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启功体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启功体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体要怎么练?
启功先生的字。很多人一说起来,总以为启功先生的书法是那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感觉。事实则完全相反,先生的字正如先生的人一样,平易近人,如沐春风。有一则先生的轶事,是说潘家园到处都是仿启功先生的赝品字画,先生知道后并不生气也不追究,有人指着赝品问先生:“这是您写的么?”先生笑答:“比我写得好。”文征明也有类似的言论,大概是说那些仿冒他写字画画的人,大概也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何苦追究到底断了人家生路呢。这大概是中国文人一种特有的宽容、博大的气度。
先生的书法也是如此,没有傲气,不故作清高,不艰深晦涩,美就美得明明白白。有个词叫雅俗共赏,启体书法就做到了这一点,能让不懂书法的人看了也觉得漂亮、舒服,又能让任何书法大家看了都心悦诚服。
学启功书法并不容易,但好在有章可循。启功先生说,京剧里板眼第一,然后才能讲韵味;写字也是如此,先讲究结体,才能求韵味。所以练启功书法和学古人书法一样,笔画、结体、章法,循序渐进,缺一不可。至于题主说的提议学古人书法的说法,我个人其实并不反对,甚至我也是支持者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我反对学启功先生的字;能做到雅俗共赏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二王、四大家这种级数,才当得起这个评价。学书求古,是为了学到书法的传承;既然启功书法已经有了这个资格,学之又何妨?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学任何书法来说,勤学苦练、细心揣摩都是重中之重。学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最要不得的就是投机取巧。功夫到了,自然写得就好了。先学启功行楷书,再学行书会好一点。最后拿来一句话,是孙过庭《书谱》当中的句子:“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我的老师用来教导我们的,我拿来和大家共勉。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直白点说,快写楷书慢写行书,其实启功后面还有一句,并无绝对。
启功先生是这么解释的,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楷书字法严谨,一笔一画,没有过多的相连,楷书当行书写,虽然还是一笔一画还是单独,但无形中有了一种似断不断,似连不连,首尾相映的意连韵味。赵孟頫的赵体楷书把这个意连直接用线条画了出来直接表现出来,接近行楷。
而行书由于书法速度比楷书快,那么许多细节就不能表现的很好,所以就要慢写,如楷书般慢慢表达出它的韵味来。
楷书如行,说的是虽写楷书,但是要有行书笔意,点画要灵动,不能死板。
行书如楷,说的是虽然行笔速度快,但是根基要稳,骨架要正,如挑芭蕾舞,无论一只脚尖儿还是两只脚尖儿着地,无论空中绕几圈,都得“稳”。
行书如楷,楷书如行,这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行草书基础不错后,其行笔节奏势必影响正书,点画不可能再和以前那样规规矩矩写了,一横会很随意,所以比平常死板的写一横,会更加灵动自然,整体也就有动态,有生命力。
启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这句话不是一个目标,也不是一个追求,而是到一个水平之后的必然结果。
啟老云"楷中行,行中楷"是借鉴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脱胎悟出。继而孙氏又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縱横"。指楷与行,行与草的书写关联。我认为楷书是基夲,如婴儿学步,基础扎实,方可向行楷过渡,继而行草,向狂草飞跃,逐步升华,由量变到质变。仅管后人杨绛对此有一孔之疑,认为孙氏把"真"与"草"颠倒过来,但不足为取之谬也。啟翁之言在于楷书基夲功过后,向行书升华,作品要以楷书使转,提按顿挫写行书,反之行书之行云流水之用笔节奏带动楷书之四平八稳,二者是互补有无。学书忌太正,宜大尐粗细,润燥虚实,参差其间。左重右轻,左润右燥,上燥下湿,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等等,方显靈`气飞逸,润笔生华,可称神品。兴致则翰随心意飞,情从筆下露的最高境界。拙言仅供参考。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楷书如行。这里的楷应该作今楷(广义的楷书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和今楷)解。今楷的鼻祖为三国时期魏人钟繇,钟繇师承刘德昇行书并加以改进成楷,行书的笔画之间存在牵丝映带的呼应关系,楷书是把笔画间的那些牵丝映带隐匿了,但呼应关系依然存在。所以,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乃是提醒大家注意在写楷书的时候,每个笔画之间都要有呼应关系,要做到笔断意连。所谓写楷书需要有行书的笔意。
