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虎伏深山听草书字体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虎伏深山听草书字体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柳公权楷书妙绝古今,行草水平如何呢?
柳公权才情都用到楷书上去了,行草实不及楷。其实能有楷书传世就非常不错了,不必五体皆能。我猜王羲之必定能写篆、隶,不见传世只怕是他没兴趣写篆、隶而已。米芾也是独沽一味,行书打天下!
柳公权以楷体著名,世称“柳体"。他的行草水平相比他的楷体,略显得不是很有名气,但他的行草水平也是很高的,让我们拿他的行草作品《蒙诏帖》(见下图)来欣赏点评。
柳公权的行草《蒙诏帖》,释文是: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从这幅作品来看,用墨特点是,浓淡轻重,自然相发。
从字的气势上,超迈雄健。
从字形来欣赏,或大或小,或宽或窄,长短不一,但跌宕有姿。
这幅行草作品的风格是:豪放俊逸,神气清健,充分地体现了柳公权的风韵和骨力!
以上是鹏誉轩笔庄(淘宝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书友批评指正为感!
为何有人说写好书法必须明白静、兴、恒三字?
唐大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一千多年前已论述过! 神怡务闲(精神愉快,事务悠闲),一合也;感惠徇知(感人恩惠,酬达知己),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这不是临池习书的静与兴吗? 与之相违背的有:心遽体留(心情躁动),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闲,五乖也。 时逾二纪(二十多年),有乖入木之术(形容书法没有达到很高造诣),无间临池之志(二十多年都没间断临习书法)。——这不是恒吗? 临习先贤笔墨痕迹,更须静心读碑读帖,充实一点国学素养,滋养心灵。避免闹出笑话。如毕福剑先生的“九球天后”,不评论书法水平怎样,四个字就写错两个,九字没简繁之分,玖字前人是用来记账的。后字皇后就是这个后,代表位阶或者说官位,後字是代表方位,前后左右。有的写些不知如何欣赏的口语“真不容易”等等。 不止书法界,当今社会环境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不正是缺少这静、兴、恒这三字吗?
学习书法做到了静、兴、恒三字会让你终生受益。
第一,学书法什么是静?
指学习书法时外在的有一个安静环境,内在的心不浮躁,平心静气。当心情烦躁时,不要免强自己去学书法。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心境平和宁静时,才可能写出悠然自得的书法作品来。
第二,学书法什么是兴?
指学习书法的兴趣。不管学什么被动学习效果不太好。因为对书法感兴趣,有主动学书法意识,所以大脑才会接收相关知识信息。不排斥书法。学习书法首先要喜欢书法,学习时才不会觉得痛若艰难。让人觉得是轻松愉快的事。
第三,学习书法什么是恒?
指学书法要有恒心、毅力、有始有终。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会前功尽弃。
学习书法要明白静、兴、恒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提出来的。白蕉先生学书过程中做到了这三点,在学习书法方面取得了成功。启功先生评白蕉先生是:"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白蕉先生行书作品摇曳生姿,婉转飘逸。
欣赏他的行书作品,会使人联想到这样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山高水远,轻舟自由自在顺流而下,天上白云悠悠,有深邃缥缈之美,有幽寂的意境。
谢邀。静、兴、恒是写好书法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是必备条件。古人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实践活动中也多有谈及。书法又被称作心灵的轨迹。它的书写需要凝神静气,尤其是在创作时,需要进入无我世界。静不仅是对环境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创作者心境的要求。若怀着脱离红尘、无欲无求的心态去创作,才能写出超凡脱俗的作品。蔡邕、王羲之等都有进入深山学习书法的经历。王铎为朋友写字,二稚子在旁嘻戏,结果写漏了好几个字。于是发出了“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的慨叹。