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源的楷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源的楷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金文当真是书法之源流吗?
感谢邀请
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汉字的本意是记事的载体,这也是汉字最根本的用途。
书法为何意?
第一,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包括规范的笔画,严谨的结构,正确的笔顺。合理的章法。最重要的统一的形态。
第二,一种艺术形式,以汉字形态为符号,以汉字的线条,墨色的变化,气势的开合为基础,融入作者的个人情绪,或悲伤,或兴奋,创作出的一副立体式艺术作品。重点要注意好看不等于书法,丑也并非背道而驰。
那么根据定义,甲骨文虽然是形成了书写体系,但不具备严谨的法度,汉字书写有既定的法度应该是战国先秦时期,那一时期虽没有统一文字,但是每个国家的汉字都有自己的体系,都有自己的法度而且形态各异互不通用。直到小篆的产生,将写字的法度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这可以理解为第一层面书法的产生。
那么第二层面就要求具有个人情感,具备美学概念。层出不穷的书法名家,璀璨夺目的书法作品,好不相同,却又万法归一。书圣王羲之是完成书法艺术顶层设计的第一人,从他开始书法作品才具备书法艺术的所有因素。
所以说,不管是从哪一层面来讲,甲骨文都不能称作最早的书法。
我国文字已有四千多年之历史。相传上古结绳记事,继之以绘形记事,后逐渐发展成为形象文字。再经过上古先哲整理,便成了现在所谓“甲骨文”。因当时未有纸张,只能在龟甲,兽骨,等上面刻划文字以作记载,故后人名之曰“甲骨文”。俗传为仓颉所创制。此种字便是我国草创之文字。在“甲骨文”雏形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经先贤增删整理便又成为现在的大篆字。
在秦代统一中国之后,社会再进一步发展,对文字应用更为广泛,书写上自有简便之要求流向。而“篆书”之笔划繁杂,书写较为费事。因当时狱史,程邈,获罪狱中将“篆书”之结构,简化及将圆转之笔划改为方折,应用起来,运笔大为方便,成***用之。因当时程邈为囚,叫徒隶。隶书之名应是由此而来。
可以说“甲骨文”真是书法之源流。
如果不是造字(多笔重描)的话,要一笔成功,写大字一定要用大笔。
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且写大字一定要离纸远一点,要站立,用悬笔。若在墙上写大字,需用长杆拴笔,只有远一点才能把握全局,近了必会顾此失彼。
甲骨文是一种文字,而书法是文字书写的方法和艺术。所以问题的提法似乎不准确。现在人说的书法是指,毛笔出现之后,文字的书写方法,而甲骨文时期,毛笔还没有出现,篆字及之后的文字也没有出现。所以那一时期还提不到所谓书法。
书法之源和文字之源是两个范畴的概念。
甲金文是文字之源,是有史料证明佐证了的。而它是不是书法之源,就不得而知了。最起码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毛笔吧?!
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文字的技法,而用别的东西书写文字,应该都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现如今有“硬笔书法”之说,其实是牵强的称谓。
楷书写了一段时间想练一下行书,如何开始学习?
推荐行楷转化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2.智永
《真草千字文》
3.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胆巴碑》
4.最后讲一个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我感觉这是入行书必写。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愿你在书法路上走得更远
(✪▽✪)
先作一个自我测试,是否具备练习行的基础? 方法举例: 把正在练习的楷书,适当的加快书写速度,注意,一个字必须一气呵成,笔断意连,呼应顾盼……笔势转换特别顺利,没有卡顿现象,整个书写过程非常流畅,说明笔法动作很熟练,运笔法没有什么问题,那就可以练习行书了。如图:
要是不会写“连笔字”,说明在练习楷书的时候,笔法动作、基本笔画、结字法则这三方面,书写技法上有错误的地方,比如,起笔、收笔和转折的地方,以及提按、驶转中有刻意逆入、顿笔、回描:之类多余的笔法动作,或者附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调锋动作。需要重新改善执笔法、规范运笔法、研究结字法,去掉以往不正确的书写习惯与错误的用笔技法。
初学行书,千万不要照着字帖写,需要按下列训练程序进行。例如:
第一步,练习行书笔法动作。如图:
第二步,练习行书偏旁部首。按其分类单独练习字头、字底、左旁、右部,两个为一组,仔细体会笔画起止之间的承接关系。如图:
第三步,练习行书结字法则。重点是: 重心平稳,呼应连贯,左右平衡,上下对应,疏密得当,收放有度,特殊笔顺……
1、先用铅笔或粉笔,以单勾摹写法练习几遍,将笔法、字法书写过程熟练并记住它。如图:
2、再用毛笔蘸清水。以描写法在之前单勾法摹得的字迹上练习几遍,再次熟练笔法、字法。如图:
3、***用近距离对临法,精研细节。如图:
用书法审美的眼光来看,我们能在隶书中找到“颜筋柳骨”的作品吗?
“颜筋柳骨”是一个成语,它特指的两位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在《祭石学士文》里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的大概意思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颜真卿的楷书以外拓著称,笔画肥厚且笔力内涵,劲健有力,而柳公权的楷书写的非常的瘦,笔画棱角分明,骨力十足。虽然二者书法风格不一样,但是二者都是楷书大家,都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这个成语本来是特指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但是如果用来形容字体的瘦劲和筋骨,也是可以的,那么,在隶书,尤其是汉代的隶书里面能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书法作品的,搭案是有的。
隶书里面比较瘦劲的作品,不二斋觉得《礼器碑》算是一个,它可以说是汉代隶书里瘦劲典雅类型的隶书的代表,也是汉代最经典的隶书学习范本之一,它的笔画瘦硬、结构典雅、用笔精到,是汉代隶书成熟的代表作品。
《礼器碑》局部
比较肥厚有筋骨的汉代隶书,我觉得《西狭颂》算是一个,它属于摩崖[_a***_],结构外拓,硬笔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是汉代摩崖隶书的代表,属于“汉代三颂”之一,和著名的隶书《石门颂》齐名。
有人说《乙瑛碑》也非常的劲健,但是乙瑛碑的用笔还是比较方的,相对于《西狭颂》多了点典雅,少了那种磅礴的气势,所以和颜体的筋骨并不相似。
《西狭颂》局部
而隶书里面的《曹全碑》风格非常的秀美飘逸,也和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作品没有对应。
虽然颜筋柳骨是一个特指的成语,但是反过来也能让我们思考一下汉代的隶书,在用笔上有没有这种风格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唐楷和汉代的隶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源的楷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源的楷书书法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