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篆字体与小篆的区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篆字体与小篆的区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用一张图来看看,草书诞生以前,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从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图1)
1-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仅仅是文字,还不能被完整的称为书法。也可以说,隶书是区分文字和书法的分水岭。
2-到了汉,书法的发展至少出现了两条线:隶书和草书。汉代初期就有了章草,汉代末期的张芝创出了今草。
3-隶书是小篆的快写,草书是隶书的快写。
结论: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空前的繁荣,节奏的加快,催生出了草书。比如在汉代出现了史官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速记员。要在短时间内记录现场发生的人和事,不可能一笔一划的记录,只能快写,所以,草书就这样诞生了。
中华文字体系,有一个发展流变过程。甲骨文、石鼓文等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是汉字最早的字形。
甲骨文字大多是刀刻的,但也有在甲骨或器物上直接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笔画的方正,使文字图画因素已基本消失。石鼓文书法,开秦篆之先河。
从汉字的演变发展看,篆书草化出现隶书,而隶书草化的结果出现了草书。
因人们对草书的喜爱,便成为人们交际中的一种***书体。
草书的出现,最具代表人物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被称为今草开山祖、后世遵为草圣。
从已知的资料分析与判断,字与画进入分道扬镳后,字与画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已经有专文论述,石鼓文可能与甲骨文属于同时代或者是更早的文字)。
如果从战争的思路考虑,加急文书应该有过大草篆,只是至今还没有发现。
我小时候看见过十个字左右的战国草篆残文(已属罕见),一下子就被它的气场所吸引并开始了学习石鼓文……自己现在书写草篆,就是为了过小时候无能为力的瘾,真的很过瘾。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估计心里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时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浇铸文字,书写的速度非常慢,他们是没有心情龙飞凤舞的。
后来在汉简上写字,有的竖拉的很长,这应该是书写者开始往草书发展了。作者应该是草书的鼻祖。
等汉末的时候,用纸张写作全面普及,这时候的人们,应该向往抒发心里情绪,书写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书就快速发展起来。
这个题目中的“草书”应理解为定型了的草书字体吧?
草书还有一种理解叫做“草写”,就是汉字的简化写法。从甲骨文到大篆,虽然没有出现后世的草书字体,但是“草写”是一直存在的。
这与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是相符合的。汉字由模仿大自然的图形痕迹而来,开始的时候是以“像”为原则的,尤其是像“鱼”字、“龟”字、“象”、“车”字之类。
这些笔画繁多的字,增加了书写的难度,并且难以统一,造成一个字有多种类似的写法。这样是不符合汉字的实用要求的。于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开始由繁到简慢慢发生了变化:一是笔画减少;一是符号化。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总是沿着简单——复杂——简单这样的轨迹往复循环地发展,同时受认知水平的限制。
甲骨文以及石鼓文大篆的时代,人的生活相对来讲是非常简单的,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等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积累的文化也是简单的、浅显的,对文字的需求并不高,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化掌握在包括部落首领、奴隶主、祭司、“贞人”等一小部分人的手中,当时的文字状态能够满足需要。
并且汉字自身从数量到字形结构上远没有达到成熟,还不具备出现更高级的符号化的文字的条件。
经济、文化、技术的水平以及人的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等几个方面,限定了汉字的演变规律和过程,汉字只能沿着现在发现的这种演变规律来发展。
甲骨文和大篆出现的年代,不具备产生“草书”这一书体的条件。
篆书怎样临帖?以下我的大小篆临帖存在什么问题?
