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和行书是***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草书和行书是***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作品的落款是用章草还是行草亦或还是用隶书?哪一种更好?
很高兴与书法爱好者共同探讨、学习书法知识,共同进步就是目的。
一幅书法作品完成后,落款就是画龙点睛。落款形式多样,内容文字要求考究,所以历来书法家都十分重视。落款也是整幅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文之陪衬,又为章法之补充,具有丰富与均衡的作用。落款也与书体、大小、位置,要与正文吻合、谐调。
题主所说隶书作品的落款我认为以小行草为佳,隶书也行。
谢谢邀请
隶书作品落款大多用行草书,这样更容易与隶书横向的字势产生对比,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书法家会用楷书或是隶书落款。如果用隶书落款,一般字体上会与作品保持一致,这样在章法上也能比较统一,所以只要在章法上安排合理,用什么字体落款都是可以的,艺术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如果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也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可参考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隶书落款,
如果行草写的不多,就用隶书,跟正文风格大小完全一致,当成正文写。如果行草书写的还不错,落款用行草也可以,章草当然也是很好的,一些题跋部分参考古代经典用篆书写个碑额也行。
能经得住推敲,不突兀,就可以。
一般来说,落款的字不早于正文的字。
小篆作品,不宜用大篆、申骨文落款;
隶书作品,不宜用大篆、甲骨文落款;
楷书作品,不宜用大篆、甲骨文、隶书落款;
行草书作品,不易用大篆、甲骨文、隶书及楷书落款。
以上,仅供参考!
以隶书字体做为创作的书法作品,它的落款字体***用行书字体显得更为适合一些。
其主要逻辑是:隶书是书法三种正体字字体之一,由于正体字讲究法度,因此跟其他字体相比就显得端庄、规范,而行书字体它的特点是自由、潇散,如此端庄和潇散的配合形成了一种一静一动的相称之美。
因此,
用隶书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它的落款用行草字体比***用章草或者隶书这两种字体来的更为适合。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道〞字的草体和行书的几种写法?
谢邀。
你要的这个“道”字草书和行书的写法,用文字没法描述,我也没那水平写出来给你当字帖或者范字看,所以我找了一些***级人物写的,供你参考,就是有点小,凑合着看吧。
〞道〞字的草体和行书的几种写法?
谢邀。
你要的这个“道”字草书和行书的写法,用文字没法描述,我也没那水平写出来给你当字帖或者范字看,所以我找了一些***级人物写的,供你参考,就是有点小,凑合着看吧。
为什么有了隶书就有了行书和草书而甲骨文金文为什么没有行书和草书?
哇塞,这要专业人员回答啊。我只党得写字总要求效率。字要好写点。笔划能少就少。每个字像画图那样写,烦不烦?古字笔划达三十的不在少数。放在今天,写个***条就得一上午。古时”写”字是用刀刻的,所以笔划都是弯的,以后越来越好写。不管什么”书”,什么”体”,总趋势就是这样。
本人从快速书写性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在急速书写草篆时会自然的进化成隶书。(本着战争时期怎么快怎么书写,坚决以快速书写为原则)
草篆演化成隶书的关健节点就在于笔画的转折调峰上!
早期汉简隶书的率性夸张特征其实就是草篆的笔画转折调峰简化版本。
由于隶书是篆书的自然实用演化字体,这种自然性涉及到行书草书就属于意料之中的必然规律了。
甲骨文与金文由于缺少书写性,并且又最先被溶化在了篆书之中。因此,只有篆书才能生出这个健康宝宝,这个宝宝只能叫做“隶书”。
随后的行草书就像***生宝宝一样自然了……
以下字体是本人进行的急速草篆书写研究,很多夸张线条不是为了潇洒,而是快速书写调峰的顺其自然行为。
甲骨文和金文只是现代文字的过度,其笔画和结构都还停留在远古或近古的时代,深深地带着古文字的烙印。若用今天的文化标准来衡量还不够规范,至少它与现代文字的整体系统而言是断章和脱节的。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识别甲骨文和金文会非常困难。即便是用楷书书写出来的古文字,许多字也都会让人费解,那么如果写成了行书或是草书就会让人感到不只是金文和甲骨文而是有些像天文了。从书法的角度看问题,一种文字不管从字形上书写得多么漂亮和美观,如果从文字的内容上无法理解,也会从根本上贬损其书法艺术的价值。所以金文和甲骨文不利于使用行书或是草书来表现。至于隶书,他的笔画和结构已经进入到了标准文字的时代,犹似楷书一般,已经属于比较规范的字体,所以再将其演化成为行书或是草书,都没有失去汉字发展的连续性。为此,隶书却可以使用或者说可以上升到行书或草书的艺术层面来表达。
梅园老人喜欢的就是行草书,并对此有过钻研,觉得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其一,由隶书而生成草书和行书,而不是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生成草书和行书,这是按汉字和书体的演化顺序来确定的,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化顺序是由繁而简,汉字的演变直接影响书体的生成,也是由繁琐而变得简单,流便,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最原始的文字,是古人刻在龟甲上用以占卜的,金文俗称大篆,因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有了小篆,小篆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使我国的文字正式走上正轨,加速了书体之间过度,隶书只经过汉代一朝的演变就过渡到了草书和行书,而行草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准确的说,草书由草篆而来,由隶书而生楷书,再由楷书而生行书,行书当是出现最晚的一种书体。
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过渡到草书和行书,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梅园老人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常说某某的行草书有金石气,大概有这种可能吧,像吴昌硕的行草书,金石气特浓,而吴昌硕擅长的正是篆书,无论大小篆,那种高古的气息,有几人能及,他的行草书受篆书影响之深显而易见。还有清代的傅山,他的草书篆籀气也很重,***也许研习过甲骨文和金文,只要我们脑洞大开,不是没有可能,由此可见!
