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戏曲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戏曲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与楷书的笔顺有什么区别?
说几句楷书笔法吧,点划有八种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八种写法,八种用笔动作。永字八法共八笔但变化起来共六十四笔划。不包括转左笔划,则右笔划。
楷书与行书在笔顺原则上是相同的,但在写行书时为了书写的方便,有时笔顺“顺势”而为,打破了楷书书写的笔顺,一是借用草书的符号,二是为了书写的便利,三更好地展现了行书的特点。如: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王字:
楷书的王字应是先写二横后再写竖,但行书打破了楷书的笔顺,先写第一横后再写竖,后把第二横以一个圆转的符号代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王字在写行书时打破了楷书的笔顺。之所以如此安排,很明显是从草书而来。行书出现在草书之后,行书王字的写法与草书王字的写法差异并不大,只是草书更简约一些:
王羲之草书王的写法:
如果行书王字按楷书的笔顺先写二横再折上去写一竖,最后一笔又是一横,我们很快可以想到横画会机械地重复,而且不如第一横后再写竖来得自然顺手,第二横以一个圆转的形式也可以打破原来三横的重复,以体现书法的变化。
写行书打破楷书笔顺的例子并不是很多,古人如此安排,无疑更加丰富了书法的视觉感受与书写的便利,不得不佩服古人心灵手巧。
● 一、根据行书笔画、结构的特定“笔势”需要,行书的笔顺有别于楷书。二、同样的部件,楷书的笔顺相对固定,而行书则根据其不同的结构位置,变换笔顺。
——例如“王”字: 不同于楷书横、横、竖、横的笔顺,而是横、竖、横、横。这是由于行书横的短化和横竖合连的书写规律。为了书写简便和笔势连贯,短化的横与竖连写。
——独体字“耳”和“耳”字旁: “耳”不同于楷书横、竖、竖、横、横、横的笔顺,而是横、竖、横、横、横、竖。这是为了便于末笔向下引带送势,也使得行书体势纵展。 而“取”字的“耳”字旁的笔顺则与楷书相同:横、竖、竖、横、横、提。因为“耳”字旁在左边,末笔要向右上引带送势。
——“由”“典”等字: 为了使两横连笔连贯,下横收笔向左下引带,“由”“典”等字的笔顺往往是:横折后先写竖,而不同于楷书的先写里面的横、再写竖和横。
——————
(参见拙著《二王行书要领精讲》《米芾行书要领精讲》《王铎行书要领精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行书乃楷书之小伪。什么意思?就是楷书稍微的改动一点,就是行书。
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常常会犯的一个毛病,便是在运笔时笔不离纸不停顿的一气呵成。而在写楷书时又一点一画的慢写。前者过于油滑,后者失于板滞。都是书法之病态。
楷书的概念,在今天的人的认识中,是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碑刻字帖中的字为楷书。这是楷书,的确没错。但这种楷书,是碑版楷书。它的应用范围在古代是专门用于碑铭记功,庙堂诰敕,官府政令行文等重要场合。其特点为端正严谨,工整庄重。我们现在练习这类楷书,总是不能够和行书合上拍。以致于产生楷书不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这样的疑问。
其实,古人的楷书,还有一种。叫做“翰牍书”。如智永千字文,赵孟頫所有的楷书,这些类型的书体,书写灵活多变,趣韵生动。稍稍变动就是行书。是古时文人士大夫们日常书信交往,游翰戏墨时的字体。应用十分广泛。
从翰牍书过渡到行书,几乎不需要做专门的行书练习,纯粹的水到渠成。
把碑版楷书和翰牍书分清楚以后,对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才能明确。由楷及行,由行及草,自然而然的触类旁通。
许多楷书的笔顺后人就是根据古人留下的文稿中推敲出来的,比如有字根据行书的游丝引带得知先写撇后写横,还有右字,但是因为许多当代书家认为,行书的基础是楷书,所以笔顺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少数的,比如田字,楷书最后三笔是横竖横,而行书呢则是竖,然后两横
徐谓的草书狂放不羁,多有不合草法之处,你如何评价他的草书?
书法的审美观念从哪里来?从众多的优秀经典书法作品的欣赏中得来。要评论徐渭的草书是否合乎法度,不合法度的地方在哪里,这些不合于法度的地方是别出心裁的新意,还是矫揉造作的装腔作势。如果我们把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大家的书法作品作为自己的书法审美标准,以此去衡量天下人的书法作品,都能有自己对书法作品的优劣评判。
徐渭诗书画称绝,其中又以书法最精。在他的草书中,揉入了他“青藤画法”的元素。把他的情性充分的体现在点画之中。他的草书不是不合草法,而是在形质上不蹈前人旧辄。这和不遵法度的乱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戏曲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戏曲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