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怎么才能字体直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怎么才能字体直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递进关系吗?为什么?
楷书是书法基础,基础打好了就可以提高一步行走也就是行书。行书提高一步就是草书了。学习草书最难了,首先草字得学会,其次筆法章法放收等各个方面都得运用好,只有撑握书法知识和书***底深厚的书家才能出好的作品。
谢谢邀请,这个提问很有探讨的意义。能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我先亮明我的观点,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并不能跟爬、走、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你还坚持这种观点,说明你的书法史、书法批评史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我的依据论述如下:
一、起源方面
草书起源于西汉,它的产生比楷书早的多。楷书产生于汉末,直到三国钟繇手里才算真正蜕变成功。那么张芝是如何把草书练到草圣水平的?恐怕他靠的不是楷书,而应该是隶书。崔瑗、杜度以及张芝的弟弟张昶,这些草书大家疯狂研习草书的时候,楷书还在钟繇妈妈的肚子里面孕育呢!汉桓灵时期颖川人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怀璀认为行书乃正书小伪。正书也不是楷书,正书是篆隶楷的统称,恐怕这个行书也是以隶书为基底的,也没楷书什么事!
二、书写速度及楷书与草书关系方面
普遍认为,行书、草书、行草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这可能是现当代的书法现象。汉末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的文章反对人们花费大量功夫练习草书,他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可见写草书在当时又难又慢,大概堪比蜗牛爬行,否则赵壹也不能这样对草书艺术发难!从草书的结构来看,古代人也不会像今人一样随便,孙过庭《书谱》说,
“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在规范法度方面有伤害;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所以,你看人家说草书必须用好使转笔法,也必须靠使转够成形体。所以草书的结构有偏差很难成字,你写快了能精准吗?再说草书里的生、涩、迟、滞、疾等特质的表现也需要轻重缓急使转绞的变化,怎么能一概而论草书写起来快,楷书写起来慢呢?况且人家孙过庭也说了,写楷书不通草意难以称为佳品,是不是说练楷书之前也应该练一下草书呢?
三、练习书法的真正顺序
现代人当代人一上手就练唐楷,甚至田楷,你一入手就算是鬼吹灯了,还谈什么高度呢?唐楷的法度很容易把你捆绑住,如果你想练成二田兄弟那样的欧楷专业户,你就练吧。从唐楷欧、虞、褚、薛、颜、柳等任选一家,一辈子专攻,你也可能成为某家楷书专业户,但是对书法史来说意义一般般,传承有功创新无益!
练字的顺序应该先从篆隶下手,李斯《峄山碑》篆书直来直去是首选,把线条拉好就像达芬奇画鸡蛋,隶书应该选《祀三公》一类的先入手,再《熹平石经》然后由简到繁。如果玩腻了还可以写一下甲骨文,小孩子练这些东西真能写出那种稚拙的味道来,成年人写往往会受先入为主的审美理念伤害!你玩熟了再慢慢玩一下唐楷,甚至你忘掉唐楷不练唐楷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唐以下的帖子多读多看,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再把文化的东西厚厚补一下,你不成点气候都难!
