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楷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楷书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吗?为什么?
从一般的情况来讲,行书是可以看作是楷书的快写。但是,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这两种字体。而楷书的快写只能把行楷当做是楷书的快写,而行草已经摆脱了楷书快写的这一范畴,行草是草书笔法多于楷书笔法的,它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因此把行草也当做楷书的快写是需要按照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的。
为什么说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快写,要从字体的演变这个角度来进行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中国的书法艺术迄今为止一般默认其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五种字体。而在隶书字体之后,字体是朝着草书和楷书这两个方向同步演变。
草书可以分为章草、大草或者叫狂草以及今草或者叫小草这三种字体。
而演变成楷书字体之后,在其基础上又演变出行书和小草或者叫今草这两种字体。
行书中的行楷字体,特别是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准。而行草字体若是结合着狂草或者叫大草的笔法来书写,那就偏离了楷书的快写这一个层次。但是它若是结合着今草或者叫小草的笔法来书写,还是可以认为其是楷书的快写字体。
因此,
从大的方面来讲,行书是可以看作是楷书的快写字体,但是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我们是需要对行草这个字体加以细分,如果它是结合着大草或者叫狂草的笔法来进行书写,那就不能当做是楷书的快写字体,若结合着小草或者叫今草的笔法来进行书写,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当做楷书的快写字体。
准确说,行书是楷书的"连续流动"书写。古人说过"楷如立,行如行",就是说行书如同人行走。
说楷书的快写也有道理。有些一很繁琐的笔画,经过行书简化,就写得较快了。比如下面的"法,朝"字,行书的简化书写,就能让它比楷书写得更快一点。
再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行书是书法更高难度的书写。它不仅是看得见的"快",还追求看不见的行气,内在的韵律,节奏的顿挫;它不仅是有形的牵丝连线,还有无形的计白当黑;用墨的浓淡相宜,结构的穿插借让,章法的欹侧跌宕,似断还连,错落有致等等。使欣赏者油然而生"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美的享受。比如下图中的千古名篇.魏晋时期的"伯远帖"。
还有,写过行书的人都能体会,行书入门容易,提高难。正因为入手容易,看着写得快,有些写行书的人,认为行书就是连笔字,像平时写钢笔字一样,龙飞凤舞的潇洒写一回,结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气,出现病笔,诸如"竹结笔,丁字头,扫把尾"等等纰漏,甚至被称为"江湖气,硬笔体"。
所以要正确认识行书的书写,扎扎实实先临帖,按照传统的经典法帖如《圣教序》《祭侄稿》《兰亭序》。认真学习行书笔法,如上图所标示的行笔顺序,先按照笔顺,象临摹楷书那样,一笔一划临习,熟练了,再提高书写速度,
这一点上,书法术语叫行书是"积点成画,连画成字"。要笔笔能立住,开始反而要"慢,稳,准"的书写,才能写出中锋运笔的要求,达到"锥画沙,屋漏痕"的极深功力。
有这层意思,但笔法不一样了。草书讲究流而畅,章草讲究简而便,行书像它们之间的笔法,比楷流畅简便,有时可夹杂草法,又称行草。要说快慢,一般要慢点写,就是草书也不能写太快,草书不草吗!
从习惯来看,先有笔法严谨的楷书,然后再有随意的行书,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先且不说先有行,还是先有楷,毕竟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借鉴。所以行书与楷书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也很正常。所以我不完全认为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只是楷书比行书变得更规矩而已。
谢谢邀请。行书并不完全等同于楷书的快写,但是二者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行书是真书之小讹,古人最先定义行书时,也是以真〔楷〕书为对照的,这也能说明二者之间确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初入行书,楷书功底越好可能上手会越快,各书体之间虽形态各异技法有别,但义理大致相通。有楷书的底子,入行书不是很难办的事情,而且一上手就不会写得很难看。但是,这只是在行书的初级阶段,行书的艺术深层十分繁杂宏阔,它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书体,因此,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或者楷书好行书必然好,或者行书好必然楷书过硬等等,都是不准确的。
行书的“快”,一是因为部分点画被简写,二是用笔结字技法不同,三是节奏感更强更快。这是由行书本身的书写特点决定的,并非只是“楷书快写”这么简单。行书入手不难,要想写好并不易,中国只有一个书圣,而王義之的最硬招牌是行书。隔行如隔山,书法各体式之间亦如此,书法毕竟是长期的修行,术业有专功,毫末之差往往就是数十年的修行。
很多朋友把楷书水平与行书水平简单画等号,这是不客观不准确的。楷书水平高,一般写行书不会太差,但也决非一定很好。田英章卢中南的楷书都很知名,他们的行书也不错,但并不算拔尖的,甚至在行书圈根本排不上号。我们熟悉的苏黄米蔡宋四家,都是行书,但他们的楷书并不十分出众。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大家感觉那种字体签名最好看?
