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行书重复字体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毛笔行书重复字体下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王羲之是如何处理重复词组的?
兰亭序中的重复词组,只有“死生”二字。在书写时,也没有多少区别。
兰亭序中重复的词组就这一组。倒是重复的字有不少。“一”,“不”,“于”,“以”,“所”,等都有重复。而他写的“之”,是人们谈论的最多的。有人为他写的“之”,研究的比王羲之本人还要深入细致。对他写“之”的功夫,演绎出各种美妙的传说,并把这些事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拍摄成电视宣传片。这种虚幻的猜测臆造,对实际学习书法毫无帮助。
王羲之的书***夫,是长期的磨练而成的。他从小习字,七岁时能书。他写兰亭序时,是五十三岁。七岁到五十三岁,四十六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用去练字。山阴的山间竹片木板,被他全部写满了字,而练习的纸更是反复书写。
能下足他下的功夫,虽不至于能取得和他一样的成就,但有一条:字写的一定不会差”。
古人写字,出于实用目的,所以应该不是故作安排或处理。
对于王羲之书法,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书圣王羲之传世名作《兰亭序》中20个“之”字,无一雷同。试想一下,《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序言草稿,而且是在三分醉意的状态下所写,绝不会故作安排。
还有就是王羲之传世尺牍书法中“羲之”二字,也各具面貌。尺牍是写给友人的书信,往往是言简意赅,信手而为,也不会是有意安排。
王羲之传世书法作品的变化确实有目共睹,但不是出于故作安排,而是个人才情所决定。这也是书圣之所以是书圣的原因。
20个“之”字不同面貌
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里面有很多可研究挖掘的地方,对于重复字词的处理是其中一个方向。
二十个“之”字不重样。因为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那么“之乎者也”这样的语气助词经常被充当标点符号使用,同时“之”字在古代汉语语法中不单单是语气助词那么简单,还经常充当代词、动词,可以说是古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在《兰亭序》全文短短408个字里边,光“之”字就出现了20次,那么对于这20个同样出现的字,王羲之是怎样处理的呢?
变化可以说是艺术的生命,倘若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也就没有生命力,王羲之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首先我们看一下这20个“之”字的形态:
确实无一雷同,书圣就是如此厉害。
怎样做到的?
首先,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这个区间内就有无数的变化可能,我们看王羲之的这20个之字,比如说前两个,就很有楷书的味道,或者说是楷书也不为过。最后两个呢,又有草书的味道,甚至说就是草书也讲得通。所以说,行书这种字体在楷书和草书两个原点之间游离,或偏重楷书,或偏重草书,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倘若《兰亭序》是用篆书、隶书或者楷书书写,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变化。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兰亭序》开始两行比较周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这几个字都比较周正,那么这个时候的“之”字倘若太草会显得不协调,也就写的周正一些,同样道理,到文章后边可能整体草一点的时候,“之”字也就随着草一点。
第三,“之”字的符号性。“之”字具有很强的符号性,作为助词的时候很多,有时候简直就是一个符号,那么符号写起来随意性就更大一点,所以变化就更多一些。
同一个“之”字重复出现是这样处理的,其他的字词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书法里连续写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件武林高手、七剑下天山的剑客之一傅青主的作品,大家先看看,其最后一行最上面一个字是什么?答案文章后面揭晓。
问题:书法作品中连续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作品中写错字了怎么办?漏字了又怎么办?
答案:请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两个连续相同的字,不管是不是一个词、一句话,可以在第一个字的右下以一点或两点,代替第二个字。如作品中的“年”“春”。
当然,也有人提出,不是一个词或一句话不能这样,但古时没有标点符号,这样处理是没问题的。
写错的字,则是在字的右边打三点。苏东坡在“子”“雨”二字旁边打四点,也是可以的。
至于漏字,老苏是在“殊少”旁加了个小字“病”,也可以在写完全文再加。
至于两个字前后写反了,则可在二字旁加一小字“乙”。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这是傅山的《右军大醉诗轴》,最后一句:遥遥何处落鸿毛。
谢谢头条家文小姐邀请!
