停留感,不是完全的静止不动。停留的时候是在调转笔锋。也就是挫笔。驻笔则和蹲、顿不同,它是按下去不能停留,如捺画的波磔最重处。不能快不能慢不能停,落笔即行。称为驻笔。这些都是提按的关键。
第四,草书的练习。做数字“3”的练习。草书中的形态,说白了,基本就是各种“3”的姿态。有卧倒的,有侧欹的,有正的,歪的……能明于此,书道成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的硬笔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的硬笔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