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篆刻书法字体教程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篆刻书法字体教程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艺考是照贴写吗?
书法艺术生一般招收的都是毛笔书法,几乎没有招收硬笔书法的。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书法、篆刻和古汉语三门。所以艺考书法考试分为临帖、创作和篆刻。临帖以楷书、隶书为主;创作以行草为主;内容主要是唐诗。不同的地方考的东西也不同,具体的内容还是要参考当年的当地招生简章。
书法考试用纸通常是半生半熟的四尺宣纸,常用尺寸是四尺竖对开,文字内容一般是二三十个字的唐诗宋词。书法考察的目标主要是用笔和结构,用笔要求笔划厚重、凝练,中锋行笔,还要注意书写的节奏,尽量避免书写习气的出现。
书法第一届国展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比现在书法家写的如何?
问题:书法第一届国展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比现在的书法家写得如何?
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于1980年5月在沈阳举办,入展作品150多件,并出版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集》,并由著名作家矛盾先生为作品集题词。
当时邀请了全国知名书家的书法篆刻作品参展,并于第二年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一届国展中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四种书体,当时的书家写的与现在的书家写的如何,现简要回答如下:
第一届国展中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全国书法名家所书,由于当时的书风极正,书法家们几乎没有名利欲望,且无浮躁心,他们的作品传统元素多,幅幅彰显文雅之气,低俗的作品一幅也没有,深受道内人欢迎。
现在的书家写的字,与第一届国展中书家写的字相比,我认为还是第一届国展中的书家们的字,写的文雅,高古,法度严,不张狂,且真正达到了“养眼”,“耐看”,“可品”!但他们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就是守旧,呆板,太传统,没创新,缺灵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很多现代书法作品盖印都漏怯出丑,怎么为作品盖印才能增光添彩?
谢邀!
题主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盖印都漏怯出丑”,二是怎么“盖印才能增光添彩”。一幅书法作品除了本身字体具有书法韵味、且赏心悦目外,盖印确实能为作品起到点睛和添彩作用。但是,书法毕竟是书法,主要是欣赏字体,盖印只是为书法烘托气氛,且不能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盖多印和乱盖印,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
所以,我认为书法作品要懂章法,还要有审美技巧。除引首章、落款章必盖外,至于拦边、压角章等等印应根据作品形式、空间需要而盖章,尽量不要多盖,不然,就喧宾夺主了!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书法作品钤印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钤印的恰到好处最能体现一个书家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为作品增色。
书法作品中常的印章有姓名章、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拦腰章。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斋号章、雅趣章、年号章、月号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使用印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印文风格应与作品风格相近。二、制印人篆刻水平很高。三、用印不宜太多、大小适 宜。四、钤印位 置恰当。五、注意留白六、使用质量好的印泥並妥善保存。
赵之谦云:“凡用印,以印入印泥,须如风行水面,似重而实轻。切戒性急,性急则印入印泥直下数分,印绒已带印面,着纸便如满面斑点。如印泥油重,则笔笔榨肥,俱不合。
以轻手扑印泥,使印泥但粘印面,不嫌数十扑(以四面俱到为度),而不可令印泥挤入印地(刻处是也),则无碍矣.印泥入印地,便无法可施矣。此所谓虚劲也,通之可以作画作书。
印盖纸上,先以四指重按四角(力要匀,不要偏轻偏重),每角按重三次,再以指按印顶,令全印着实,徐徐揭印起,不可性急,印愈小,愈宜细心。
印至二次,即须用新绵擦净,须极净再用。若一连用数次,即无印绒粘上,亦为油硃积厚,印无精神矣。
印大者,以多扑印泥为主,须四面扑匀,一印以五十扑为度,盖纸上照前式。小印扑印泥以匀为度,不可多,手总要轻,心要静,眼要准。如印面字上一丝不到,即须扑到方可用。盖印须寸方者学起,学成再学盖小印,小印能盖,则盖大印必不误事。”
书法作品钤印在作品中起画到画龙点睛作用,缶翁《西泠印社记》云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篆刻书法字体教程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篆刻书法字体教程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