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芾行书字体字帖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米芾行书字体字帖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精通真、草、篆、隶、行等书体,擅长临摹古人书法,可以***乱真。喜欢书法如痴如醉,世人称其“米颠”。
米芾行书中最有名的就是人称天下第八行书的《蜀素帖》,其外还有《研山铭》、《值雨帖》、《吴江垂虹亭诗帖》、《吴江舟中书》、《舞鹤赋》、《淡墨秋山诗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作》、《复官帖》、《法华台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等。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其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当代学习米芾行书的书法爱好者也是最多的,下面主要介绍25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1,天下十大行书排第八的《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2 《苕溪诗帖》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定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北宋初期由于欧阳修首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紧承其旨,近法唐人,远溯二王,一方面追求晋人的风度神韵,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创造,开创了一种崇尚个人意趣的“尚意”书风。在这种书坛氛围下,促使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行书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的行书大家。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是分不开的。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兼精各体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东坡誉他“沉着痛快”,四字也最能概括米芾的特点。“沉着”谓成竹在胸,“痛快”谓信手挥洒,笔势澜翻。后人赞誉他“八面出锋”,是因他善于用主笔划确定一个字的体势,在正侧、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概、沉着痛快的风姿。
米芾的早期书法艺术受临习各家的影响比较明显,到中期米芾《蜀素帖》、《苕溪诗》两本确立了他的独特风格。《蜀素帖》为米芾代表作品,也是书法史上不朽杰作。
中国书法史上有3个“疯子”:杨凝式、米芾、徐渭。但三人疯得又有所不同:徐渭是真疯,精神分裂了;杨凝式是装疯,以此避祸;米芾是卖傻,哗众取宠。
《研山铭》
另类的老米,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他善于“偷师”,从前人那儿这“偷”一点,那“偷”一点,最后竟然形成自己的特点:集古字。
老米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排在首位的,应当是被称作米芾”墨皇“的《珊瑚帖》。此作是他得到名画、宝物后,狂喜挥笔写就,线条流畅跌宕,笔端神***飞扬,尤其是写到”珊瑚一枝“,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下笔力道加重,这几个字明显大出不少。这还不算完,还要画出珊瑚笔架的样子,书画浑然天成,应是他尽情宣泄的得意之作。
《珊瑚帖》
如果说《珊瑚帖》是他随意挥洒、“放笔一戏空”的佳作,那么,《蜀素帖》则是他收敛性情、认真而为的作品。彼时,老米受朋友湖州郡守林希的邀请,前往太湖游玩。林希好酒好菜招待,再叫上三两美女相伴,把老米安置得舒舒服服。
末了,林希拿出珍藏了20多年蜀素一卷,请老米挥毫泼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腿更软,于是,兴奋的老米哪敢怠慢,凝神深思,认真创作,于是产生了“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米芾的佳作太多,我认为此两件代表了他的不同风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是那些?有《蜀素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研山铭》、《虹县诗卷》、《多景楼诗册》等代表作传世。
米芾(1051年—1107年),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在书法、绘画、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造诣,数书法成就最高。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一、《蜀素贴》,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二、《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练习硬笔,以前喜欢赵孟頫的字,现很喜欢米芾,该选谁的字帖?
练习硬笔,能写赵孟頫的字体和米芾的字体,是高境界的临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寻求到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写赵体更好,写米体也可以,最终能否写自己的“既有法而又无法"的字体,是走向书法高原和顶峰的关键。
恭喜你!这说明你通过了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之后,欣赏书法的眼界提高了视野开阔了!
以前你喜欢赵孟頫行书,因为赵孟頫的行书相对较工整秀丽、清新自然、体势从容偏向行楷。
一方面可以区别各楷风格特征。其次促进对《麻姑帖》的临习,紧扣该帖的特征,因为你知道的越多,你思路就会帮助眼睛看得越清楚,而不会陷于视而不见的状态。再者训练久了锻炼出金晴火眼,有助于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还有经岁月积累各体间取长补短又会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这是学书的最高境界终极目标!
你练的是硬笔,我讲的是毛笔;你指的是行书,我举的是学楷,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建议你:如果喜欢赵行书,可以赵行为主,兼修米行,只是分配练习时间的比重而已。反之亦然。
这两位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咖,赵孟頫的书法结构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大多数的人见了都会喜欢,就是那些没有书法知识的普通老百姓见了也会感觉这种字体好看、舒服。所以练习赵孟頫的书法,练好了会有很多人夸赞(那些不喜欢赵体字的人除外)。赵体字也是很有渊源的,他上朔二王,具有魏晋遗韵,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就不喜欢赵体字。而米芾的书法又和赵体从风格上看不一样。你想学什么字体,也要根据你自己的审美观点去考虑,喜欢谁就去研究练习谁的书法,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观点。坚持练习,学会分析理解,就会有效果。
他们都同属“二王”一路。“米赵”各有千秋,喜欢哪家练哪家,不能经常换帖,专一家而后博众长。但二者都是用毛笔写的作品,没有毛笔的笔法单练硬笔字形,效率不高。
我建议毛笔用毛笔字帖,硬笔用硬笔字帖。如果一定要将“米赵”字体换为硬笔,需要一定的毛笔功夫才可行。本人拙见,如有异议请海涵。
他们两个风格不同,现实而言学习赵孟俯的字,可以雅俗共赏,30米,芾的字,艺术性太强,对普通人而言欣赏不了,所以都应该学习都应该掌握,如果要当书法家,一定要把米芾的书法学好。其实艺术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经常是
米芾行书和谁的行书结合才会出自己的风格?
苦临米芾行书,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米芾自己学书的经历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1.学习晋书以前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2.学习晋书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博***众家之长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米芾习书经历启示我们,先要熟习自己钟爱的书法,得其精髓,再兼收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随着你对书法研习的深入,能解析出各代及其代表书家之风貌,也逐渐形成了你对某种或几种体式和用笔方法的偏好,这同时决定了形成你自己风格的取向。换而言之,不是米字结合谁谁的字形成你自己的风格,而是谁谁的字结合你心中最理想的书法面貌构建出自己的风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芾行书字体字帖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芾行书字体字帖欣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