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字草书手写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康字草书手写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的书法水平怎么样?在中青年书法家中还有哪些和他的水平比较接近?
***康老师是当下践行传统的代言人,也是“二王”的铁杆粉丝。他很早就功成名就,是各类书法大赛的获奖专业户。传统功底扎实,笔法娴熟。这些都毋庸置疑,我们也可以从他自己的学书感言中窥见一斑:“学书三十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曾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的古人对话。面对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从不喜欢到喜欢,很多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打破很多自我局限的框架,这个历程,对自己既是实践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不断磨砺心性的过程。”
但是对于康老师来说,目前也到了一个瓶颈期,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巧、倒背如流的二王法帖,成就了目前***康,也有可能毁了未来的***康。因为***康老师的作品太熟了,稍不留意就有可能由熟变俗。走进传统需要信心和耐心,走出传统更需要胆量和勇气,甚至还需要天赋。不管传统多好,那也是古人的东西。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康老师,我相信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从他去年新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有意识的求变,想跳出原有的藩篱,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我记得陆俨少先生说过一句话:“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也许可以给***康老师一些启发。个人觉得康老师目前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少关心一点市场,多关注一下艺术,少卖一点作品,多读一点古书。当文化的积淀和修养达到足够的高度与深度的时候,目前的一切问题到时候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在这点上,我比较佩服的是他的同龄人,著名书法家陈新亚老师,十几年来,陈新亚老师离开城市,隐居在大别山。过着过去文人的耕读生活。每天都要耕地种菜,还要练琴、画画、写文章,闲暇时间就认真练字。这种字里功夫字外求的学习方法,反而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新亚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参考。
(前三幅图为陈新亚老师作品,后三幅图为***康老师作品)
陈老师是典型的学院派,主帖学的代表,在二王这条线深入骨髓研究,也是成绩斐然的书家。从其早年的作品来看,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有了这样的前提,出古似乎是他这些年一直在突破的围墙。
泥古和出古,其实一念之间,以他的水平,立自己的风格应该不在话下,但似乎他的风格不是那么的标新立异,不太容易一下子看到某个作品,就知道,哦,这是陈老师的作品。这其实是挺烦恼的。
陈老师让我想起唐伯虎,他的字很好,但没有到大书家的阶段,没有董其昌,米芾,王铎这样明显艺术风格。没有在历史的阶段性中留下转折点的作用。
我等之辈没有资格去评论陈老师,就水平来讲,离他还差个***康,学习,天天写字,才是我辈该做的。
如有更多书法的交流,请关注@重墨堂 重墨堂
***康的书法在当今中青年书家中可以说佼佼者,书法水平自然不必多说,他的书法取法二王,是传统帖派的忠实追随者。他的书法作品,用笔精熟、法度森严,是我国书法界学院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多次获得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展览和比赛的最高奖项。
探讨***康的书法水平如何,不如来探讨他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康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学古派”,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王镛、曾翔、王冬龄、邵岩等大出风头的时候,***康能沉淀下来坚定地学古,这一点非常不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书法作品上,透露出来的是书卷气、逸气,很耐看、值得品味。
***康对自己的学书过程曾经这样说:
“学书三十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曾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的古人对话。面对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从不喜欢到喜欢,很多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打破很多自我局限的框架,这个历程,对自己既是实践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不断磨砺心性的过程。”
他认为书法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字内功夫,还有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就是人生的修炼,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一些摸爬滚打,经历过一些磨难,才能对人生有更多地感悟,书法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加丰富。
当今书坛除了***康之外,还有翁志飞、陈海良、王义军等,还好在“丑书”横行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在坚守传统书法的继承。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播传统书法理念,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字草书手写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字草书手写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