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课本楷书字体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国课本楷书字体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汉字字体很多,但是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是这样吗?
什么是标准字?中国汉字的历史只有传承、演变,从来没有标准字概念。
从汉朝起,兴盛了隶书。
到晋、唐开始,楷书正式入主汉字宫廷使用文字。
当然,期间还有魏书、行书、行楷、草书字体的创建,不过都是文人之间流行。
宫廷使用的正式文字,仍是以楷书为主体,公文的书写楷书,统称为“馆阁体”。这种公文书体,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公文使用文字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标准化要求而已,并非标准字概念。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体繁花似锦,流派众多,名家层出不穷,从来没有标准字概念。
谢邀。在历史上凡是国家用于颁布法'令、文件使用的字体应该是标准字体。甲骨文(之前应还有)、大篆(包括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人民体印刷体(学生课本使用的印刷体)。章草、行草、今草属于汉字的快写,虽然有一定的法则,但毕竟变态太多,辨识有难度,容易误读。因此不能作为标准字。
这个说法不妥吧,标准谁来定呀?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代的,得有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汉字字体之所以是汉字字体的普遍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审美的共性的标准。这个共性的标准是唯一的,本质的。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中,能自成一家一系统的个性字体,这就是字体的流派,无论篆、隶、楷、草、行等都是具有一个普遍内在的共性的标准。标准是啥呢?就是,汉字艺术审美的本质所在。是什么?符合普遍的真正书家的那个审美的东西便是。至于每一流派有自家的特性,是符合这一流派内的标准所在。
所以,就问题而言的“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这无非是一种政治形态的形式上的标准取舍。每朝每代,官方意识形态是以自家***的需要多少会影响标准的定义。但是,真正的艺术又不是完全有政治形态来决定。因此,严格说,真正的标准理应当就是本质的所在,内容的、唯一的。而政治形态上的标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的各流派皆可,官方定义便是。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今天,是很完善的,法度严谨的,问题是人们在写字时,如何把书法的法,写在字里行间里,能否把其法严控在90%以上,中国的书法也就得普及和推广了。篆隶楷行草书,都是具有极其严格的书写法体,后人如何写到位是关键,临帖描帖还好,基本大致象,脱帖创作时,偏离书法体甚远,有的甚致找不到书法法的影子,面目全非。中国书法的推广普及,必须明确书法的法是什么?必须明确书法的规律是什么?不然练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仍然的写的汉字是字,而不是写的书法。天天喊写书法,写了一辈字,写的不是书法,写的是字,太不可思议了,追求写书法的人们,觉醒吧!该认清中国书法的法是什么了!该认清中国书法的规律是什么了!
中华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行成:篆、隶、楷、行、草五大体系,开创了汉字文化向前发展。
至于五体汉字中谁才是标准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不同的标准字,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总不能说没标准字,本人认为:以官方用字为标准字,比如:官方互通的公文、告示,出版书籍等。
至于行、草书只不过是官员、大臣们互通书信的一种笔札,多用于交流、欣赏、学习的一种书体。
为使汉字便于学习和掌握,当前简化汉字是文字的标准,并走向了世界。
仅个人观点:不同看法,望交流。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奇古高绝,如何临学此帖笔法?
我们传统上说的楷书四大家。基本都属于工楷。相对来说,赵孟頫的要活一些,基本可以归于行楷,当然还有一些人,像徐浩、虞世南、裴休等都是比较工整的,这个工整基本可以类同于工笔画的那个感觉。在这些书家里面颜真卿是在突破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尤其是后期的一些作品,已经开始走向写意,比如说自书告身。
具体到这个帖呢,在临写的时候不能斤斤计较于笔划和结构的逼真,而应该关注他的势和意,因为他本身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就是因字赋形、因时赋形,甚至是根据上一个字上一个笔画随时做的调整。我们经常说胸有成竹,这个词用在艺术品上是不正确的。只有用在制作产品的时候。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一旦事先做好规划,然后完整准确的把规划表达出来,只能是产品而不能成为艺术品。这个如果你参考国画里面的工笔和写意就可以理解。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个贴具体怎么练呢?我的建议是对笔法有了相当熟练的程度之后,来写他的这种意,下笔时笔法自然正确,不必再关注那些细节,就写你的感觉。至于字像不像是第二位的。初学者入手的时候写这个贴,很容易把注意力关注到那些颜真卿在书写时临时应变的一些感觉上去。而你规则还没弄懂的时候去学这种变化,就很容易掉沟里去。
我建议你先不要临此帖,当时我临多宝塔时,被老师训了一顿毛笔字没有诀窍 就是天天练 大量的练 过不了几天你就会发现有很大的进步
如果你是初学,先从笔画开始练习吧.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最后再临帖,然后甩贴. 呵呵.个人经验,给您一点建议,仅供参与.
此外 ,关于自书告身贴,给你说一下,
与颜真卿的其他碑帖相比,《自书告身帖》更显示出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
首先《自书告身帖》是墨迹本,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庐山真面目],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这叫与颜真卿书法艺术[零]距离。其他的碑刻,无论制作工匠的技艺多么精良,也是对颜真卿书法艺术进行了二次创作。
这样一来就不能不使颜真卿书的真实面貌打了折扣,尤其是下笔,收笔以及转折之处的细微末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说:[学书须得古人真迹,观其下笔处]为什么说要得[真迹],观[下笔处]呢?所谓[真迹]也就是本来面目,了解了本来面目,才能搞清楚具体的用笔方法等问题。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从时间上来说大篆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皆用秦篆,即后来的小篆。大篆起源于甲骨文,西周时代最为流行金文大篆,金文是经书写、制范,再浇铸而成的文字。大篆相较于小篆节奏单调一些,小篆笔画更加圆润,结体略长,易于书写。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_a***_]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课本楷书字体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课本楷书字体大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