在书法中不管是楷、行、草,还是其它书体都有相通之处,这与汉字的发展顺序和演变历程是分不开的,都是一脉传承。而这些书体又具有独立的结构、技法、章法,每种书体都完全有“爬、走、跑”的递进关系。
我们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每练其中一种书体,都会历经“爬”的阶段,从慢爬平地,到慢爬坑凹地,慢爬小山丘,等等辛苦的过程。行书、草书、隶书等都是走的这种路线,绕不开,躲不了,最需要毅力坚持下来的“爬”行阶段。
所谓“走”到这一步时,已充分证明你的书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功底。能直立行走、能知道自己要练习的方向、能明白自己的书技上的不足和改进,使自己的书法之路“走”得更稳当。这段路其实最漫长,也是书法人最痛苦、彷徨的过程,因为你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才能获得初步的成功。也有一部分爱好者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自己,无法超越书法设定的无形门槛,一道又一道难以攻克,书法水平停滞不前。这就是从临帖到自我创作的转变,临得不错,写一幅作品,自己怎么看也不是那回事。
“跑”这个阶段就非常好理解,自由的跑、任意的跳,这证明书法水平已达到随意创作的成熟时期。技法娴熟、取法自如、有自己的灵感,有古人的踪迹、苦尽甘来,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个“跑”的历程,使你走向更高的艺术高峄,也是你永久的财富。
“爬、走、跑”只是练习书过程简短的概括,而书法艺术道路永无止境!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我认为没有错,但还可更进一步理解。
首先,上面回答中提到“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三种字体形态说的极为有理,把楷书的公瑾方正如立,行书的恣意洒脱如走,草书的游刃有余如奔,形容的相当到位,给予大大的赞。
其次,从书者个人角度讲,技法和基础熟练程度,自然也可以用爬、走、跑的进阶关系来表述。引申一下,人之会爬,始于几个月的婴孩,会走始于周岁前后,会跑需要再加成长。
最后,书法亦是学海无涯,恰如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曲折阻碍,走要走得稳,跑要跑得快,不伤身,不畏难,殊为不易,且行且珍惜。无他,惟坚持,惟手熟而。
#今日头条#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山水画#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太科学的!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在社会上却普遍的认同,而且在各种人群中都存在这种认认知现象。
首先我们从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是先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如果按照以上书法,岂不是要把书法史推倒重来?草书是在汉隶快写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便于人们记录,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真、草、隶、篆、行只是书体的名称,他们的点画结构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并不能通用,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规定必须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行书基本上是在楷书的基础演变而来的,是楷书的快写与简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学好了楷书才可以学习行书!从书法学习的科学角度出发,没有规定必须从那一种书体开始练习起,然后才能学习其他的书体。
但从我个人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学习书法入门最好的书体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书体,就选择什么书体,可以从真、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入门。没有任何的其他规定与约束,你可以从草书、行书入手,也可以从篆书、隶书入手,当然也可以选择从楷书开始。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书法最为合适的书体却是隶书,因为篆书、草书不容易辨识,有比较高的入门门槛,同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极少使用。楷书的法度森严,结构规整,需要比较高的技能技巧。反而是隶书相对比较简单,不管是用笔还是结体都较为简单,所以更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的书体!
探讨书画的本质,品鉴书画艺术,让生活、更艺术。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如何让你的书法有灵动和立体感?
如何让你的书法有灵动感和立体感?概括起来说,非常简单,灵动靠的技法娴熟,而立体感则生与中锋技法。立体立体感还可以借助枯笔或用笔技法来实现。我们学习可以说都会接触这样一个术语,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或者要求中锋用笔,实际上都是讲的点画线条的形质问题,其中就包括灵动与立体感的问题。具有灵动与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是最富有生命里的美的质感的线条。这种线条,特别是立体感的线条多认为来源于篆书,因为篆书,特别是小篆,可以说其线条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是由中锋技法完成的。在行书或楷书中谈的中锋线条,莫过于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了。
我们知道,古人称颜真卿的书法笔法属于篆籀笔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中锋用笔和富有立体感形质的书法线条。
实际上在现代书法中的立体感还有一种折带感的立体效果的书法字体,如美术字体中的折带效果的字,不过我们这类所说的是毛笔书法中的类似折带感形成的立体线条。不过这种线条并不是书法线条的主流现代技法多是偶然形成的。
比如草书“赞”和启功书法“鹅”字的一些线条就具有类似的立体感的效果。
我们看张海的书法中就有许多类似折带感的点画线条,如“名”字的“口”字就是如此,无疑加强了书法点画与结构造型的艺术元素审美效果。
虽然有些人对对张海的书法有维词,实际上不是张海的书法不好,而是不懂书法的胡言乱语而已。
可以说张海的书法线条看似瘦劲实则筋骨血***丰且不分遒媚劲健之气韵。
富有立体感的线条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我们看这些***一级的作品的线条,就是题主所谓的如锥画沙的线条也就是具有灵动感和立体感的传统书法审美形质的点画线条。
富有立体感与灵动性的点画线条是如何完成的呢?
