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可以随便写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可以随便写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为什么不能用横写的格式写?
草书并没有规定不能横写的。只是在古代书写公认方式就是从上到下,从右往左书写,这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魅力,也增加了书法的美感,这是其一。再者,中国汉字的特点是方块字,从上往下的笔顺,因而草书的连笔就十分方便快捷,飞流直下,一气呵成。如果是横写,试想想,是不是写完前一个字,气势本来就是往下落的,结果,横写就得从上面从头开始,就会变得笔断意断,难以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不信你看……同样的运笔和写法,结果却千差万别了。
中国自古形成了自上而下成列,自右向左成篇的竖式书写格式。怎么形成的呢?没见过这方面的论述,这事儿专家不能靠猜测下结论,不过咱老百姓就可以胡猜瞎蒙一番。我估计跟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有关,自家的长辈去世,入土为安,埋葬处一般要插树枝,插木条做标记,久而久之,木条上要写上自己氏族家族的标志符号,逐渐就形成墓碑文化了,汉字竖写的方式也形成了。当然以上是我瞎蒙,大家不要当真。
人多数是右手执笔,所以汉字发明出来大多从左、上起笔,右、下收笔。随着竹简、纸张的发明,自古以来的书写方式没有过变革,反而固定下来。
现在人们给书法分类,经常分正书和行草书,正书又分为篆书隶书和楷书,好像书法是依照由篆到隶,然后楷、行、草的顺序演化的。其实不然,草书是从篆隶直接草化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草体字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人不能辩识的原因。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汉字从左到右排列成行,然后逐行向下排列成篇的横写格式。这样,中国人突然发现老祖宗发明了上千年的草书使用不灵了。草书发明出来主要还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但是随着新中国简化字的推行,草书字形辨认难度加大了,书写方式也发生了方向性问题,因此几乎完全与实用性脱节了。
按说这是书法家的责任,书法家们应该抓住机会,创立一套新的草书字形和笔法,可惜当代书法家天天哭着喊着要创新,却又害羞胆怯,不敢质疑古人,在脱离书法实用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书法的人可以直接学草书吗?
谢邀,做为一个从小就接触艺术的人,各种弯路都走过,结合实际,来回答你一下。
初学书法的人,不建议直接入草,因为软笔不同于硬笔,光是一个悬腕可能就得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书法初学者以前有过美术的功底,就是素描功底,花过大功夫练过速写的话,是可以直接入草的。不是大家心里想的,写的快,就是草书。好多草书大家,其实写的并不快,甚至很慢。草书是书法艺术的至高成就,除了对这一门艺术有很好的研究,下过功夫,一般人不敢直接写,同样一幅作品,如果之前没有研究过,练习过,很容易出笑话。比如字的写法,章法等,如果出现别字,或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水平。另外草书也是书法家心里的宣泄,直接在作品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我建议初学者把基础打好,再入草。
要视你的学习目的。没有什么事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是抱着玩的态度学习,不求甚佳,但得尽性,当然可以直接就来。如果说学习的目的是以精研书艺,直接从草书来的话,肯定不行。
书体之中,体势各异。但其中的书理,却是一致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真不通草,殆于专谨。草不兼真,殊非翰札”。这句话的意思是,真书(楷书)不知道是从草书之中的衍生,所写的楷书就会十分拘谨。草书不兼具真书的功底,就会油滑无根,没有书卷气。一个以学艺求道的人,要在书法中获得成就,不单是学习一家一体就可以的。不说“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八分”这么高深的要求。至少隶楷行草也要兼通。
古人学书,由少及老,勤思苦学,无终无止 。所以他们能够人书俱老。能够成就经典。因为他们寻求的是道。现代人学书,态度上便差了古人一截,学书的目的性不是以成就经典作为追求。好一点的,以修身养性为目标。而追名逐利者,投机钻营。何暇顾及精研细琢。成就经典,从何谈起!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仅题主供参考。
学书法,完全可以直接学草书。说这句话的人,是当代的一位草书大家。
学书法,具体到先学哪种书体,这个没有规定,只要自己喜欢,想学哪种书体都可以。
(上图为王羲之草书)
近段时间以来,网上就一直传着学习书法“三步曲”,即:先学楷书,再学行书,尔后学草书。学书法“三步曲”的意思是说,学书法,就像人一样,先学会走路,再学会小跑,然后再学会大跑。不过,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也挺符合逻辑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根据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是先有草书,后有楷书,再有行书。也就是说,楷书与行书、草书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上图为王献之的草书作品)
所以说,如果题主喜欢草书,完全可以直接学之。
在江汉平原,有句很俗的话:杀猪杀***,各有各的搞法。
杀***也能把猪杀死,谁又敢说从草书入手,就一定学不好书法呢?
书法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人,清代的何绍基,听信了包世臣杜撰出的“回腕法”,用手勾着写字。一通字写下来,衣服都要被汗水浸透。
这哪是练字,简直是受刑。但就是这一严重违背人的生理特征的执笔法,何绍基在苦练***后,真给他练出一手独步书坛的“绍基体”。
学书法,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笔法丰富,规律性强,易于上手。尤其是草书,还需在楷书学习的基础上,更应练习一下篆书,强调中锋运笔。
但是直接学习草书不行吗?书法史上草书可是产生在楷书之前,这又作何解释呢?
我想说的是,如果抛弃数百年的经验积累,而重复草书产生之初,前人在草书上的艰难的探索之路,其效率必然十分低上,也许穷其一生,也未能寻得门径。
学习任何东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这必定是事半功倍的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学习书法的方法如果你去问专家,一般会要求你要先学楷书,然后行书,最后再学草书。真的要这样学吗?我看不一定。我认为所有书法的基础,不管是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基础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控制毛笔的能力。一个书法家控笔的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书法就会达到什么高度。
楷书主要是横平竖直,一波三折和提按顿挫。唐孙过庭说过,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我们看孙氏说得很明确,“真”(楷书)和草书,在用笔的方法上是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草书重在使转,习惯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揩书用笔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写草书,尤其是狂草书会显得不伦不类。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可以“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楷书的方法能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种草书是书家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化,一种***的抒发,这种抒发如果用楷书的方法去创作显然不行,必会被其技法所束缚的。
如果你是学行书,可以从楷书开始学,行书就是把楷书变得简单流畅一些,两者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而草书同行书楷书都不一样,草书的节奏、习惯尤其是用笔自有历史的一脉传承,主要是从篆书和隶书变化而来的。
我们仔细看自叙贴当中的用笔,会发现线条多呈现圆转为主光滑流畅,在用笔特征上具有篆书线条特征,这既是中锋用笔要求,也与历代篆书发展所追求的线条特征相关联。在《自叙帖》中常见的是笔锋灵活,四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顺势或者逆势的弧线、圆圈,转换使用圆滑的运笔方式,整体上呈现出圆润的姿态。而这些都是楷书法则无法提供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可以随便写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可以随便写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