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间距怎么调小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间距怎么调小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大幅大草有什么诀窍?
写大幅草书前1⃣️请先把要写的内容,和正确的草书书写法对一遍,不要出错,因为草书出了格,神仙也勿识,一个字多转少转,千差万别,需慎之!勿闹笑话,2⃣️书写内容、宣纸选用有讲究,布局亦很重要,字字轻重缓急险中求,出韵味。3⃣️浓墨、枯筆、飞白要适当,千丝相连要自然。4⃣️临场书写大胆稳着心细,心无旁骛一气呵成,草书讲究的就是气韵洒脱。注意了以上5点,朋友你一定能在草书上有所建树!
当年著名演员刘晓庆说过一句话,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套用这句话来回答题主的问题,草书难,大草更难,大幅大草难上加难,8尺大幅大草难于上青天!
中国书法分五体,楷、行、篆、隶、草,其中草书是最具艺术气息,也是公认最难学习、最难创作的艺术形式。草书创作不仅仅需要扎实的草书基本书写功底,还需要具备炽热的创作***和对作品内容思想的高度认同,大幅草书就更难了,还需要有高度的创作现场掌控能力,冷静处理意外情况发生的领导能力。
怀素《自叙帖》局部
书法史上鲜有人完成大幅草书,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纸本,纵高1尺,横长约1丈有余,《诸上座》纵高同为1尺,横长2丈开外;怀素《自叙帖》纵高1尺,横长也是2丈多一点;宋徽宗赵佶的狂草《千字文》应该是中国书法史上巨幅作品的纪录保持者,横向竟然近4丈,但纵高也不过1尺。
宋徽宗赵佶《千字文》局部
古人对书法的理解、造诣远远超过今人,但大概受制于当时造纸工艺的限制,也因为古人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他们不会随意做巨幅,写大字。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局部
反观我们今天的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动不动就是8尺横幅,丈二巨作。中书协草书委员会的刘洪彪先生甚至整出来一副纵高3.7米,横长14米的狂草巨制《沁园春 雪》,毛主席的雄词大气磅礴,那是世所公认的,可刘先生的狂草实在不敢恭维!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很多人学了很多年大草,临遍了各朝代的草书,自己创作起来,东旭西素南王北傅,单看部件,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整体看全幅作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没有掌握草书的正确打开姿势。
那么什么是大草的正确打开姿势呢?分为三步,第一步,打好基础;第二步其他书体区分开来,形成个人风格;第三步:功夫在字外,获得神***。
先说第一步,草书要打好基础,笔者推荐从王献之的《草书九帖》入手。这九帖,是刻帖,但是刻得很好,包含了草书的很多基本要素,学这九帖,营养价值很高,起步高,路子正,不易走偏路,就像行书学《圣教序》,很多人不愿意学《圣教序》,但是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基础不行,还得从《圣教序》入手,但这个时候,手写油了,已经不听使唤了,笔下很难获得《圣教序》的营养和精华。同样小草要认真学一下王羲之的《十七帖》,大草应该认真学好《草书九帖》,其笔法和结构布白都要去认真学习,笔法参取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圆厚为主,结构上可以比照《圣教序》来学习揣摩,这是技术的基础,是外功,架子扎实了后,还须用心剔除笔下的“三伪艺术”成分(谎言、妥协和御用合称三伪),这是内功。
第二步,就是要努力把握大草的特点,如何把握,就是以王献之的《草书九帖》、怀素的《自叙帖》等草书为基础,学一下小草和行书,认真体会大草书的特征,大草与小草有什么区别?与行书又有什么区别?然后以这些特征为基础自己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连大草的基本特征都没把握好,就去搞独创,很可能堕入丑书、江湖书甚至三伪艺术。
第三步,任何一门艺术,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同时是思想家,没有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注意是体系,不是个别独特思想,很难想象其作品有多表面。所以功夫在书外,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和思想,与世界最流行的思想争论,得出新的,正确的,符合人道主义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不仅是要去学美学,各种思想都要学习一下,为了艺术,拼命也要去学,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内涵才深,才会避免浅薄和肤浅。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大草最难写,写大幅大草难上难。
一般能写大幅草书的人多,写大幅大草即狂草者罕见。古代只传下怀素《自叙》一件大幅大草,还有张旭《千字文》狂草残卷刻石。黄庭坚有《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两件,祝允明有《前后赤壁赋》数件而已。
现代谁写过大幅大草?于右任?林散之?沈鹏?未曾见过。七十年来可有见过或出版过大幅大草?
数年前用四张六尺宣写毛泽东《沁园春 雪》,全长七米二。用大笔,大运腕法一气写成,所幸正好写完四纸。其中有一字占一行九十公分长,与卷中小字草书形成极大对比,是大草特色。已出版于《中国书法家作品集 王乃栋》(2019年12月出版)。供参考。
大草乃至狂草,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性强。相对于小草而言的,大草从用笔到结体、空间构造,更加恣意夸张,而其创作也更难。
1、过于强调形式
在空间构造上过分讲究开合、收放、对比,容易形成字体僵硬,缺乏书写过程中笔势与字势的生动气息。
同时,过分讲究作品的染色与拼接,一件作品拼接得花花绿绿,如“万国旗”,过于在意章法上的设计与组合。
2、跟风现象严重
如果你步入展厅,看到的往往是大同小异的作品,你抄袭我的,我抄袭你的,改头换面的多。
当下很多书法家眼睛盯着评委评委,跟随流行或获奖书家,盲目调整自我的学书与创作之路,导致书风单一、面目雷同。
3、取法单一
书法作品取法必须多元化,各种风格要相互交流与碰撞,从而产生带有灵感的火花的作品。
当下的大草创作,特别是大幅生宣大草创作,有***、有思想而充满震撼力的作品非常少见。
业余爱好者一枚,属于自学状态,这幅行草写得怎样?请行家点评并提出一些建议?
你好,作为业余爱好者而然,勉强刚入门,
整幅作品呆滞,沉闷,无生气,不灵动。
主要表现在:
1.作为行书作品,线条的提按、使转运用不得当,笔画间缺少呼应,且笔法单一,缺少基本功的练习,建议强化一下基本笔画的训练(起、行、收),特别是中锋的练习,提高线条的质感。
2.看作品中的结字,应该是临过《圣教序》,但对结字的穿插、避让、轻重等结构思维理解不够,故架构不稳,还生硬的在结字上追求大小、轻重、避让的变化,真是难为作者了,要想跑的快,基本功必须扎实。十年如一日的临帖是书法的不二之路。
章法就不点评了,没有字法和笔法的支撑,就谈不上章法,简单了解一下章法的基本形式即可(中堂、条幅、斗方、册页、扇面等),平时创作有正文+落款足矣。
好的方面,作者有学习的态度,有求变化的意识,这是任何行业或事业的前提条件,。书法贵在坚持,都说书法的功力是以十年计算的,我是坚信的,希望你也相信并坚持。
我也是书法爱好者一名,以上为个人浅见,以书交友,互相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间距怎么调小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间距怎么调小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