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献之怎样练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王献之怎样练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献之书法结构规律如何总结?
若说献之书法规律我没法回答你,但可给你一个适合学任何帖的方法。
即我们每学一字,不要匆匆放过。比如我前两天学王羲之“智”这个字,我就会把全书中所有“智”找出来拿来对比异同。记下页码,以备下次查用或更深入分析。
这种方法对你学王献之应该是有用的。看别人的和自己总结得出,效果是不一样的。
王献之的书法主要有小楷和草书法帖,这里以楷书为例试做阐述。王献之的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的用笔大多为:用笔细劲,轻起轻落,方圆兼用,干脆隽利,于沉质中寓飘逸,晋时的今体楷法更趋纯熟自然。王羲之的笔法一般称之为内厌笔法,王献之的为外拓笔法。
从整体上说王献之的书法结体略微稍长,右肩唯挑,势态倚侧,宽舒自然。楷书结构中寓有行草的神韵。在《十三行》中笔笔呼应,字字顾盼生姿,行与行之间也互相连贯,形成一个整体。
对于楷书,一般理解为愈是端庄平正愈好,其实,作为一种艺术,总是充满着对比的美,有平就有斜,有正就有奇,有稳就有险。舞台上的演员如果一直是端端正正地站着,恐怕很很难产生动人的美感,所以更多的是侧身亮相、单足独立等类的动作,形成一种寓动于静的动态美。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前人论其书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字形外拓为主,结构规律上较难把握。
1、呼应密切
2、纵横向背
3、攲侧互倚
4、揖让避就
楷书可从《宣示表》学起吗?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宣师表是晋,被称为书祖的锺繇写,当然可以作为范本临写。现在时兴欧体,有很多老师在授课。其中最著名的卢中南,田绪章、田英章都是***级的老师。看了 他们的授课,很受启发。关起门来瞎练,事倍功半。建议练书法,一、经常练习不间断。二、明师授课要常看。三、兴趣爱好常交流。四、自写作品挂起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法学习不会只是一条路,即使我们崇尚“二王”,也不能所有人都必须从学“二王”开始,否则就说不正宗。
学习楷书也是如此,不论是钟繇,还是“欧颜柳赵”,都可以作为学习楷书的起步。这里边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是经典传承;二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因此学习楷书从《宣示表》开始完全没有问题。
学习楷书可以从《宣示表》学起。
❤楷书的开山鼻祖是钟繇,他整理完善了楷书,确切地说是“真书”或者说是“正书”。
❤原因:“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魏晋笔法,笔***脉。笔法至唐末,民生凋敝,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笔法尽失。唯有杨少师,装疯卖傻,保持书法不断层。
❤反对的人,大多不研究魏晋笔法,或者只研究字法,对于笔法不善研究,故凡听说魏晋的书法,他们大多反对练习,殊不知,“二王”的楷书他们也是很反对练习的。情理之中,情有可原。
不论是钟繇楷书,还是王羲之楷书,还是王献之楷书,其实都不适合初习者。
魏晋是楷书探索、摸索的时期,虽然它古意浓厚,但属于一种不完全成熟的楷书,其规律性并不明显。
而唐代是楷书完全成熟并发展至顶峰的时代。唐代诸位大家从楷书的不同特点切入,并将其发挥至极致,形成各种风格的字体。
历代书法家强调初习楷书要从唐楷入手,就在于唐代诸家已很好地将各种规律总结出来了,让初习者学习起来有法有依、有章可循,能够更容易入手。
历代书法家还认为,从唐楷入门后,要想在楷书中有更大成就,要向魏晋小楷求韵味,向北碑要趣味。
魏晋楷书高古质朴,富有韵味,有了唐楷的基础,再理解钟繇小楷,就相对容易。
但这又容易带来另一个困扰,那就是会不自觉地以唐代笔法写魏晋的字,再说白一点,钟繇写字时,还不知后世的笔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现在的一些书法家写钟字,看起来比原帖好看、精美,但却少了钟字的拙朴与自然。
学习了唐楷,若是又能跳出唐楷来写钟繇,那你的书法一定会上升到另一个境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悟空邀请
对于学习楷书要不要从《宣示表》学起,对这个问题,以传统的练习书法来说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不赞同,好象就象一上学就上初中,读完初中再读小学一样,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宣示表》别的书帖又看不中,那么你学《宣示表》也是可以的,但是前提必须有老师指导,否则,走入弯路的程度非常大。
做为初学者,从楷书学起的人很多,多数选颜、欧、柳、等楷书为入门!如果你一开始是从行书或者隶书学起,有了一定基本功,后来又要学楷书,那么选择了《宣示表》我觉得也是可行的,因为你对书法的笔法等等一些方法都有了了解,那么学习《宣示表》会理解而不盲目!走弯路也会少!对于学《宣示表》这件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凭感觉了!!