如何让你的书法有灵动和立体感?
灵动二字是书法里面最难的。至于立体感,似乎不是书法探讨的范畴。
灵动的对立面就是呆板。
咱不谈虚的。举例说明。
以欧楷为例。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欧楷可能还是显得呆板不灵动,何也?
1、最基本的握笔要规范。
灵动的书法必须有灵动的握笔。握笔无定法,但如果把笔握死了,肯定是写不出灵动的字的。目前网上流行“抓笔法”,就是指实掌实,手指是扣死的,完全靠腕力运行,这种握笔法肯定是不科学的,为历代书家所不受。握笔就像吃饭拿筷子,要自然。如果不靠手指的配合,真的能夹到花生米下饭吗?
2、不要只学一家一贴。
欧楷不仅仅只有《九成宫》,还有极致险峻的《皇甫君碑》,老气横秋的《虞恭公碑》,雍容高贵的《化度寺》。每一个碑帖的风格都是不太一样的,单学《九成宫》显然就会营养不良。况且单学欧阳询楷书也是不够的,毕竟欧楷都是碑,不是帖,更不是墨迹版本。墨迹本在哪里呢?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号称天下第七行书的《张翰帖》等等。学欧阳询的墨迹本才能真正的窥探欧阳询用笔的奥妙。单学命题作文的《九成宫》,怎么可能会写出灵动的欧楷呢?
而现在好多欧楷书法爱好者干脆无视欧阳询碑帖,直接拜欧阳询的学生为师。连姚孟起都写不出欧楷的神韵,何况当代的欧阳询学生呢。神韵不在,灵动就是空谈。
回答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即:灵动和立体感
第一 灵动:关键在于控笔能力。
动一定是与书写的速度有关,但一快就会打漂,有失笔力,笔法紊乱,失去法度,古人十分讲究翰不虚动,下笔有由。中锋用笔侧锋取妍,调锋自如,行笔流畅赋予变化,内涵丰富,收笔含蓄又对下一笔蓄势,书写的速度动而不静,静中有动,书写者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灵呢,当然是灵性,属情性方面,怀素自叙帖中说的是性灵豁畅,也就是说书写的字不仅要要写得活,赋予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生命律动,人们常说的栩栩如生,生龙活虎的那种情态,你欣赏她,她也在逗你。犹如孙过庭书谱里说的,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临危据稿之形,绝岸颓峰之势,轻如禅翼,重若崩云,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重星之列河汉。古人书法之所以千古不朽就因为其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让你的书法有灵动,努力学习古人高古质朴的笔法,懂点书法理论,体会书谱中的执使专用,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把握运用好形质与情性的关系,灵动自然会显现。
第二 书法的立体感问题主要归结于字法问题。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即使点画完全相同也有结构区分,如士土,日曰,这就要求书法者不仅要有书写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汉字过份的中规中矩,刻板虽形质好却失去灵性;倘若过份解构汉字,看起来生动却有失书法法度;中锋过多则如枯木,侧锋过多好比满脸横肉,没有枯涩有华丽造作之感,有血有肉,筋强骨硬,枝繁叶茂,才是书法好生态,站得直,立得稳,给人三维空间的视角。如何[_a***_]汉字笔画之间的关系,诸如穿插,萦绕,独立,避让,掩映,意连,呼应等以及与之关联的用笔轻重缓急,浓润干枯,疏密气韵等等诸多因素制约着书法是否有立体感。
米芾可谓是顶级书法大家,用笔八面出锋,酣畅淋漓,造字奇侧险峻,留白充分对称是后人们难以逾越的高度,理由是,米芾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他是诗人,书画家,汉字校验家,他临遍了先贤的字帖,达到以***乱真的程度,足见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诶,年少时以为书法太容易了,不就是拿毛笔写字吗?一辈子写几缸墨水不也能成个小家的吗?时至今日,与书俱老的我,后悔年少轻狂,不免发出内心惊叹:书法博大精深,实在太难了!
