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是早期的草书字体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是早期的草书字体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古人中非官方书信往来。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书写由竹简向纸的改变,便于人们书写表现形式,加之西汉时独尊儒术,需要大量儒生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及便于民间传播,正式汉隶及篆书就显得慢了。造纸术发明,一大批书法大家,如王義之,王献之等推崇草书。至此,草书在东汉末年两晋时期较为民间流传。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谢谢邀请。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了解的也不多。不过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书法也是这样。
熟能生巧和喜新厌旧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书法的发展上。
我觉得文字在形成之后没多久应该就有了草书,当然这个草书指的是简略笔画和连笔。这可以用熟能生巧来说明。譬如一个以书写为生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字,他开始是写工工整整的字,等他写了一些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他写工整字已经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因此他就有可能把两个字连起来写,或者把一个字简略几笔力求形似,虽然可能要是用来交流的话别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可是却不妨碍自己欣赏啊。这些也许就是草书的雏形,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就乐于把自己的连笔字拿出来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品评,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时尚,就会被历史所记录。所以说草书是跟随着文字的产生慢慢变化和发展的。我有个想法,既然书法是熟能生巧,在欣赏一个草书家的草书的时候,不妨先看看他的楷书写的怎么样,如果楷书写的不好,草书估计也没啥章法,毕竟是熟能生巧来的,就像还不会走呢,哪就会跑啊。这可以辨别现在一些哗众取宠写丑书的伪书法家。
还有就是喜新厌旧,一个书法家写一种字体写的熟了,或者写的久了,就会有创造新的字体的想法,因此我们看到现在的书法有比较饱满的字体,也有像瘦金体这种瘦削的字体,有笔墨厚的字体,也有笔墨留白的字体,有比较刚正的字体,也有线条比较柔顺的字体。都是书法家的创造,也正是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
本文是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一些个人想法,如有妄自揣测,还请多多指正。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被你说对了,草书就是产生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这段时间。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文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先后产生了小篆,隶书,草书。都是为形势所需而创造的。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互相吞并,由分裂而统一,最后又走向覆灭的短短几十年,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谁的信息快,谁就占据先机。秦国在这方面领先于其它诸侯国。他们的隶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书状中记载,草书产生的年代在秦国消灭六国之时。当时的攻战频繁,战事紧急,篆隶难写,为了战场应急,草创草书。
草书的产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要说草书,必然要涉及到隶书。隶书大家都知道他的创作者为秦时的程邈。我们今天对隶书的认识和古代的隶书刚好颠倒了。程邈初创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的楷书。
梁武帝草书产生于秦时期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原因就是对楷隶的概念存在模糊。把这条存有疑问的线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创草书,是历史上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草书的创造者是史游。凡是记载草书的诞生,必然要说到史游。史游为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官。时间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为当时的童蒙识字、自然常识读物。类似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对于史游创造的草书,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汉元帝为西汉第十一个皇帝。从汉元帝到东汉末年,时间间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当于从现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时间。想想都够长的。东汉末年产生的草书,是由草圣张芝所创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与草书的关系没弄清楚。
技术的进步。
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竹木简不容易吸墨,就要写的慢一点。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大量生产便宜的纸张,纸张的书写性大大提升,人们就可以写的更快。如何写的更快,于是就有了快写的方法,这就是草书。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从已知的资料分析与判断,字与画进入分道扬镳后,字与画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已经有专文论述,石鼓文可能与甲骨文属于同时代或者是更早的文字)。
如果从战争的思路考虑,加急文书应该有过大草篆,只是至今还没有发现。
我小时候看见过十个字左右的战国草篆残文(已属罕见),一下子就被它的气场所吸引并开始了学习石鼓文……自己现在书写草篆,就是为了过小时候无能为力的瘾,真的很过瘾。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估计心里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时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浇铸文字,书写的速度非常慢,他们是没有心情龙飞凤舞的。
后来在汉简上写字,有的竖拉的很长,这应该是书写者开始往草书发展了。作者应该是草书的鼻祖。
等汉末的时候,用纸张写作全面普及,这时候的人们,应该向往抒发心里情绪,书写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书就快速发展起来。
中华文字体系,有一个发展流变过程。甲骨文、石鼓文等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是汉字最早的字形。
甲骨文字大多是刀刻的,但也有在甲骨或器物上直接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笔画的方正,使文字图画因素已基本消失。石鼓文书法,开秦篆之先河。
从汉字的演变发展看,篆书草化出现隶书,而隶书草化的结果出现了草书。
因人们对草书的喜爱,便成为人们交际中的一种***书体。
草书的出现,最具代表人物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被称为今草开山祖、后世遵为草圣。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用一张图来看看,草书诞生以前,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从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图1)
1-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仅仅是文字,还不能被完整的称为书法。也可以说,隶书是区分文字和书法的分水岭。
2-到了汉,书法的发展至少出现了两条线:隶书和草书。汉代初期就有了章草,汉代末期的张芝创出了今草。
3-隶书是小篆的快写,草书是隶书的快写。
结论: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空前的繁荣,节奏的加快,催生出了草书。比如在汉代出现了史官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速记员。要在短时间内记录现场发生的人和事,不可能一笔一划的记录,只能快写,所以,草书就这样诞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是早期的草书字体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是早期的草书字体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