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行书字体推荐手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苏行书字体推荐手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名位,《天下十大行书》之十的李建中《土母帖》,如何欣赏与学习?
【李建中《土母贴》,传统书法十大行书名帖之一】
李建中之《土母贴》
《土母贴》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随同《土母贴》珍藏的还有:《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续编》、《珊瑚纲》、《墨缘汇观》、《书画汇考》、《西台六帖》等著录。
《土母贴》之欣赏与学习体会
一.《土母贴》用笔沉稳,法度谨严,其书法作品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而谨严,是一幅传统书法史上的佳作与珍品。
二.笔者在欣赏和学习《土母贴》体会到:此帖清丽圆熟,姿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之精髓,是我们学习临摹之精选好帖。
三.《土母贴》是李建中真迹中的绝世珍品,是循规蹈矩的、最典型的神奇之作。
笔者总结
李建中之《土母帖》,被誉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因此此帖也是最能见出书法先人李建中深湛的书***力之神品,因此《土母贴》被定性为后世珍重,奉供神品。
北宋初期的书法,承袭唐人的传统,以丰肥为美。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书法名家,他的书法骨肉停匀,神气清秀,对宋代书家有很深的影响。除了黄庭坚曾以“肥而不剩肉”的世间美女赞誉他的字之外,《宋史》本传中,也称赞他“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
这幅作品又名“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土母帖排第十。 作品中,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此外,由于尺牍内提及“新安门”,地近洛阳,所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
历史有时有很多巧合,很多事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公元945年,那位写下“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的“尚意书风之祖”杨凝式辞世,也是在这一年,李西台李建中出生,而此人的书法一生受杨凝式影响极深,成为杨风子与“宋四家”连接的纽带。
书法史上,杨凝式之后,五代末、宋代初的书坛,一派寂寞衰败气象,这一点与宋末极为相似,而此时的李建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建中虽出生于五代,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宋朝度过,他对杨凝式书法钦佩至极,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韭花帖》的痕迹,如字势的收敛,对用笔细腻度的把握, 尤其是拉开字距、行距,造成宽阔疏朗的构成空间,与《韭花帖》如出一辙。
李建中传世之作不多,较能反映其艺术成就的是所谓的“西合六帖”:《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 《斋古帖》等,而《土母帖》是其代表作。
《土母帖》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
李建中书风与唐、五代相近,受杨凝式影响尤深,对开启宋代尚意书风有直接影响。
1、用笔沉稳,行笔精劲,提按有度,线条内敛,有欧阳询意韵。
2、通过少量的“撑笔”和随意的笔调,增添些许活泼和灵动。
3、字形结构浑厚严谨,雍容多姿,唐人遗风时有显现。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汉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名第十。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都知道唐朝的文化中以丰肥为美,所以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北宋的书法审美也是以丰肥为美。
“土母帖”中文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
李建中的书法对宋代的书法有不小的影响。
李建中“土母帖”如何欣赏,如何欣赏学习?
李建中,世称李西台,善书札,学张从申,行笔尤工,多构新体。
草隶篆籀八分亦妙。
每游山水多题留。其手写郭忠恕《汗简集》全用科斗文字,曾有诏嘉奖。
《集古录》记载,五代有杨凝式,建陵已后,有李建中。二人笔法不同,名气为一世绝。
杨凝式直言谏父,其节艰危,李建中见于温雅,受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苏轼评云:国初李建中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宋以来衰陋之气。又云: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所评倒觉得苏轼褒贬说辞,也证明李建中在苏眼中,依是不足为器。
黄庭坚云:李西台重而复寒,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但摹手或失其笔意可恨耳。
由此来欣赏《土母贴》,可知其唐未五代,也正唐书衰败之际,唯剩杨凝式与李建中,李建中于宋初,一位写得一如时人所评:“西台作字,圆转飞扬,气象飘逸。”但在苏黄眼目中,终有不予看好,一则称卑微,一则摹临失古人笔意。
以下这两幅书法作品怎么样?有没有喜欢的藏家?
事实求是地讲,这两幅书法,如果就水平而论,实在没什么艺术价值,也就是老年大学或者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水平,收藏的意义不大。当然,如果作者在当地有地位和名气,也许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精气神》这幅字,无论书写内容和书法水平,都非常俗,谓之江湖书法也不为过。真正懂书法的,很少写大字,除非万不得已才为之。因为字大一圈,难写十倍。真正的书法家都视写大字为畏途,轻易不敢碰。只有半瓶醋才动不动刷大字,无知者无畏,无论到哪儿,提笔就是四字熟语,不是“厚德载物”就是“天道酬勤”,或者“海纳百川”或者“家和业兴”,又浓又黑,外行人看着很精神,实则粗丑不堪。
真正有书法修养,手头功夫老到的艺术家,一般都写整篇的小字,一首诗、一幅对联或者一篇经典文章等。但这不等同于能写出来这样的内容就是好的书法。能写是一回事,写得好则是另一回事。
比如右边这幅整篇的作品,虽然在临习启功体上有了一定的手头功夫,布局谋篇整整齐齐,但远远没有达到书法家的水平,与其叫书法,不如叫写字,仅仅是达到了把字能写成个的水平。
真正好的书法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风格,无论整体章法还是单字的结体都极具艺术性,是令人留恋忘返和耐人寻味的。比如以下两幅书法,章法错落有致,线条曲折婉转,外柔内刚,雍容华贵,非常有趣味。
这两幅习作是学习当代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书写得工整认真,凝神静气,不激不厉,志气和平,作者有一定的笔墨驾驭能力。
但就整体创作效果来看,笔法和结构上还欠些火候,写得比较“板”,缺少书法趣味。
第一幅,“精气神”三个大字,“精”字右竖用笔不到,头重脚轻,萎靡柔弱;“气”字中间一横是败笔,启功先生肯定没有这种写法;“神”字长竖没有生机。
第二幅:毛主席诗一首,布局近似算子,略显呆滞。笔法较为单一,个别笔画还需加强,如“千”字的钉头鼠尾,“人”字的虎头蛇尾,是功力不济的表现。
附完整习作图片如下:
这两幅书法作品是典型的启(功)体,但火候还不到,充其量只有二三分像,二三分像也仅限于个别字,换句话说就是百分之七八十的字还没有入道。优点是写的比较规范和规整,有启体的影子。重点说一下它的不足。
一是缺乏灵动和飘逸。启功的字最大的看点就是它的灵动和飘逸,单拿一个字看,似乎很普通,但是整篇下来就可圈可点,这是启功成为一代***最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地方。回过头我们看这两幅作品,就显得非常刻板和僵直。正如第一幅作品书写的那三个字:精气神不足。这是书法创作的大忌。
二是笔法和墨法运用有待提升。一幅作品有没有精气神,最终要从它的笔法和墨法上表现出来。笔法:落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墨法:着墨的浓淡枯湿涩滞润滑。掌握了这些的最基本运笔用墨原理往往就能成就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一句话,书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本功有了,在它的精气神和具体的笔法墨法上如果再能提升一个层次,其作品就会走入另一个新的天地,也会呈现出一种新气象,到那时喜欢其作品的人就会多起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行书字体推荐手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行书字体推荐手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