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圣经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圣经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孙过庭《书谱》是学习草书的第一临本?
孙过庭《书谱》是学习草书的必学字帖,很多书法老师教草书,第一本字帖都会选择书谱,包括很多大学的书法专业,也把《书谱》列为学习草书的第一本教材。原因大概如下:
1、《书谱》是名家经典墨迹,最关键的还是真迹,保存完好、用笔清晰可见,便于学习它的笔法和字法。而像张芝、王羲之留下的要么是刻帖,要么是摹本,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学习。
2、孙过庭是唐代人,当时能看到大量王羲之的真迹,他书师法二王,学习习二王笔法,是二王笔法的优秀传承者。学习书谱能窥二王笔法,为以后学习二王奠定基础。
3、孙过庭书谱草法非常的规范,学习书谱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学习草法,而且还是正宗的草法。
4、孙过庭书谱是小草,而张旭、怀素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草,学习草书一般从小草开始学起。
5、《书谱》篇幅很大,内容很多,单字字数也很多,对于深入学习它的风格以及以后的创作都有很大帮助。
6、另外《书谱》本身还是一篇经典的书法理论著作,学习草书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学习书法理论。用其理论指导书写,效果更佳。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原因有三:一,书谱是墨迹,便于学习。唐以前的书法墨迹极为鲜见。通过碑刻学习书法,初学者常常无所适从,摸不清起笔收笔的方法,而且刻石本身的刻制优劣也有很大差别,都会对初学造成困惑。墨迹相对更容易观察笔画的来龙去脉,墨色的变化自己作品的气韵。
二,孙过庭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书谱是二王法度的最好继承者之一,学书谱有助于今后上溯魏晋,学习右军法则。王羲之虽贵为书圣,却无真迹传世。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手札,尺牍。篇幅小,初学者很难应承一套完整的书写体系。书谱笔法丰富,字数多,学习书谱,可以较完善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草书常用字的写法,有助于下一步向创作过渡。
三,书谱本身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书***文。学习书法的同时还可以对唐以前的书法史有所了解。而其中关于书法的一些观点也发人深省,让初学者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书谱》所书的书法理论系统、精到,从理论上解决了书法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对书法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2、《书谱》以二王为宗,用笔精熟,加以峻拔刚断,森森然有金石之声。与王羲之相比,虽韵致逸气不如王,但法度更为严谨,对后世影响极大。
3、现在晋代草书墨迹法帖,尤其是二王手迹几乎绝迹,但《书谱》时代略近,保存完好,又因其草法纯正,全宗王羲之法,可以说,它是上溯魏晋草书的桥梁,对草法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题主所问很正!先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下什么是草书:草书有章草与今草之分。今草又分小草与大草(狂草),现在所学大都属今草。资料显示:章草是篆书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的草化。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大致形成于西汉,兴盛于东晋;今草是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书体,笔势流畅。犹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更是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到了今天,草书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书谱》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孙过庭所著,并用草书书写、比较系统地对书法创作、技法进行阐述,是其书学理论与书法实践的总结,是一部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又全面概括书法理论的作品。所以学习草书,《书谱》极富学书指导价值,又能提供规范草字临写范本,只要是写草书的,几乎都临写过,所以才有题主所说孙过庭《书谱》是学习草书的第一临本。实话说,我临习、通读过,但要非常准确的表达其论述,觉得功力不够,尚存很多费解之处,今天写此文也是因题而发,借谱中妙语,简浅议之一二:
我体会一是《书谱》对我们学书的指导:“察之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是对我们学书者的基本要求,临帖一定要仔细观察,悉心临摹,才能得其精妙,具其神韵。这也是我学书的座右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学书状态。“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要想学书就必须有恒心,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勤于练习,掌握了点画技巧,能运笔灵活,才能写出美妙的字来。也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练书方能有成就。