米芾是如何学王献之的?
米芾对二王的喜爱,尤其是王献之情有独钟,这跟他的个性以及当时时代的潮流有很大的关系。
米芾学童时学习的是颜真卿的楷书,后转学柳、欧。但米芾的性格是喜欢生动奔放自由的,而且宋代的潮流是非常重视简牍书风的。因此后来开始学习唐代行书高手李邕的书法。后来又学习了当朝周越和苏舜钦的行书。稍大之后,主要学习褚遂良的字。
由于宋代二王的书贴已经在市面上很少流传了,米芾的家世也一般,因此米芾初学书法的时候由于所见所闻局限了他的发展,起点不高。也是这个原因,他后来大声疾呼“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米芾对二王的学习始自去黄州拜见苏轼,得到苏轼的指点之后。先是从苏澈处换得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即《中秋帖》),以为“此贴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末端,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贴也”。他对王献之的《中秋帖》十分的喜爱。他对王献之的喜爱超过王羲之。因为他的性格更喜欢率意和自然,这和王献之不谋而合。甚至对唐太宗李世民抑献扬羲耿耿于怀。而米芾对王献之的喜欢还跟他当初学习褚遂良的字有关,褚遂良的字就是率意自然,复合米芾的性格。
米芾号称集古字,可见他对古贴的临摹是下了苦工的,他学习古人笔法,融于自家笔下。米芾是少有的学习二王而能走出来,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人,甚至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宋代书法第一人,把他的字列为宋四家之首。
米芾,"宋四家"之一,人称"米南宫”,为人狂放,又称"米颠"。
米芾的书法崇尚王献之,在提倡王献之书风基础上创新,其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有"八面出锋"之誉。
米芾书法的"八面出锋”在《苕溪诗卷》(见下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风格秀润劲利,轻灵迅捷,用笔取法王献之而险峻过之。
米芾学二王,得力于王献之的多,称赞他"天真超越",过于王羲之。也有人以为,王献之的《中秋贴》也是米芾的临本。可见他在王献之的书艺中,下过极深的工夫。
鹏誉轩笔庄认为:米芾的书法,最称道的是他的行草,他把王献之的风格更加发扬和强化了!
王羲之俊美书法,也严谨,守法。能虚实结合,浓淡相宜,讲究自然美,笔笔精到。兼善各体。
书圣之名,神韵超脱。
王献之继承前辈,父辈。自有独特,有创新性。
王献之洒脱,飘逸,活泼,豪迈。优雅中也放纵不羁。
晋朝书法韵美,质朴,高雅,各体全面发展中。个人修养体现在艺术间,内涵的多。
米芾宋朝,宋朝尚意书法。追求自由,随性,***,体现个性,自我意趣。
这个时期多摆脱唐朝书法森严。
宋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唐朝诗歌高峰,宋代是词的辉煌。词曲相通,各种艺术皆兴。文人骚客,精彩纷呈。大家涌现。连皇帝都沉迷文化,艺术中。
米芾性格清高,人古怪,怪异,洁癖。他精楷书,行书,草书比较少写。米芾楷书妙品,行楷,行书,行草皆神品。大字,小字皆能。
米芾学习书法用功,痴迷,几乎走火入魔了。他学唐,也学晋。但还是以晋代书法为尊。学习王羲之,王献之,深得奥妙。临写摹写不断,几乎乱真。历代很多人认为晋二王书法作品是出米芾之手。是米芾临摹下来的。赝品。
米芾习书,对古人书法用功最深,自谓“集古字”。早期,他曾练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五位唐代名家法帖。后听从苏轼建议,专师晋人,书房名“宝晋斋”,遍临“二王”法帖,几可乱真。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他在二王之间更倾向于王献之,他以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实践中,他对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恒,《宋史》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表现在书法上则是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所囿。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使王献之一直遮盖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其实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绝不是照本临摹,他的临书作品很少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努力,通过临摹“寄兴”、“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诣尤高,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譬如,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虽然传《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
《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
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入晋魏平淡”,对米芾的行书而言,影响他的不是王羲之反而是王献之,这是米芾喜爱率真和自然的审美定势使然。
米芾离黄州后,他首先从苏激处换得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即《中秋帖》)以为“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此帖为米芾法乳王献之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米芾对王献之的书法学习,不是搬本照抄,而是秉着自己的审美意向有所取舍,“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是对米芾学习书法和创作的最好写照,通过临摹“寄兴”、“取其意气”。相传《中秋帖》是米芾学习王献之《十二月帖》化身而成,通过两帖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米芾和王献之的相通之处。
米芾善学,且学贯百家,对米芾影响最深的除了王献之外,还有颜真卿的行书,特别是《争坐位帖》。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献之怎样练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献之怎样练字体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