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日文像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日文像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越南、日本和韩国都曾用过汉字吗?
除了日韩及越南外,东南亚还有很多国家很长一段历史都是使用汉字的,但是后来这么都改了呢?先聊聊我们自己的汉字,近代伟大作家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偏激的观点,
其实这是五四时期出现的口号,当时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蹂躏,一大批有有志之士想要救中国。大家都知道鲁迅曾留学日本学医,后来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故弃医从文,他要发出一些“恶声”,振臂一呼,改变中国及中国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就是鲁迅赞同的“恶声”之一,
它觉得我国的文盲非常多,汉字的书写又过于繁琐,方块汉字的扫盲难易程度比26个字母差太多了。所以那时的诸多***们都提出了废除方块汉字和汉字拉丁化的偏激方法,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能识字。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在现在看来,这说法就是大逆不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了***们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太急了,太想让中国人摆脱精神困乏的状态,太想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受他国的欺凌了,所以才想出了这样偏激的方法。汉字拉丁化一直到1956年前学术界还争论不休。如今我们使用汉字是经过简化之后的汉字,
相比繁体字更加容易书写,但是“恢复繁体字就是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说法也没有停止过。那恢复使用甲骨文是不是最代表传统文化呢?“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的演变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之一。只有自己够强大这种信仰才能成为别人的信仰!看看近代的日本基本是什么都学美国的!
凡用过汉字的民族都会承认,汉字是很美的文字,并且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但如果想让自己的民族消除文盲,让国家快速发展,汉字就成了越不过的门槛了!太难学了!太耗费时间了!正因为汉语难学,才有了读书人这一说法,因为普通百姓没时间没能力去学汉字。在说汉语的中国尚且如此,那么在说自己民族需语言,但书写却用汉字的其他国家就难上加难了!汉语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啊!所以,拼命去发明一套表音文字就成了提高国民识字率的必然选则。连中国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都差点让汉字罗马字化,就是这个原因。
首先说“都改了”不太准确。越南彻底放弃了汉字,韩国基本放弃了汉字(姓名还要用汉字的),日本还在大量使用汉字。
越南、日本、韩国都属中华文化圈,它们都曾被汉文明深深影响。它们的历史都曾用汉字书写与记录。放弃使用汉字,是因为它们想同汉文化决裂,想拒绝汉文化的影响,从而显示自己的存在。随着中国的再次强大,不可避免地,它们还将处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或许,重新拾起汉字,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弱国无外交,其实还有一句话是弱国无文化,弱国既无法保障自己文化正统性,也无法保障自己文化不被外来文化侵蚀,更无法保障自己的文化输出,更无法保障自己文化的影响范围。
随着近代中国的孱弱,我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侵蚀,连自己人都有否定自己文化的趋势,更不要说越南,日本,韩国这些以前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虽历史上都用过汉字,但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文化影响力的降低,都渐渐的抛弃了汉字,这不能愿得别人。
随着中国国力的恢复,国内也渐渐找回了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的主动引导,相信这种文化自信的回归会越来越快,中华文化对周边的影响也会重新加强,越南,日本,韩国这几个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能不能恢复汉字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废除汉字造成了这几个国家的文化断代。第二,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回归,这些国家也会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重新掀起学习汉字的热潮。
日本汉字现在是这三国唯一还在大规模用的,根据中国官方史书《隋书 倭国传》记载汉字从公元三四世纪随着儒家和佛教文化传到日本,并且覆盖全国。
汉字对于古代日本来说,算是一门外语,在过去日本人使用汉字的时候,是需要先把口语转化成汉语,然后再把汉语书写成汉字,于是在平安时代,也就是公元12世纪,出现了完全使用***名书写的诗歌然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实日本不但有汉字,而且含有所谓的“和制汉字”,也就是说这些汉字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日本有,这是日本人根据中国的六书造字法自己生造出来的,并且只用于日语,比如说:雫 辻 畑 凧 凪 辷,这些文字在中文是没有的。
韩国过去一直直接使用汉字,迄今为止韩国人***依然有汉字,英文里面的人名的翻译其实大家都知道,有各自不同的,比如说“贝克汉姆”,这个人在香港被翻译成“碧咸”,但是韩国人的人名却从不会发生翻译问题,为什么?因为直接就是有中文对印的。
举个例子,韩国人***
今天的韩国文字是1446李氏朝鲜的世宗颁布的训民正音,但是实际上在他颁布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韩国依然使用汉字,直到1945年,日本殖民结束,韩国人才大规模普及韩语。
但是韩语本身是表音文字,在表音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人名,我们知道在语音方面同音不同字的人名有很多,举个例子:有人的名字读成:peiyongjun,这个人可能汉字意思是:裴勇俊,也可能是裴勇君,也可能是裴勇军,还可能是裴涌君,这就讲不清楚了,因此必须标注一下。
徐福东渡为何没有推动汉字在日本发展?
从现存的文物和史书记载来看,推测出来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最早应该是公元1世纪左右,而那时候距离徐福东渡已经过去200年了。
1784年,日本一个农民在福冈县志贺岛水田里发现了一枚金印,印上以篆体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经过当时著名的日本儒学家龟井南溟的鉴定,这方金印就是中国《后汉书》里记载的汉光武帝所赐的印章。
另外,在日本的长崎、对马、佐贺、熊本、宫崎、广岛、京都、大阪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都发现过刻有“货泉”或“货布”之类汉字的中国古代货币,据考证,该货币是王莽(9-23)执政时期铸造发行的。
换言之,有据可考的汉字出现在日本最早应该就是公元1世纪的样子。但是,汉字的传入并非意味着汉字的认读,更不意味着汉字的使用。
任何文字的使用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化水平为前提。金印或货币上篆刻的汉字,在古代日本人眼中,或是象征着某种权威,或是一种魔咒符号,或是一种装饰图式。
事实上,在日本,汉语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渡来人及其子孙将汉字、汉籍原封不动地带入日本国内,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汉语日本人耳目一新,在真正学习之前,经历了相对被动的接受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对汉语、汉字的认识不断加深,日本进入积极、全面的学习阶段 ,最终达到了能解读并达到了做骈文文章的阶段。
其实,真正意义上推动汉字在日本的发展的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更不可能是徐福,而是隔海相望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人。
进入6世纪以后,来自百济的大批学者及僧侣带来了大陆文化。在汉籍和佛教经典传入日本之初,人们是用汉语即外语来阅读和理解的,渐渐地人们开始使用日语来进行读解,翻译时,开始出现的是一字对数“训”,后经整理及整合,形成了固定的“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日文像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日文像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