——行书如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不能因为写快了就忽略文字的结构,写行书要如同写楷书一样笔笔到位。只有笔画到位了,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
以上是我的理解。期待大家参与讨论。
我是凌川,集书法爱好、写***好、中医爱好、太极爱好等五迷三道于一身。有志趣爱好相同者可关注,可私信,可交流,可……
喜欢在头条上写些文字,毫无功利心,只是怕不动脑,不思考,大脑就不带我玩了。哈哈哈。
启功先生说的"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主要是指书写的节奏快慢问题,有疾有涩。冯武在《书***传》中说:"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能把握好书写节奏的字较生动。
意思是指书写楷书多行书笔意,少刀刻味。笔势生动,字势有凌空飞动之意。董其昌道:"作书最忌位置均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
例如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阴符经》。以行入楷,有一些行书的特点,从速度、笔画的牵丝映带和呼应关系方面可以看出。点画挺拔飞动,用笔精妙,结构熟练,优雅婉丽。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
写行书如果速度过快,易产生飘浮油滑的毛病,写行书应有楷书笔意,速度适当,(但笔速始终还是比写楷书时稍微快一些,不能生搬硬套。)笔笔书写到位,才能入木三分,遒劲有力感。写行书适当用楷书法有可取之处。
例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李思训碑》,以楷入行。方笔和折笔在此碑中应用较多。注重骨力的表现,书写速度不是很快。康有为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这个"规矩"也包涵有楷书法度的这层意思。
行书的笔速对行书的风格形成有影响。和书家的性格、作品的意境、书写时的情绪有关。如米芾的笔速较快,但也沉着。
(米芾行书致伯修老兄尺牍)
(米芾行书晋纸帖)
启功对田英章的题词评价是褒是贬?
启功对田英章的题词是褒是贬。
即不是褒也不是贬,是一针见血指出了田英章楷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没有出查阅题字的前因后果,就这件作品看,是19*** 年的作品,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看最近的田楷,仍然如此,并没有从把启功先生指出的问题解决,反而越来越更加接近印刷体了,越来越熟了,更精严了。实际上印刷体字未必一无是处,就是纯手工书写,能够达到印刷体字,甚至出字库的水平,都没有毛病。问题在于把字写机械了,失去了书法的气韵和生动,才是大问题。就是印刷体,我们看启功先生的启体字库,仍然非常生动,有韵味,并没有那种死板,僵化的感觉。观之内心和谐舒服,没有那种涩或者说勉勉强强的那种别扭感。
包括启功书法的墨迹作品同样如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听一曲轻音乐那样,感觉惬意过瘾,能够把我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特别是启功晚年的书法作品更是如此。
田英章的楷书就不同。
不能不承认田英章楷书法度严谨,点画结构规规矩矩,甚至规矩到一种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所以同一个字,能够写到千字一面。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甚至包括田英章的学生的书法也是如此,虽然在严谨方面未必达到田英章的高度,在整体上看就是一个味道。书法如果沿着这条路发展,显然是不正确的方向。意味书法的生命力不足,不在有创新的环境条件。这种过度程式化的模式,自古以来的书法理论中都是要避免力戒的,是书法的一个***。
对于实用字来说,规范统一,程式化,是为了更广泛的识读、流通。这没毛病。而且必须的。
但作为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审美的精神食粮,过渡的程式化,显得活力不足,会让人感到寡然无味,缺少鲜活的气息与格调。所以书法艺术,包括其它的艺术都是如此,要力戒僵化。
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也是不喜欢缺少生动活泼的作品的。
我们看田英章楷书作品中的点画就是如此,如“三点水”,在不同的字中其点画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启功先生说田英章楷书如同印刷体的原因。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谈不上褒贬。因为这句话本身没有褒贬的意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启功体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启功体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