书法签名:姜如竹
1、篆书、隶书、楷书,用于手写签名的实用性价值不大,这个不用多说,我们平时签名,几乎没有人会一笔一画去写篆隶楷。就算有些人不会写行草,写出来的那个貌似楷书的签名,也是很呆板,不美。从设计的角度来说,篆书、隶书、楷书签名没有很多发挥的余地。
书法签名:高雨
2、手写签名,大家都想写得很流畅、很大气、很潇洒,还要好认,那么就适合使用行草书,而行草书正好具有潇洒流畅的特质,再掺和一些签名设计的手法,如笔画夸张、合文、对比等手法,就可以设计出灵活多变的个性签名效果来。
书法签名:刘小友
3、当然,我说的行草字体是规范的行草书,现在很多人把笔画快写、笔画连写就当作是草书,这是错的,是臆造的草书,草书要遵守草书的规范。更有一些人鬼画桃符地乱画,美其名曰“签名设计”,这样的签名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不值得提倡。
很难说什么字体签名最好看,这就就跟萝卜***哪个好吃是一个道理。各人有各人的品味,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作为签名来说,现代人更多的是选择行、草书。但有一点:必须是规范的,符合书法美学范畴的字体才能算美观!
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
行书好看的标准有多样。可以说,能传世的行书名家法贴字都好看。但如果你指的好看是清秀、秀丽、飘逸的话,本人推荐如下:
唐寅即唐伯虎的《落花诗册》。由于从艺术成就看,唐寅的画胜诗,诗胜字,诗书之名久为画掩。所以可能这本字帖不入许多书法家法眼,但最好只追求字体好看来讲,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此诗册为其36岁所作,堪称“诗书双绝”。
一、《唐寅落花诗册》共收入三十首唐寅诗作。诗句优美,临帖的同时也是一种诗词的享受。所以能保持长期的练习兴趣。且摘录数首如下:
二、唐寅的书法主要受“二王”和“赵体”的影响,书法端丽严谨,风格丰腴、润阔、灵活俊逸秀挺。
唐寅写落花、唱落花,《落花诗册》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饱含惋惜、怜悯、疼惜,五味杂陈,读其诗、赏其字,犹感他生命的灿烂光辉。《落花诗册》很长,可以一边练习一边慢慢欣赏!
三、《落花诗册》用[_a***_]大力沉,近似楷书,笔笔交代清楚。提按明显,有些像是在啄字,结体上则重心下压,看上去和稳重,在用笔上八面出锋,但在结体上却方正规矩。每一个字中,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但字与字之间,有时变化很大。
想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自己,所以不要让这个你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帮你选。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留下了众多精美的行书作品,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名字的书家,几乎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各具特色,就看你喜欢谁的字体了。
历代书法家众多,但若要分类的话,大致也就两大流派:一派是二王一脉,一派是颜真卿代表的一脉。如果你楷书学的就是颜真卿的楷书的话,那么行书就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就好。如果楷书学习的是欧体、柳体或者赵体的话,那么建议你学习二王的行书。
颜真卿一派的行书风格是奇拙、浑厚,一般人看起来会有一种“不怎么好看”的感觉,这一派的书家还有黄庭坚、傅山等人。
颜真卿《争座位贴》
二王一脉的书法风格可以说是属于雅俗共赏的,而且不夸张地说“天下行书出二王”,基本上所有的书家,没有不学习二王的。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如果把它看成一根绳子的话,它能串起书法史上的所有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建议你先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历代书家追求的经典之美“中和”,王羲之的行书用笔变化多端,但笔力却又蕴含于内,没有故意外耀而用险;中锋与侧锋并用,自然转换,相互生发。取妍用侧锋,取劲用中锋,因此骨力十足,而又圆润相生。行笔流畅匀和,笔势含蓄,给人的感觉是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的一种悠然之美。虽然妍美却不软俗,虽有雕琢却又不露痕迹,一派天然逸趣。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另外,魏晋笔法也是历代书家所追求的,因此一开始就从王羲之的书法入手,会给自己打下一个不错的根基,把二王书法学精了再去学些其他书家的作品,就很好入手了。自古以来,书法圈里都有句老话叫“书不入晋终是野道”,历代书家不论从谁的法书入门,终归最后都会回归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还都不是真迹,最好的也就是唐人的钩摹本。《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其实不太适宜初学者学习,因为用笔太过复杂,牵丝萦带,顾盼呼应非常多,一开始学习有难度。
王羲之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集字圣教序》因为是碑刻,不太利于初学者掌握行书的笔法。所以我倒是建议,要学王羲之的书法,不妨先从赵孟頫入手。赵孟頫是历代学习二王学的最好的书家,他的行书用笔非常接近王羲之,但要相对简单一点,利于初学。把学习赵孟頫的行书当成一个跳板,学好以后未来可以再深入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楷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楷书法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