从你的字来看,写得比较干净,算是对篆书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1、初学篆书,可从李斯小篆入手,也可从清代篆书入手,你选择了李斯,这没问题。
但初学不宜选择《石鼓文》之类的大篆,这类书体待有较好的小篆基础后再学不晚。
而你选择通临,这样不利于总结笔法和结体的规律,临后面忘前面,效率低下。
1、用笔藏头护尾,中锋行笔,即主锋始终保持在笔画中间,不能外露。
2、弧线的写法。转折处注意调整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腕的转动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3、搭接笔的运用。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其实是通过几次搭接笔完成的。
要用好搭接笔,关键是前一笔写完不用回锋,后一笔顺势插入,两笔搭接在一起,使其看起来像一笔。
4、注意笔顺。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有的相同,但也有一些写法完全不同。
写大篆主要是第一得识字,先过识字关,需要好多工具书。笔尖顶纸!写小篆主要解决字的结构,先打格写,两者相同之处用笔都是逆入平出,笔锋顶纸!多临帖![祈祷][祈祷][祈祷]
看了您的小篆和大篆习作,以下提出个人建意给您参考:
1.你的小篆写得比大篆好。大篆形没到位,笔划也太滑了,不够沧涩、浑厚。
2.你写小篆的“形”比较贴近《峄山碑》了(我也在临),个别字形再调整一下,如“而"字的结构不正。用笔偶尔有侧锋出现(我也经常这样),应该注意用笔。如“不”字的下弧不均匀,如“刻"字的右弧等等。
3.你临帖才几个月,建议小篆不要通篇临,一个个字先临象再换字,然后再三字一句地临(该贴内容也是三字一句的韵文),基础扎实了再按字帖一页一页地临。(我老师平时就这样告诉我的)
4.我认为临习小篆不要用田字格毛边纸。因为田字正方形而小篆长方形,其实练久了…田字格的正方形格局会不知不觉把你的小篆“压扁”,建议用无格空白毛边纸练习,或者自己另折长方形的格子也好。
以上是个人学习小篆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您参考一下。祝学习进步!共同进步!
谢谢邀请,经常拜读您的大作。尤其是您的大篆写的比我好。我觉得写篆关键在功夫,所谓功到自然成,小篆的笔法重在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大篆因字刻铸在青铜器上,笔法上有方笔起尖峰出的现象,还有笔画的***处有堆墨现象。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原意和你一起讨论一下。看了你写的小篆和大篆,才练习几个月就写成这样,挺好的!下面我说下不足之处,小篆中锋用笔你是知道的,但是你下笔的时候可能就忘记了,没有做到笔笔中锋,尤其是你写圆弧搭接和翻转的地方没有做到捻管,笔随字走,这样写出来的笔画看起来没有一点立体感。你写的小篆用米字格纸完全没问题,但是一定不能写成方块字。如果用4:3或者5:3的格子毛边纸来练习小篆更好,某宝上面有卖的也不贵。大篆和小篆用笔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多了绞转笔法增加了提按。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斯《峄山碑》你才临习了两遍,恕我直言,两遍太少了。还有临帖不能是抄帖更不能看一笔写一笔,临帖之前需要读帖,多读多思多写,三者结合。对着字帖好好对照看看到底一样不一样,差别在哪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书法才会越来越好。临习书法本身就是磨练意志的,几个月时间太少了,几年还差不多!祝你成功!
水平有限,拉拉杂杂说了不少废话,希望你能谅解,谢谢。
尊卑等级很严的古时宫廷,是怎样规定本朝及属国的文书字体篆楷行草章魏隶的应用要求的?
战战兢兢地不敢说,到底啥意思呢?
科举制时代
先说具有代表意义的科举制。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基本上都是用楷体。各个朝代的细分字体略微有不同,唐朝用的是楷书,宋代用的院体(趋时贵书),并非楷书的某一种。不过,宋代科举开始用誊录来规避***,誊写的卷子一般都用唐楷。元朝有对科举制不大感冒,后期才开科,应该也是用楷书。明朝、清代用馆阁体。作为选拔官员所用,自然也就是训练其书法,用于公务。嘉庆皇帝曾经因蝇头小楷掺入碑刻体而发愁过,后来进行了修正,统一了楷体的笔画。这也是公文所用的字体。至于属国,知识所及,未见规定。
没有科举制以前的时代
夏无文字,结绳记事。商朝用甲骨文。西周开始出现大篆,一直沿用到战国,战国时期,字体开始作为一种国家象征,出现了美化现象,只有[_a***_]依然延续了周王朝的大篆。广义上的大篆也包括金文和石鼓文。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影响,各种字体开始也开始出现,草篆或古隶。秦朝统一后,用小篆统一文字,又称为秦篆。秦古隶也同时并行。西汉到东汉期间的两三百年,隶书因为更容易书写,逐渐取代小篆,并且由隶书开始发展出来的章草、真书、行书,东汉末年,楷书开始出现。三国时代的钟繇是个关键人物,隶书到楷书的过程就是由他完成最后一厘米。曹操也对楷书情有独钟,下《禁碑令》,全面要求推行楷书在公务活动中的运用。
如果想知道各个历史朝代通用的文字,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各个历史时期的碑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篆字体与小篆的区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篆字体与小篆的区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