对于题主提出的书法创作中连续写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主提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书法创作时,单字和同一个字连续写两遍的变化问题。按照正常创作要求,不但同一个字连续写两遍应有变化,就是单字也应该有所变化的。
在处理字的变化时,应在不失法度的情况下进行。另外,字的变化还要在不同书体和不同风格的范围内进行。但要记住一点,篆书、隶书中不能带楷意。
现在,就题主提出的“纷”字的变化,分别用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发出,请看下图:
第一,篆书“纷”字的变化,仅示范两个字。
(上图为邓石如篆书:纷)
(上图为赵之谦篆书:纷)
书法里连续出现两个一样的字,需要避免雷同,方法很简单,有二种处理方式:
因为这是一种符号替代,所以这种办法一般用于行草书创作,小楷、隶书也偶尔可用。一般在中楷大楷作品中很少看到,在唐代楷书中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写法。在行草书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下图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个办法在楷书创作中使用。我们在你学习楷书四大家的法帖中基本是这种办法。其中的异体变通手段又有增减法、借代法、位移法、结篆法等等。举例说明:
《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里的两种“光”字写法,若是我们在创作中遇到连续两个“光”字,就可以***用,避免了雷同。
再比如,楷书中连续两个“册”字,也可以用以下两种写法避免雷同:
如果你只是书匠,就和古人学,来两点,免得露丑。如果你想成为书法艺术的巨匠,那就在平时的时候积累一个字的
不同形态艺术美的写法,到时候即便写十个相同的字也会摇曳多姿。超越古代的艺术大匠就不在话下。不能狂但不能没有自信。没有超越的梦。
书法里连续出现两个重复的字,为了避免雷同一般有两种处理的方法:
第一种处理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以一点或者两点来代替,表示重复,这个我们在苏东坡的天下的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可以看到,苏东坡就是这么处理的。
黄州寒食帖开篇第一句“自我来广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其中“年年”和和后面的两个春字的重复都是用的一点来代替。
不过很多老师也说,第二个春字不应该用点来代替,因为前面的“年年欲惜春”和后面的“春去不容惜”是两句话,两个春不在一句话里面就不能用一个点来代替,这也是有道理的,一般也认为两个重复的字是一个词,第二个字可以用点来代替,但是不是一个词用点代替,容易产生歧义。
除了开篇的两个点,在苏东坡的《寒食帖》里还出现了三个点的情况,如果字的右边出现了三个点,这可不是表示重复,而是表示这个字是一个错字,比如《寒食帖》里的“雨势来不已”的后面多了一个“雨”字,旁边苏东坡点了三个点,表示这是一个错字。
如下图:
说到苏东坡的《寒食帖》,插一句题外话,我们有时候写长篇的内容,比如书写一幅宋词作品,中间不小心漏了一个字,这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把这幅作品撕了重写,这一点可以学学苏东坡,在旁边补上就可以了。
比如《寒食帖》其中一段,“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一句,中间就少写了一个“病”字,苏东坡并没有去重写,而是在旁边用小字加上了,这个可以作品我们平时创作的参考。
但是要记住一定是写长篇内容时才可以,否则你写一个“天道酬勤”少写了一个“道”字,在旁边怎么用小字补也不好看啊。
关于重复的字的第二个处理方法,比第一种要难一点,直接写两个字,但是要在第二个字上做一些变化,比如大小、粗细、结构上面做一些改变,让两个字看起来不那么雷同。
这个方法对书写者的书写功底和文字功底的要求很高,不知道怎么写就是不知道,查字典也不一定能写的统一,一些朋友可能不理解,说这是在卖弄,其实是为了整体艺术效果考虑,不是单纯的卖弄文字。
这个时候孔乙己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还是有用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行书重复字体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行书重复字体下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