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曾经行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曾经行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秦汉为界秦代小篆以前的字体?
答:中国的字体有七种,它们依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其中,秦汉时期以小篆为主要字体,在此之前是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
以前练楷书,现在想往行书方面靠拢,要怎样做才能写好行书?
有楷书的底子,入行书要省事得多。虽说楷书写好了未必行书就写得好,但至少比楷书都没写好就写行书要轻松的多。由楷入行,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三点模糊认识。
第一点,楷书写快就是行书吗?不全对,如果楷书的根基很正很硬实,把书写速度加快,把握好节奏感,那么点画之间的牵丝与行气就会体现出来,在视觉上也就有了“行云流水”之感。为什么不全对,因为点画的俯仰向背等关系可能出不来,字势也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拿捏得体,这些,仍是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的。
第二点,楷书基础好,行书就一定写得好吗?不一定。楷书与行书在技能技巧上有通融之处,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不同书体之间都遵循这样一种关系,既有所关联,又各具其特。换言之,二者之间并非正比关系,或者说因果关系。对于一些认为楷书是万法之王、毕其功于楷书、楷善则诸体皆易工易散观点的朋友,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第三点,由楷入行,以前的习练是否全没用了,仍需从头开始?当然不是。楷书作为法度最完备最规范的书体,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有法的思维、技的基础。楷书功底硬,则对笔法字法的技能训练是深入系统的,这对习练其他书体非常有用。
由楷入行,仍須由临帖而始。至于学谁的,最好是取法乎上。什么是上?二王米芾王赵孟頫王铎董其昌就是上,而二王则是上之上。学行书,最好是溯本求源,首选二王。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字圣教序,都是最好的范本。有楷书的底子,领会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抱庸浅谈。
有了楷书的基础,练习行书相对容易,楷书的笔法和结体方法,行书基本都适用。
1、弧多于直。
行书中,很多较长较直的笔画缩短并呈弧形,以提高书写速度。
2、圆多于方。
楷书方正平整,由此被称为“方块字”,而行书方折减少,圆转增多,整体圆润。
3、连多于独。
楷书字字独立,行书虽也有独立字形,但连带更多,通过牵丝或笔画呼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4、露多于藏。
楷书起笔以逆锋为主,强调藏头护尾,而行书一般起笔都是顺势落笔。其用笔中侧并用,强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
如何选帖、临帖,前面很多人都介绍过了,不再重复。此处介绍一种不常见但很实用的方法:
初学楷书,现在想学行书,我个人赞成这样的学习顺序。学习行书,一般都是从工整严谨的楷书学起,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基本笔法,再来求变化,向行书发展。
正如孙过庭也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此处所谓的“平正”,即是指楷书基本笔法和结构的工整平稳。而“险绝”,就是“平正”之后的变化,向行书发展。
以前练楷书,现在想往行书方面靠拢,想写好行书,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张怀瓘《书断》曾说:“(行)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意思就是说行书是从真书变化而来,是真书的简易写法。当然,行书也被应用得最广泛,它既不像楷书那样严谨,也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识别。
行书分为行楷、行书、行草三种不同的风格。行楷是有行书的笔意,楷书的结构;行草是有草书的笔意,行书的结构。而标准的行书,就是指不楷不草的书体。
正如张怀瓘《书断》说表述的:“夫行书,非草非真……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基本上是属于行楷一类,但也包含了行草、行书字体。
就比如最开始的“永和九年”四个字。
“永”“九”两字,是行书笔意,楷书结构。
不知道你的楷书功底如何,学习行书重在三个字,忘、重、勤三个字,给你看一下我们群内一些优秀的行书作品,希望能有所勉励,我在详细给你赘述一下该怎么学习行书?
咱们先来看一下学习行书中重要的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1,忘字主要说的是你要忘掉楷书的书写速度,笔画呈现形式及效果,因为楷书重在笔画的呈现,线条粗细明显,视觉冲击效果大,所以书写的方式就与楷书形成了很大的违背,所以想要向行书去靠拢,需要先忘记楷书的行笔过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曾经行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曾经行书字体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