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鲍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鲍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各位大神们,如何评价鲍贤伦这张即将展览的巨幅书法作品?
我觉得这幅作品既无艺术水准,也完全没有创作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刚刚放缓,百业待举的情况下,更不应该干这种铺张浪费,聚众***的事情。
一般干这种事情的人多半是有点着急出名,可是这位鲍贤伦贵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物,他居然有这种闲工夫?
写这么大的字,书法水准能不能把控得住,先不去管他,先说说创作这种超巨幅书法作品是为了什么?
为了吉尼斯纪录的话,要明白外国人是不玩中国书法的,至少外国人不会写这种超大幅书法,都在抗疫之中,哪有这个功夫?
如果是为了将来装裱留存,我不明白这东西怎么保管,挂在那里?
再看作品的书法水准,由于字体过大,显然鲍先生已经难以控制书写工具,什么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统统靠边站,我想在现场鲍先生心里唯一操心的恐怕就是摊子已经支起来了,顺利写完就好!
事实上,我们看这幅作品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那你要说有什么打动我的,那就是鲍先生已过花甲之年,竟然有这等硬朗身体,这等想法,着实令在下佩服!
随文粘贴的都是鲍先生作品。
现在不应该急着办什么书法展,人都想出名,但是全国抗击疫情还处在关键阶段,除非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其他的事都可以缓一缓。小编认为,作者可以举办网上书法展,既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又避免了人流向某个地点的聚集。
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
怎样评价皇帝的新装?华丽、漂亮……还是小屁孩来得真实:这个皇帝根本没穿衣服!
按我的理解,这么大的《急就章》,严格来讲,不能归到书法作品中去,只能算是巨幅大字,毫无艺术价值!是哗众取宠的物件而已!
什么是书法作品?我也是个门外汉,但起码还懂得,包含了书写文字的法则,属于艺术品,可以欣赏,可以推敲的!
按行家的说法,是可以从它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去欣赏,给人带来美的感觉,艺术的享受的!
这么大的一幅字,欣赏它的笔法?下笔行笔收笔,怎么看?
这么大的一幅字,欣赏它的章法?疏密自然,怎么看?
这么大的一幅字,欣赏它的墨法?枯湿浓淡,怎么看?
我真的不懂得欣赏,也不想给这样的“书法作品"陶醉!
如果你对浙江书法界的现状有所了解,那么,对于鲍贤伦为什么要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想要举办这么特殊的展览,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浙江书坛自朱关田退休后,基本上是鲍贤伦与陈振濂的天下了。老鲍是文化厅副厅长,老陈是西泠印社副社长,能量都很大,“一山如何才能容二虎”呢?
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最后的结果是鲍贤伦当浙江省书协***,陈振濂当中国书协副***。在省内陈听鲍的,在全国鲍听陈的,有点意思。
此法不是浙江发明的,最早出现在江苏,后来甘肃等地也要是“照方抓药”。这样,相互平衡,相互牵制,又必然会相互对比。
而“鲍大人”此次写大字,多少受陈振濂的影响。去年老陈搞了个“鸿篇巨制”展,也是写大字。生命不息,比拼不止。鲍大人被带节奏了。
“惟我独尊”,远比“绝代双骄”更令人神往。
陈也好,鲍也好,对于这此大之字,古人未曾有过,它应该是近四十年来“展厅书法”的产物。
现在的美术馆、艺术馆,越修越大,越修越高,作品太小,挂在展厅,就如同将一粒米投入一锅水中,煮出来的水丝毫感觉不到米的存在。于是,作品便越写越大,字也越写越大。
但是,大字,绝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写一米以上的字,没有古法可循,只能摸索着前进。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字”来说,很遗憾,评论家们认为,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纯粹是以“大”来冲击人们的视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陈振濂、鲍贤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鲍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鲍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