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毛笔书法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毛笔书法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用篆书笔法写的楷书字帖有哪些?你怎么评价?
古代篆书名品很多。从大篆到小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楚简名品。
给您推荐的有《石鼓文》《秦泰山石刻》《秦琅琊台石刻》《秦峄山石刻》《开通褒斜道刻石》《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李阳冰三坟记》等等。
对于篆书的笔法,其一: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合成字。起止必藏锋,力求粗细均匀。
其二:体正势圆,曲笔弧线。务求笔笔中锋,横平竖直。以圆为主,方中有圆,大小均匀。
其三:外散其形,内聚其力。不能写的太紧,也不能写散架。如锥画沙,捏破管,书破纸。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推荐字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碑帖名品》此书集百家经典,合璧呈现,印版装订精良。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篆书形成、发展到推广成熟,竹简、帛、绢流传下来的可能性?
之后的古人能依据的出土(挖坟掘墓)铭文、摩崖石刻、碑文(拓片)书写,只能说千百年来,书写过程中后人制定各种法,楷书形成及实用价值随时代发展的产物!远古象形符号、甲骨文、金文、汉隶、魏碑皆入楷法!
感谢您的邀请!我是杨志勇。
以篆书入楷书的书法名品是《瘗鹤铭》。传为山中宰相书陶宏景所书。(亦传为王羲之书)其字融篆入楷,高古浑穆,又简淡空灵。如那雄宏的悬崖峭壁上,飘来悠悠袅袅的白云。让人耳目清新,没有半点俗尘。
观此书即有此感,结体宽博舒展,字形大小相间。如风舞落花,似云鹤翩跹。似神朗气清之高人,若凌波微步之天仙。
未有烟火气,唯觉品不完。欲看欲妙,黄庭坚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黄师在此碑用功极勤,终得大成。令一个是郑板桥,亦精研过此碑。
可见《瘗鹤铭》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乾隆元年的进士,曾经在山东潍坊做过县令,政绩显著,后来定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因为其书法和绘画比较个性,被列入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将行书、草书、篆书等书体参入隶书,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人称“板桥体”,又因为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书”,所以他自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这种书法乍一看起来是非常奇怪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有,参杂在一起,加上一些作品的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小,看起来连成一片,就像道路上铺的鹅卵石,也被人戏称为“卵石铺街体”。
但是郑板桥的书法一开始就这样吗,他的楷书水平如何?
郑板桥的书法开始肯定不是这样的,前面说过他曾经是乾隆元年的进士,要考上进士首先要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会书写当时官方统一要求的“馆阁体”。
而馆阁体是非常注重规整和标准的,它的主要标准就是“乌、方,光”,所有的考生写的基本都一样,乌黑、方正、光滑,写的个性是得不了高分的。
这个我们能从郑板桥的小楷《戒子铭》里看出,当时他的楷书写的还是很公正的。如下图:
40岁以后,也就是郑板桥中了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这种标准的楷书了,开始慢慢的做一些改变。恐怕这种束缚个性的馆阁体,郑板桥早想弃之如敝屣了吧。
郑板桥的这种好几种书体相参的形式并不适合我们普通的书法学习者,他是所以能把各种书体相参在一起,是在他对这几种书体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一般人做不到,强行相参适得其反。
可以肯定的说,郑板桥的楷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书善工隶,画善工竹,鲜见他的楷书。
仔细观赏和品读郑板桥的楷书,总体感觉是:用笔老辣,书写自然,法度谨严。其不尽人意的是,章法布局稍零乱,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但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八怪嘛!有时候是不太按常理出牌的。
据说,郑板桥曾经临习过钟繇的楷书《宣示表》,也临习过王羲之的楷书《孝女曹娥碑》,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他也都临习过。还有,就是“宋四家”的字,他也常习之。汉碑临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为他的楷书最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最有名的当然是其“六分半书”,篆隶楷草相杂,惊世骇俗。
不过,作为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人,其楷书也是具有较深功力的。
老郑同志的楷书学欧阳询,用笔匀净秀劲,结体端庄紧密,小楷尤其工整。当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馆阁体”大行其道之时,其早期楷书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但是,板桥先生天生是个不安份的人,于书法亦然。他在考中进士以后,就不再写整齐拘谨的楷书,而是从自己的性情出发,追求个人风格的表现。
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写《新建城隍庙碑记》是其楷书代表作,已经打破平正方严,开始出现欹侧结体和撇捺伸展的特性。
至于“六分半书”,则是他后期游戏人生,有感于当时帖学积弊带来的靡弱雷同,欲回避风气,而有意矫枉过正以警后学。
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由此可见,能为八怪,首先是理念所决定的。
所谓乱石铺街,并不为乱,而是审美到了一定高度后,对传统的碑帖取法都历练以后,产生的高度独特的审美观,也就是自立门户的主见。有胆有识有功夫,才能独立特行,而不是凭空创造,所以其为了坚守书法应有的性灵而在形式上所谓的乱,反而是传统法度吸收的高度融合的自在表现。这是他曲高和寡的审美所在,杂糅而出新,出新能自成面貌,没有深厚的功夫和才华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是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的。
当然其楷书也表现出了自然质朴有法度的风格,有八分影子,也有晋唐风格的自发融合,其自认为的六分半书实际就解释了其能集大成的自信,而不是自我风格的自谦,这个观念在其青年时期都能感觉到他绝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其审美来源于其品格和气节,板桥书画皆能,就可以说他无处不是自己,画意书情皆能表达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其情志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以六分半是种观念而非简单的技法杂糅。是高度,而非形式的表现!
书家有不同时期,不一一赘述,以此年轻时期的图片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欧的森森严的方挺的体格,也能看到晋人的潇散灵动,厚润拙朴,所谓能融会贯通,方能集美之大成。笔法有功,又显得不经意之间的巧妙雕琢,实则是心中有法,无往而不胜,下笔自生神!
总体来说,郑板桥有不同时期的作品,不能单纯的看其楷书,整体水准在不同书体上都是上乘。实至名归之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毛笔书法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毛笔书法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