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秦砖汉瓦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秦砖汉瓦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简书法的艺术特征?
汉简是对秦隶的发展,其章法、布白具有独特的风韵。汉简因书体庞杂,用笔也有区别。行笔速度快,笔画粗细悬殊,一画之内,起伏跌宕,大幅度的夸张对比产生的节奏,空灵质朴,率意天真,颇具天然趣味。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凡是古篆,用笔虽由圆转改为方折,但汉简书法承袭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还是长方形的,得其纵势。到了汉隶、分书用笔把圆笔变为方笔,线条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造型改为横势,正面取势,这从用笔和形体上看,汉简既可看到发展,也可看出在发展中的过渡,汉简书写时的“不规范”和“不标准”,无定法且灵活自如,草率急就,这是汉简特点之所在,到了隶书用笔上的“藏锋逆入”、“逆入平出”、"蚕头燕尾”,就比较规范严谨了。总之:从汉简书法中可以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体。
汉简是西汉早期隶变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的,多有不拘一格而自一成一体风格的笔画特征,相较于西汉早期约印台汉简《日书》来说,湖北孔家坡的汉简《日书》又是书写风格和书体特征很不相同的一种“秦隶”抄本。其特征古朴,帅真,结体优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大量的秦汉魏晋时期的简牍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汉简书法上的墨迹,使我们书法爱好者的视野大为拓展,成为了我们与汉碑艺术并行攀登的两座艺术高峰。从书法史的角度,我们从汉简中看到,“隶变”的转型,行书、草书、楷书的起源,尺牍、帛书、汉印的应用及特点。
汉简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原始墨迹,为我们探索文字和书体演变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作为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能看到汉代的毛笔书写的真迹,还原了当时的书风,了解了古人用笔的特点,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幸事啊。
汉简的艺术特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天趣。 蔡邕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细观汉简墨迹,字的大小不一,笔画粗细反差很大,尤其是笔画的夸张和奇逸放纵,墨色上的浓淡,章法上的“以竖破横,以斜见正,以弧托直,以疏衬密”,均发挥了视觉张力和跌宕起伏之节奏感。这是古人生命本源的活力,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2、豪放率意,豁达不羁。 豪放率意是汉简书法艺术审美的灵魂所在,并贯穿始终,“出锋峻落,行笔大度雄放”。其参差错落的章法,都可在轻松自然的心态下率意写成。
3、墨象之美。 汉简的这种墨象之美,包括意象和笔墨的结合。意象,是我们东方艺术的制高点。笔墨,是历代书法家钻研和锤炼的方向。
4、高远境界。 汉简中的精彩,其隶书、章草、草隶等皆从大处着眼,并不是计较局部的精妙,高亢而有大气势,整篇文字飞动灵活而磅礴,字字遒劲峻利,“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迹”,乱中见整,整中求变,生机勃勃。
汉简中的隶书,看不见汉碑中的那种严谨规整及非常强化的蚕头雁尾,然而,这样反而更加体现了书写时的随意性,没有任何加工造作的痕迹。
汉简中的草书,其字形主要为扁方或正方,以横向取势,牵丝及少,字字独立,个别草字的最后一笔重收且长直,带有浓厚的隶意。
我们要从汉简的艺术特征中汲取营养,能从规矩的碑帖中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书风,更能让我们学到一种豁达、高远、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秦砖汉瓦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秦砖汉瓦小篆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