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成都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老成都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考级又要来了,在成都考3级有什么经验和注意事项?
(一)硬笔书法考3级注意事项:
一、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答题时间
二、考试要求不少于80字
1、笔画——已基本掌握点画形态
2、结体——结体较平正、匀称
软笔:
1—3级属初级,比较简单,包括对临和创作两个部分。对临20个字,创作20个字。
从4级开始,难度逐渐加大,每幅作品28个字。所有作品均在考场内、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硬笔:
4-5级楷书作品一件,(书写内容统一命题,100字以内)
6-10级楷书作品一件,(书写内容统一命题,100字以内);其他书体作品一件(书体不限,书写与楷书同一内容,100字以内)。
你有没有见过文征明的行书《秋声赋》,感觉怎么样?
文征明的书法特点明显,其行书《秋声赋》与他别的行书书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文征明鲜明的书法特征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其书法的单一性,正因为这个原因,字便显得俗了。所以他的书法格调不高,品味不高,不是后学者学习取法的好范本。
说实话,我真沒见到过文征明所书行书《秋声赋》。见到题主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出于对文征明书法的喜爱,赶紧查找,题主没有妄言。我找到了!
他的小行书作品秀美清奇,妍丽婉转,劲利之中带着温润。生动的体态而不失严谨。这篇《秋声赋》,和以前见到过的其它行书作品一样,依然是文氏特有的秀妍风格。
我主要学习文征明小楷。行书学习的是赵孟頫。当见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时,心想是不是题主弄错了,把赵孟頫书的《秋声赋》戴到了文征明头上。怀着好奇的心理,搜索一番,果然还真有文征明的行书《秋声赋》。我顿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趴在井底的蛤蟆,眼睛看到的就是井口那么大的天!
谢谢邀请。练过一段时间文徵明的行书。文的行书整体韵律感很强,如山间清泉,汩汩而出,写完令人意犹未尽。
但进一步学习,会感到少了些东西,学习王羲之圣教序后,此感觉更甚,如:相同的字变化太少,格调韵味与王字差距较大。从文留世多篇作品对比,大字不如小字。
当然,喜欢行书者,从文徵明入手,再上溯魏晋,也是很好的路子。
如何看一副书法作品俗气不俗气?下面是我最近练习写的一副作品,请大家指正,谢谢?
谢邀@大悔老师。其实我是乱入的。我对字没研究。主要因为从小写字跟蟹爬的,早早就失去了兴趣。也曾被家父要求练字,终无成。初中时,跟当时千万学子一样,写过庞中华的硬笔字帖。然而仍没有半点进步,反而字变得更宽更扁了,写字多占格子了。而毛笔字就更无法提及了。
在我一个门外汉眼里大悔老师的字好看。好看在主体三角体,右侧那神来之捺,不张扬,又有克制感。
我想起《侠客行》里石中玉就因为不认字,才学到《侠客行》里武艺之精髓。
我曾经在成都***看过三星堆面具,看了大悔老师的字,有种神似的感觉。不知道大悔老师写字的时候,有没有吸纳了什么灵感和精华?
说错了的地方,请各位***担待!
我非常赞赏大悔忆智冰的观点。
真正的书法家的天分、个性、审美修养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人生是不同的,技术层面的熟练和精妙只不过是抒情和张扬个性的工具。
书法还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通俗一点说,就是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挖掘不尽,甚至初看觉得一般、难看、没什么。以上是他的观点,我同意了也是我的观点。
那么,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的书法就应该是精品,是艺术品,是人见人爱的,爱不释手的绝好的作品。俗子和它就一点点的边都沾不上了!我就不喜欢有的人写的字,我也能看出来字的毛病。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连看都不想看,觉得浪费了时间。说难看也好,说俗也好。个人有各人的看法。
就你写的字,我觉得“以 远 何 天人”还可以,“逍 九 身习”不好看。就这样。谢谢大悔邀我回答。
有太多匠心经营的痕迹,所以作品显拙、显滞,缺少生气、灵气。这类风格的作品佼佼者当属当今张继隶书,灵动、变化、摇曳多姿。书法作品要无意于佳乃佳。过于经营则失去天然化机之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
謝漢龍兄邀,佳作也。
看詩的內容。乃孔子幽蘭操,或猗蘭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幽兰操》 - 和詩。作者: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个人觉得书法本来就是雅,不存在什么俗不俗的问题,也没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境界有所不同而已,我起初练字就是练字,只注重术,所以也很难提高,现在觉得书法是练心境,心能静下来,字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下面是我抄的心经。
请问: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如何向公众普及?
谢谢邀请。能否把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优良文化世代传承下去,是一种美德,也是民族的需要。但是,有些传统和文化,只可尊重,传承与研究,却不易普及。甲骨文虽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为了更适易社会和百姓熟知与使用,经过历代文人志士的修正和简化,已经其本失去了原先的词性和字义。如果把她们照搬普及,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文化的割裂。文化是拿来用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就是最好的。甲骨文我们不能忘记,却不适合普及。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成都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成都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