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时代是用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什么时代是用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篆书的三大高峰指的是哪些时代?
说说篆书,我认为篆书的高峰,只有一个就是清代。
秦代的时候,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并没有独立出来,那个时候书家写字,只有朴素的审美观作为基础:布白均衡,左右对称,上紧下松,上疏下密,也就可以了。
现在见到的秦代刻石,那是作为官方书体推行社会的,作为学童习字的范本,同时,它的作用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所以不得不严谨。
至于诏版,权,量,就草率的多了。
所以,愚以为算不得高峰。
随后的汉,魏,二晋,南北朝,隋。篆书因为其庄严,神圣的象征性,多用在碑额,官署题榜,皇室宝器上等。
这个时期,没有多大的起色。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周代金文和石鼓文为代表,至秦始皇统一文字,刪繁就简演变成小篆,小篆是秦朝的官方专用文字,民间不能使用,秦始皇五次东巡,沿途刻碑纪功如《峄山碑》等,用的都是小篆体,李斯是当时的代表书家,这是篆书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隶书兴起,篆书没落。至唐代经济昌隆,文艺繁荣,书法上草书和楷书达到巅峰,篆书也出现了一抹亮色,代表书家作品如李阳冰《三坟记》等,为篆书第二高峰期。之后宋、元、明再度沉寂。至清代出现文字狱,文人学者惮于为文,将精力转向金石考古训诂之学,加上之后甲骨文的发现,为篆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代表书家钱坫、邓石如、吴昌硕等,为第三次高峰。
篆书的来历?
篆书,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产生于春秋战国,流行于秦朝。 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小篆体是什么意思?
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篆体是汉字书体的一种。而小篆体是篆体的一种。
小篆的特点:
一是方正,结字多为长方形。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小篆,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字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时代是用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时代是用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