为什么书法家们不把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都融为一体?
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各种书体都是象形文字,后面的几种书体都是根据最早的书体演化过来的,现在的书体都有原来的影子,个别笔画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本身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后人把他给细分了,书写的工具不同了,表现得形式和笔画有所改变而已。本来就融为一体!
我是一人。这是想法其实有人已经付诸实践,那就是“丑书”。
书法简单的说,按照一定规则法则写字。本质是写字,只不过有限制。因为有限制,就有了每个不同书体的特点。
各种颜料混在一起,最后一般都成了黑色的,失去原有的颜色。
每一种书体,都有各自的风貌,各自的特点,正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风貌和特点才能有自己的名字。
书圣王羲之,有没有把这些书体糅合一起写呢。
我们当今书法最重要的五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其中篆书指得是小篆。
上图是某个著名杂志的书体介绍。
这里要先说明一下,草行楷,这三种书体相关性太密切,很多行书夹杂草书。
融为一体:
首先书法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书体是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书写要求的产物。古人书法多的是书写的用途,发展到当代则艺术审美的方面几乎占据完全。书法中其实出现很多杂糅的部分,不是不可以成就的,比如篆书和隶书是可以杂糅在一起,楷书和行书可以杂糅成为行楷书,但是例如举个极端的例子,甲骨文和行书或草书就很难杂糅,因为一个是刻出来的,一个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不同的书体用笔以及笔画的结体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像你不会一比下去又方又圆,这样就会能会是四不像,不符合单独书体的标准,也不符合书法的审美。
根据题主的想法,借用时尚界的说法叫做“混搭”。就是把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当代的各种生活用品组合在一起使用。
我们想一想,有几个人能承受的了这种生活呢?当然,现代家庭生活中为了搞一些小情趣,时常能见到使用古典茶具等各种小摆件。然而,这些增添情趣的物品只是起着点缀作用,如果实际生活也这么干的话就太繁琐了。
把各种字体组合在一起书写,也是这么个道理。
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所书《裴将军[_a***_]》就属于题主想要了解的答案了。如图:
尽管《裴将军碑帖》书写的气势恢宏又好玩,印象中颜真卿也只是偶尔玩了一次而已。
为什么不深入玩呢?这是因为人类无法突破节奏的惯性!包括颜真卿在内!
如果我从书写各种字体时的轻、重、缓、激、中峰、侧峰用笔与节奏等等不同解说……可能有人理解不了。
那么就说酒桌上的配菜吧,菜谱中有酸甜苦辣与臭香,有谁会把以上的东东都点一个做下酒菜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玩的吧!(不包括变异人,绝对的重口味者)
实际上我本人也这么玩过,以上所述的也真是切身体会,也只能偶尔玩一下。今天晒出来给网友们乐活一下……
1、这个想法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即使是做到了,但是要把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融合在一起,又非常的和谐,历史上也很少有书法家能够做到。
2、即使是这样,历史上也是有书法家能够把五种书体的特色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被称为“清朝书法第一人”的何绍基,他就是一位五种书体都写的非常好的书法家,并且他打通了五种书体的任督二脉,把五种书体的技法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看他的五种书体,基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人写的,并且这种风格还得到了当代以及后代书法家的认可和赞扬,但是他的篆书写的并没有非常的完美,对了点飘逸,少了点沉着,即便这样,历代书法家能做到的也不多。
3、之所以这样,我觉得主要还是书法家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一个书法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书法家可以做到一种书体或者两种书体,多的也就三种书体,现在很多书法家称自己样样精通,其实也是样样稀松。
4、两三种书体融合字一起还是可行的,比如把行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让这三种书体写的更加的灵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和行书是***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和行书是***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