二是《书谱》中论书体关系中表达了学草要学真,楷则这一概念,孙过庭其实说的很明了,就是书法最标准的楷模,也就是最美的形态,是书法的美神……,任何一种书写都有其固定既有的表现形式,各书体间相互融通,吸取营养。“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三是《书谱》中“五乖五合”,在我看来是想论述在书法创作中的各种客观因素与主观情感对作品艺术价值表现的影响,点明创作要有思想,有情感。“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四是《书谱》的书法艺术:孙过庭专学二王,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独成一家,其笔势坚劲,点画丰满园转,多露锋起笔,笔势呼应,整体取势自然,变化精妙。后有评说:得“二王”今草真谛者,应首推孙过庭,他继承了“二王”中锋用笔,侧锋取妍,似斜反正,若断还连,婉转婀娜,飘逸沉着的今草体势。”听听这几位先生怎么说。米芾:“孙过庭草书《书谱》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孙承泽:“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充分道出了孙过庭的继承与创新。有人总结“点画之多姿、结字之遒美、行笔之流畅、草法之周详、布局之奇巧,一切都是天机流宕,顺乎自然,使静止的文字与自然界的万物妙合,于理法中去求得个性的解放,进入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地,绝无雕琢之饰、狂怪之习、弩张之态,格调高远”。
要论《书谱》,你问对人了,我来说几句,没临过的就不要来凑热闹了,本人至少有一年时间,每天平均几小时在研究它的笔法和结构及章法。节临不断,通临5次,首次不间断从早上一直写到半夜12点,真的不知疲倦和饥饿,最后一次约5小时完成。下面说说我的心得和体会,孙过庭是草书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可贵的是墨迹手稿,学习价值极高,要深入理解孙氏笔法,得先学习智永真书千字文(其同样是墨迹手稿)的笔法,别问为什么,等你体会到这是必经之路自会理解我的建议。用短廉毫鸡距笔,最合适单钩执笔,对书谱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互动,我的资料里有很多书谱的日课发表。
为什么临了王羲之各种贴之后,觉得什么字都不入眼,只有他的好?
首先是王羲之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象。
须知,他和他的亲友,是东晋贵族“王谢”家族的人,《兰亭序》里写到的,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高人雅士中最有名的,除了他王羲之,还有一个同样鼎鼎大名的谢安。
他们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贵族。
其次是王羲之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高尚人格气质和艺术志趣。
可不是我要写得漂漂亮亮逗人爱以卖钱那种,也不是写得乌方光以讨阅卷考官喜欢的馆阁体那种。
王羲之是站在艺术的山峰居高临下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
其三是王羲之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含量。
写诗作文的底子,谈玄论道的日常,《兰亭序》是为文人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作品集写的序,有多少书法家,有他那个文学水平?
一个没文化的不懂文学的学得像吗?
其四是王羲之书法有勤学苦练所获得的深厚功力高深技巧。
他的老师是卫夫人,他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有高人指引,再加日日临池,精益求精,终至超凡入圣。
不吃苦,急于事功,写俗书写丑书,他是想也没想过的。他有那个天资,有那个志向,有那个条件。
由于以上所有原因,伟大如[_a***_]、苏东坡,也只能天下第二第三。
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学王羲之的书法,得几分王羲之的笔法,再掺入其他书家的几分笔法,再揉进几分自我的几分笔法,形成了自我书法家的书体。临了王羲之各种贴之后,会产生什么字都不入眼的感觉。
登自书草书一幅,与头条友交流。内容摘于曹植洛神赋诗句。
这种感觉非常到位,就是说"临了王羲之法帖后,再看什么都不入眼",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
中国书法是一个很奇迹的存在,就是任何事物都是经历最初,成长,发展然后进入成熟时期,而书法则是一进入成长发展时期,刚开始定型,就一步登天,立刻达到最高境界,这个极致就是王羲之的书法。
无论是我们现在刻意追求的笔法,结体,章法,用墨,所谓"锥画沙,屋漏痕,折股钗,苍劲秀润。气韵流动,中和为美",他全部已经设置好了,写到后人无法逾越,也根本无法挑战的高度。
不要说我们书法爱好者。古往今来的书法***,皇帝文人对他的惊叹不已,赞赏之语可谓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概括起来就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穷变化,致中和,集大成"。称"书法圣人"可谓名至实归。也就是说你的这种"临了王羲之就看不上别的帖",古今书法人也都深有感慨。
后人所谓不服气的创新,也只是在学习王羲之书法一部分笔法,后加上自己的风格就足以成门立派,形成彪炳史册的书法门类和山头。
关于这点,古人也是把话说尽了,我们可以引用明代书法家项穆的话,他总结得非常具体全面,他说:
"智永、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
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
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
李邕得其豪挺之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圣经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圣经书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