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正字体颜真卿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方正字体颜真卿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楷书的风格面貌及艺术成就?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顶峰时期,贯穿了整个唐朝,形成了独特的楷书书写风格,唐代楷书的艺术特点是多元的、丰富的。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不同书法作家的分析,可以看出楷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和其不同的艺术特征,在“尚法”这一整体艺术特点下,还形成了多样性发展。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书法以求规隆法为指归,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楷书成就最为突出,体现出“尚法”的精神。
欧阳询其书法杂糅南北之风,而更偏于北碑的险峻峭拔,用笔凝重沉着,结体方正浑穆,于雍容大度中又见险劲之取。
虞世南其书法得王羲之笔法,又融入了北碑特点,结体端庄秀丽,用笔圆瑞遒劲,不露锋芒,外柔而内刚。其传世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其书风前期较古朴,后期绰约多姿,以劲炼疏瘦见长。今存碑刻《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属其前期作品,《雁塔圣教序碑》为其后期代表作品,后者最能体现褚遂良的书法特色。
颜真卿其楷书布局茂密,结体宽博大度、方正端严,用笔雄强有力,浑厚刚劲、一派雍容宽博、庄严伟岸的气度。《颜卿礼碑》、《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楷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欧体楷书和颜体楷书有什么异同?
1、笔画和结构的特点:
欧体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颜体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欧体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2、风格特点:
欧体楷书和颜体楷书有什么异同?
从风格、笔画、结构上来看,欧体楷书与颜体楷书的异同如下:
1、笔画和结构的特点:
欧体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颜体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欧体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2、风格特点:
颜真卿的行书三帖、柳公权的行草《蒙诏帖》与各自的楷书不是同一个笔法字法体系,说明啥?
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的两位杰出的书法大家,他们将唐代楷书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颜柳以后,唐代那种装饰性极强的楷书形式走到了末路。在书写楷书的同时,颜柳二位在行书草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特别是颜真卿的行书三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人,《祭侄稿》是古代保留下来最伟大的行书作品(真迹),没有之一。
具有一定水平的爱好者都知道,楷书与行草书在写法和艺术要求两个方面截然不同,并不是一个体系,颜柳两位大家在这两个体系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与他们同时期的很多书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褚遂良,还有更早一点的智永。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写字对于古代官员、文化人、士大夫来说是必备技能,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公用,楷书一般用于公文、科举、告示、碑文、墓志等正规场合,而行草书用于文稿、信札、笔记等更私人的场合。唐代以后手写楷书的没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刻板印刷书籍的大量出现,著名的宋体字就是从那个时代出现的。
回到正题,楷书和行书的关系密切,行书是在楷体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各个改进虽然不像篆变隶,隶变楷那样的巨大,但也是代差的关系,绝不是楷书的附庸,看似随意的行书作为一个独立的书体有其独特的字法和笔法,更有完整的审美情趣和标准。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翘楚。
这个问题本身就站不住脚,如赵文敏所说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传,赵所说的笔法并没有针对某一书体。真正掌握笔法的人知道,楷行草笔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甚至不同书家的笔法也是如此。
提问者能提出的问题,虽然约约显得有些兀突和浅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正在提高。
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都说了,他们写的行草书,既然字体都不一样,又怎么能是一个体系的呢?在绝大多数人着来,行书或行草书不过就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延续,就应该带有明显楷书的辨识度,如果你存在这样观点,你的书艺永远也不会提高,因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形成这个概念是我们对于行书的理解偏差,行书有行楷和行草两种形式,偏于方正规整的叫行楷,偏于草书的叫行草。主要是由于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学习的都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法,而他们行书作品中,多存在着楷行相杂的情况。而赵孟頫这种情更严重,往往一个帖子之中楷、书行甚至有草书相杂其间,当我们突然看到一个人的书风,因字体而存在差意,且自已的学养又跟不上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怀疑。
《三表帖》和《蒙诏帖》不在这里作介绍。颜真卿的《三表帖》与《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相比相差甚远,这是颜真卿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运笔和墨色自然要平缓得多,但是,我们如果将其与楷书进行对比,还是不难从其中找它们之间存在关联。
“州”的对比。前二图为《谢赠祖官表》,三图为《颜勤礼碑》。三字的起笔最后一竖的笔法简直雷同。
"明"的对比,一图《谢赠祖官表》,二丶三左图《颜家庙碑》,三右图《谢兼御史大夫表》,明字"日“旁楷书和行书都一样。
"兄“的对比。一、三图《家庙碑》,二图《谢赠祖官表》,四图《祭伯父文稿》。三四图中"兄"字的竖弯钩同出一辙。此外如"门、国"字框颜真卿在使用上,楷书为相对而行书也是如此。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不多,除《蒙诏帖》外,我知道的有《紫丝靸鞋帖》,又称《年衰帖》和《尝瓜帖》。《蒙诏帖》号称天下第六行书,可见其成就之高,但有人说是宋人仿写的。
下面我们将柳公权行书《蒙诏帖》,《荣奉帖》和《紫丝靸鞋帖》中的楷书笔法进行对比。为什么要用《荣奉帖》丶《紫丝帖》呢,因为《蒙诏帖》只有27个字,字太少不说,而且,说是行草书,其实除开始2个字是行书,其余已经算是纯粹的草书了,这没法进行分析比较,故而我用了二幅偏行楷的字作对照。
讫、悦、託三字与楷书的"乙"钩
"忘、應、惭”三字的心字底。
在扶与扶的对比中,二字竖撇从起到收同一。
行书林字横画起笔与楷书起笔和竖画起笔对比。
中都有各自楷书的笔法蕴含其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正字体颜真卿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正字体颜真卿楷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