书法要想有动感和质感,非掌握笔法不能。
这么简单的道理,明白人大约只有书法圈内人的万分之一,能熟练达到者大约有百万分之一。
所以在读书者人人会写毛笔字的唐代,有个内行人张怀瓘曾经轻漂漂地说:(唐以前的)千有余年,数人而已!哪数人?不过是钟、张、羲、献诸子。
现在全世界即使有千万书法大军,说多了也恐怕只有十几个得笔法者,而且上不了台面。因为忙于操笔,无暇经营世道。不经过对书法的研究、创作、教学、鉴定的全方位打通或明师指点,要想理解和掌握笔法,不啻海中捞月!
这个笔法是何物?为什么这么难?
说起来也容易,不过是心能转腕,手可运笔。
太容易了,往往会弄错。例如一个洛阳人去北京,只要往北去即可,谁知他仗着好车快马往南走,虽然都是走,能走到北京吗?当然,运气好了,绕地球一圈,可以走到北京,但这样人极少。所以书法写得灵动而又立体感者极少。
宋代米芾说过:“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书法笔画写圆了,就会有立体感而灵动了。这就是笔法,你能做到吗?
苦练。
回答虽然简单粗暴,但却是把书法写的灵动和立体感的不二法门。
大家公认的说法是,学习书法要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实际上,每个人有什么天赋,自己是不知道的。把字写的灵动和具有立体感,靠天赋的说法并不成立。写出这样的效果,和自己的审美观有直接关系。
审美观,是指导学习的方向。喜欢什么风格的书法,和我们最初的时候所认识的书法美有关。所谓"一见钟情",不需要有任何理由。喜欢灵动而具有立体感的书法怎么样才能学会?
书法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俗话说“书无百日之工”。灵动而具有立体感的书法,对笔法的要求是最高的。而要达到最高的笔法,除了苦练,别无他法。
请问:那些书法家,写毛笔字时的握笔姿势都正确吗?
谢谢邀请!书法家的执笔方法因人而异,并没有正确与否的说法。字写得好,怎么拿都是正确的;字写不好,就只能到处找原因,那么执笔方法可能就成为原因之一。因此,虽然我们不说哪种执笔方法一定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但是执笔的握姿确实会影响到你的字体。
从古至今其实有很多种执笔方法,汉朝时期的执笔大多是两指或三指执笔,又称单钩和双钩法。那时候的字写在竹简上,古人左手持简,右手持笔,两手两肘都悬空,这样的握笔姿势写字的时候比较轻松自如。宋代的大书法家苏东坡用的也是三指执笔法,而且他的手腕是不悬空的,是抵在桌子上的,笔杆也是倾斜的,类似于现代人拿钢笔的姿势。这种方法我个人不建议初学者学习,因为容易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
目前比较普遍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大多数人在学校学的都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悬腕(不一定要悬肘),笔杆要垂直于桌面。五指执笔法的好处是执笔稳定,中锋运笔,可以避免很多初学者侧峰用笔,行笔不稳的毛笔;缺点是容易造成初学者握笔过紧,指腕僵化。
不管哪种执笔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随论》里面说的“指实掌虚”,就是握笔的手指要稍微使点力固定住,而手掌和手腕要放松,不能整个手都使劲,以免造成僵硬的毛病。
另外执笔的位置也很重要,通常来说,越小的字,越规矩的字,握笔位置离笔头越近。根据虞世南的说法,写楷书执笔离笔头1寸左右,行书2寸,草书3寸(1寸大约3厘米)。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古人写小楷有贴着笔头执笔的,写草书也有握着笔杆顶端的,法无定法。
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运笔要稳,不可轻挑草率;同时整个人的身心都要放松,包括握笔、运笔都要放松,不可僵硬使蛮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怎么才能字体直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怎么才能字体直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