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章为什么是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章为什么是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画***都是篆体的?
书画印章以篆书为主,当然,也出现过隶书、楷书、行书基至草书。
印章作为权位的象征和凭信的用途,两千多年来,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何选用篆书作为印章的主要书体,除了印章产生的年代,正是篆书大行其道的原因外,篆书装饰性强,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战国时古玺所用文字是金文,属大篆。秦代用于治印的是“摹印篆”。
汉代时印章盛行,风格多样,汉印文字由摹印篆发展而成,称缪篆,字形方整。
汉代入印的文字还有鸟虫书,是一种变形而有图案装饰化倾向的篆书。
唐宋时印文出现“九叠篆”,笔画重复折叠。
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始于元代,自此印章打破纯粹实用性而盛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元、明,中兴于清。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这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至;也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推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应是与篆书本身的特点有关:
1、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2、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印的,但尝试者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3、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东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谢谢邀请!
首先书画印不是一定要用篆体来刻,只是习惯上用篆体来刻而已。
第二要区分官印和书画印章。战国玺印 、秦汉玺印和唐宋官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元以后的书画印章主要目的是雅玩怡情。一般认为,元代以前书画是不用印章的。书画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印章并没有肯定结论。比较多的说法是从赵孟頫开始。赵孟頫的书画作品里大量的使用印章。
书画印章使用篆体来刻印的背景是:实用系统的印章从战国到秦汉一直是使用篆体来刻印的。秦汉时期官方认可的入印文字是篆书。
书画印开始使用的元代,从书法到篆刻走的是一条复古之路。所以也就遵从了篆书入印的传统。也因为篆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难度,对文人雅士来说也是一种标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汉字定型以后,书法作品多为隶楷行草。篆书为印,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也是一种很好的搭配。
但是,近代以来书画印也有使用其他书体的,比如楷书。当代也有一些书画家创新使用楷书印,只是没有流行开来 。
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用篆体入印的,新中国后都是现在的文字入印,但书画章印还是用篆体,我之前***也是用篆书,最近我灵感来了,用篆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入印,本来隶书就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我首创铁线隶篆刻,感觉也不错。
书法上称作章草的是什么样子?
章草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它基本上保持着隶书的体势和波磔用笔,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关于章草的起源,唐书论家张怀瓘的《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規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关于章草的命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谓章书者,正因游作是书,以所变草法之,后人以其出于急就章,遂名章草者。章草的主要特点是:字字独立,大小均匀,上下字之间不相连笔。章草用笔短促,但笔短意长,遒厚古朴之中多兼汉简意趣。其结字内部虽损隶之規矩,但笔法仍袭隶法,波磔圆活灵便,捺笔收笔处呈雁尾状,飘扬洒落。结字之间虽字字不相联结,但上下呼应,自成行气。章草古迹流传稀少,除史游的《急就章》外,著名的碑帖还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皇象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的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秋凉平善帖》,其迹高古,冠绝古今。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之气息。三国吴章草大家皇象的《急就章》点画简约凝重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是习章草的优秀范本。晋陆机的《平复帖》是一件流传有绪,現存最早的书家墨迹,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该帖存章草体势,以秃笔作稿草,笔法圆浑,奇伟高古。该帖上承汉简,下启今草,属章草向今草过渡之产物,填补了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历史空白。
先问个问题,不知大家有过手握两支甚至三支铅笔写字的经历?
记得小学时,总有抄写生字、生词的作业,如果只有一两遍那还能认真书写,一旦要抄十遍,对不起,那就写得比较快、比较潦草。可恼的是,暑***作业、寒***作业,那可都是一百遍啊,于是,对不起,我们就发明了将几支笔绑在一起写的做法,写一遍相当于写两遍三遍。
书体的演变与此类似。当初篆书是官方公布的官方字体,可下层官吏要抄写的文书太多,于是,写得不耐烦了,加快速度,圆的笔画变成直的,于是隶书产生了。
隶书写着写着,还是嫌慢,笔画间一带而过,有些结构画个圈了事,于是产生了草书的早期形式:章草。
章草的特点是:点画连带,笔画减少,波磔分明,带有浓厚的隶意。但个体独立,笔画连带只限于字内,字与字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
现在能见到的早期的章草作品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七月帖》《出师颂》等,陆机的《平复帖》,等等。
其中,《平复帖》可看作由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字体。所谓今草,是指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家,在章草的基础上,增损古法,形成的新的草书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连接。
在近代书法家中,王蘧常先生是章草大家,他晚年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领域。
当代书法家中,湖北的陈新亚是对章草较有研究的书法家。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章草作为中国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今草书的雏形和演变媒基,在秦汉时期,隶书草写而逐渐演变而出来的,而又自成面貌和规矩,今草形成和兴盛后,依然以其特殊风貌保留下来。
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态和用笔,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带书写。
这个话题不是几段文字说明可以解释清楚的,需要学习者沉浸其中,找对原大字帖,反复练习并补充相关理论,在隶书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参悟方可得起大概。
附图中是历代名家如王羲之,孙过庭,宋克等笔迹可以参考。另外几张图片摘自敦煌遗卷,书写状态自然而游刃有余,是不错的参考资料。敦煌遗卷在客观上让我们可以目睹古人的行草隶楷的原生态风貌。
另外,章草和今草一样,需要记忆大量偏旁部首的固定写法,不可以闭门造车凭想象乱写,否则徒费时间而一无所获,更可怕的是会形成书写陋习,更改错误愈加困难,不可不察。
以上仅为个人管见,请斟酌参考。
下图比较经典,可以对照参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章为什么是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章为什么是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