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字书法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土字书法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志’字笔划是‘士’字头,请问此字有哪些书体可写为‘土’字头?
您好!谢谢邀请!
首先,“志”上的“士”本是“之”字,如侯马盟书(春秋晚期)与中山王壶、古鉨等战国文字,皆写作“之(𡳿)”。后为书写简便,马王堆帛书、《老子》帛书甲本等古隶,将“𡳿”中间字形写作了上曲的横线,后进一步变化,武威简、定县竹简等,横线皆拉直,而为“土”形,后渐作“士”,为楷书所承。下面简单解说一下“志”字。
“志”是形声字。《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本义为意念、心情。戴侗《六书故》:“心之所注为志。”《说文》本无“志”字,乃徐铉新附,严可均、姚文田《校议》:“大徐新修十九文也。《周礼•保章氏》:‘以志星辰。’郑云:‘志,古文识。识,记也。’”《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说文》:“之,出也。”本义为往。小篆“之”,像艸木出地滋长形。志从心中生发(之)而出,徐锴《系传通论》:“心有所之为志。”故“志”从心之声。
“志”上之“之”,隶书、楷书多承古隶字形而作“土”,隶书如曹全碑、景君碑等皆作“土”,楷书如爨龙颜碑、元简墓志及王献之、颜真卿、蔡襄等人书体亦作“土”。另外,“士”字隶书、楷书也有写作两横均长的字形。后以“志”为固定、通行字体。
综上所述,“志”之声符“之”,先变作“土”形,后又固定为“士”形。从汉字形体规范角度而言,还是继承“志”形,作“士”为妥。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志仍有心之士,有雄心的人,正确的写法上边是士,下面是心,单独书写时,士归士,土归土,士和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但从字的结构合成来说,“士”是“志”的组成部分,书法是一种艺术,为增加字的美感,在书法中往往不那么讲究,也有人把上面的“士”写成“土”,这时也不能说是写错。
楷书如何占格?
楷书的占格来讲,一般笔画多的字要大一些,笔画细一些;笔画少的字要小一些,但笔画必须粗重一些,一幅作品中的分量必须协调。土一般要写小一些,不可过大,凸显最后一横主笔。而古首横即为主笔,全字最长的笔画,其余笔画列次。
楷书占格是由楷书的规范性、正规性特征所决定的。占格写楷书有利于强化楷书的整齐划一,庄重典雅,是楷书书写的重要方法。古代书家写楷书,尤其是小楷,通常是占格写的,比如文徵明写小楷多数是占格写。而王羲之、王宠等写小楷却一般不占格。
一、占格写楷书有两表现形式
1、先打格,后写字。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在下笔写字之前,先根据纸张的尺寸和要写的字数,确定书写格子的大小,然后打好格子再写字。古人打格子一般用毛笔,但不好操作,弄不好就会打得粗细不匀。现在有专门的针管笔打格子很好用,我有时也用铅笔打。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打好格子的印刷纸,不仅格子打得均匀,而且一般会用金线、朱线打格,清晰美观,虽然贵一些,但真的好用。
2、先写字,再打格。这种形式多见于魏碑书法,往往是按行列整齐地写好字,然后再用毛笔醮淡墨——也有用淡朱墨的——在字的四周画上格子,这主要是装饰了,打出的格子有时也参差不齐,但却能够制作出碑刻的效果和金石意味。我不写魏碑,也不喜欢这种方式,感觉很乱。
二、占格写字占多大比例合适
占格写字,字在格子中占多大比例是个技法问题。如果字在格子中太满则显得拥挤、局促,通篇下来就感觉不透气。如果字在格子中太小,则显得弱不禁风,小气漂浮,也是不好看的。
我感觉,多数字在格子中占75-80%的比例就是合适的,一般上部稍留出天,下部稍空点地,左右适度留出余地就可以。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根据字形来确定大小。一般字形大、笔画多的字,可以写相对大、占格满一些,但不要写出格外;字形小、笔画少的字写小一些。
2、楷书一般没法讲究章法。但楷书的章法是可以通过字的大小来调节的,一般一个字的前后左右要避免重复大、或重复小,尽量写得有大有小,参差变换。
3、如果一行或一列中连续出现笔画多、或笔画少的字,无法避免重复出现大或小的矛盾,则可以空格调节。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有时也要提前规划一下才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字书法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字书法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