有好的环境没有学习兴趣也是不行的。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的吸引,随着学习者功力的加深,这种兴趣会越来越强烈。古人为获得一部字帖有不惜倾家荡产者。怀素为了寻求名师指导不怕千里跋涉。这都是兴趣和爱好的驱动。当然这个“兴”字还包括创作的冲动,包括由此而产生的“神来之笔”。就象张旭写字时的呼喊跳跃,是情绪的激发。学习书法`还要体现一个恒字。要不间断地学习,一曝十寒不行,最好天天坚持练习。古代好多书家每天坚持写上万字,康里夔夔说,他一天可写三万字。智永退笔十瓮,每瓮数石。郑虔练字,贫病无纸。得知慈恩寺有柿叶存满数间屋,就借居僧舍取而练字。时间久了,竟然把柿叶都写遍了。以上这些人练字表现出多大的毅力啊。总之学习书法,静、兴、恒,乃经验之谈,並非虚妄。
这一生的爱好,就睡觉,抽烟,写写毛笔字。前二者不务正业,唯有写毛笔字略算正途。虽然没有前途,但凭一份热爱,坚持至今,也十一二年了吧!浸淫多年,字虽丑,但对书写过程中的“静,兴,恒。”确有所体会,略谈一二。
“静”者:心无杂念,如打坐者入禅定,物我两忘。心对眼,眼对笔,笔对纸,外忘香臭荣辱,内忘今夕何夕。笔随意转,人笔合一,象这样才能写好字。练书法,先练心境,心浮气躁,不宜练字。
“兴”者:书写时进入的情绪状态。“兴来每挥千纸尽”“颠张醉素”,都是兴的具体表现。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每一个点横都是有生命张力的。《兰亭序》饮酒游冶,笔势洒脱轻快。《祭侄稿》国恨家仇,沉郁顿挫,凝结不能化。兴是书写者个性在笔画中的体现,有浓烈的个人色彩,赋于书法灵魂和生命力。
《恒》者:是练书时坚持不懈的毅力。“墨池”“笔冢”可以想见其中的不易。有苦,却乐在其中。持之以恒,必有所获。自勉!
无论学习任何事情,首先是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心思学下去。我学习书法是个偶然的机会,大约在我九或者十岁的时候吧,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条几上放了一瓶墨水和一只毛笔。那时没有太多的***玩意,无论见到什么新鲜的玩意出现都是喜出望外的。跑过去问父亲我可能玩玩,父亲说没用了,你玩吧。于是乎就屁颠颠地到处搜集破纸,有模有样地写起大字来。说也奇怪,那时一拿起笔来,就知道怎样握笔,而且姿势非常的到位。我祖母是位大家闺秀,念过私塾,她一见我拿笔写大字,就笑呵呵地过来对我说:“你还真聪明,有点天分,就是这样的,好好坚持练吧。”开始练书法就得到了祖母的赞美和支持,兴趣一下子来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放学回家就练习书法,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夜里能练到十点多。
再联系书法的过程中,让我的心宁静,小脑袋就不停地思考,所有的玩啊、调皮捣蛋的事啊全都跑到爪哇国去啦。练字时的心静,让我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祖母,祖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镇上的书店查书,后来也喜欢了买书、看书,一直成了我前半生的习惯。这样,也连带我的作文水平迅速上升,开始学着写诗词、写***。这是练习书法养成的“静”。练习书***让你不由自主地“入静”,那种静是心灵的静美,如山谷清泉,碧水蓝天,所有的世俗无奈都归于空,只有毫笔在纸上静静行走、墨汁在纸上潺潺流淌。
我的心得是:不是练习书法需要你有恒心,而是练习书法让你有恒心,它完全让我停不下来,就像骑自行车下坡,很难刹住车了,呵呵。练习书法,让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自豪的、成就的、满足的,可是上了初中后却不能继续下去了。中学离家远,住校,而且是住那种几十个学生一起的大卧室,实际上是一个大礼堂改造的。学生熙熙攘攘,再没个安静的场所了,拿去的纸笔,等下自习回去的时候就不知去向了,再看墙壁上,全是被涂得黑山黑水,比那孙大圣到此一游的题词还要疯狂。后勤老师调查***,结果查到了我的头上,对我的处罚是擦去墙上所有的墨迹,不准再带笔墨到宿舍来.......那时的伤、痛、恨可想而知。后来只有在星期天、寒暑***回家的时候才能练习,那是疯狂的弥补。
现在人到中年,心愈静,更加舍不得书法练习了,至于写得如何,就当自娱自乐吧,呵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虎伏深山听草书字体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虎伏深山听草书字体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