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硬笔行书字体基础笔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硬笔行书字体基础笔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这个问题可以用启功先生的话来回答,启功先生曾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把行书当楷书写,速度慢下来,才能够用心经营布置电话结构,不至于写的浮华无法度,把楷书当成行书写,速度稍微加快,注意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这样楷书才能够写的灵活不呆板。
我平时写字是非常快的,基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是一个速度。都和我写钢笔字的速度差就不多,其实毛笔使用熟练了就能够写到和钢笔一样的速度、甚至更快,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书写工具。
据说,元代的的书法家赵孟頫一天能书写10000字,很多人不相信,我是相信的,以赵孟頫的书写能力,写到我们现在钢笔字的速度是完全不在花下的,反正我高考的时候半个小时能写800字的作文,如果不思考直接书写的话可定可以更快。
当然,这里的快和慢都是相对的,而不是说写楷书真的像行书一样快,写行书真的如写楷书一样慢,只是相对于正常的速度慢了一点,这样可以让行书有一个用笔转折的时间,让楷书有一个连带顺畅的书写。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指的不是绝对值。行书的书写速度,肯定比楷书快。否则行书就不会成为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了。
这里说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指的是在单一的同类书体中的快慢。不是行书与楷书相比较的快慢关系。
行书本身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行书慢写,说的是行书中的节点,要留得住笔,不可信笔浮滑。王羲之《书论》指出,下笔不用急。为什么?笔是将军。故应筹谋画策。指的就是意在笔先。心里有了规划,点画位置,才不会造次。
书法中常说的“疾涩”,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讲,就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快慢变化交替进行的。涩,是沉着稳健,力透纸背。故应迟。疾,劲捷刚强,故应快。每书欲十迟五疾,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运笔在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不可以用匀速的快或者是慢来书写。明白了快慢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的道理。
行书慢写,故而从容俊逸,以去狂戾之气;楷书快写,故而灵韵自生,以避阻滞呆板。我的理解,行书适当写的慢一点,更显沉稳内敛与法度精神;楷书写得快一点,更显字法老到和笔法练达。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比如写行书本来就很慢的,或者写楷书本来就很快的,则不必参考。新手不可学,老手不必学,尤其适用的,是书***处于入门阶段的朋友。
速度比节奏更重要,它可以改变书法作品的形貌气韵,甚至会带来质的变化。书写速度内涵十分丰富,我曾在群里说过,什么是书法之妙?有快有慢,有实有虚,有正有欹,有圆有方,有妍有拙,方为书法妙品。
以抱庸为例,硬笔楷书的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0个字,平均6秒一个字;行楷快一倍,每分钟20个字左右;行草则为每分钟30个字。大致是这个速度。行草写慢了,就嫌迂愚,有损凌厉之气;行楷写慢了,就觉阻涩,如梗在喉扭捏不爽。所以,每个人的书写速度要根据自身基础和书写习惯来合理选定。
启功先生曾言:“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主要讲得是字法,但其中也包含着速度的问题。
抱庸以为,熟能生巧。总的来说,书写速度是随着书法养成逐步提高的。书学者应遵循个人实际与客观规律,可以逐步强化提高,但不可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我是一人。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主要看你心中觉得“楷书”和“行书”是怎样的关系。
提问者提问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本身这个题目就有问题,启功先生的原话严谨很多。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启功先生这样说: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启功体”就是这样的思路或者取舍,“启功体”就是有楷有行。为什么现在“启功体”是这样,因为启功先生认为“楷书”和“行书”的关联是有楷有行。
启功先生这个观点,田蕴章也同意。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原因:行书要聚散不失度,楷书要顾盼不呆板。
我个人也非常的同意,启功先生同意,他的启功体是这样的。
启功先生有没有做到,这四句话,看着“启功体”启功并没有做到。
田蕴章在他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中提出过,不过田蕴章或是田英章,题目并没有做到,尤其是他们两的行书。
行书到底是用钢笔写好看还是中性笔写好看?
谢邀请!
好看的话,还是钢笔好。
有书法钢笔,没听说过有书法中性笔。呵呵。
原因嘛,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是现在中性笔用的多,去外面特别是公家需要登记签字时,别人不会专门准备一只书法钢笔吧?
(此图是本人用中性笔临摹的)
写的不好,尽请拍砖*^_^*
重要的不是笔,而是首先要会写,一首漂亮的硬笔字,刷刷刷,保证拉风!哈哈~
如果要追求艺术精益求精,钢笔还是要比中性笔好的!
本人钢笔也是珍藏了几只的哦。舍不得写啦。
对于高手而言,行书好看与否,并不取决于工具,而在于个人能力,但是就一般人而言,我自己还是觉得钢笔字一定比中性笔写的好看,从笔锋就能看出来,
对比中性笔与钢笔行书就能看出钢笔字的魅力所在:
再对比中性笔行书
1、总体来看,字体结构都不差,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真的都是望尘莫及的行书书法,简直太好看,只能膜拜了。但区别也很明显,钢笔的笔锋很明显,行书讲究的是灵动多变,中性笔很明显缺少这点。
2、但是要说笔锋,粗一点的中性笔同样可以写出笔锋,但是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且需要一定的功力才能达到,这对一般人来说是考验。有空的人可以看看赵贺新老师的中性笔楷书,笔锋很棒,但是就不知道其行书如何。
3、就写字而言,现在虽然很少有人用钢笔写字了,但是想要练字的人建议还是钢笔字着手,毕竟钢笔字才是正统!
别忘了点赞!
谢谢邀请!有句话说,善书者不择器!根据个人喜好,现在,中性笔的使用是最多的,除非你对钢笔情有独钟,相对于钢笔来说,中性笔更加方便携带,而且还便宜。而钢笔就没那么方便了,就凭抽墨水就是个麻烦事,但对于善写钢笔字的人来说,钢笔字可控性更强,写出的字比中性笔更有神***!
当然是中性笔写好看了。钢笔的工具原因,写方笔容易,但容易出侧锋,而中性笔比较圆润,只要功夫好一样可以写出漂亮的方笔,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写字的能力问题,工具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下面是我用中性笔写的行书,用中性笔感觉得心应手,而且不会出现钢笔的断水情况!
我认为还是用钢笔写好看,钢笔写出的汉字更飘逸洒脱,若注重书写时的轻重缓急,更能显示出它的美感。而中性笔的笔头是圆珠,则不具备这种优势,笔头粗一点的还好一些。因此练书法还是用钢笔为好!
正楷硬笔书法没写好,可以练行书吗?应该怎么练?
抱庸浅见,并不是不可以。书法五体虽然形态各异,但义理相通,如果从艺术修养的角度去考虑,每一种体式都可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都可以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开始走起。楷书写得不怎么好,说明楷书的基本功不好,但并不代表行书怎么也学不会,基本功的磨练提高可以从行书直接入手。
从两个事例即可佐证:①当代不少行草名家,其楷书的基本功并不出色。②古往今来诸体皆能的书法名家凤毛麟角,说明书法诸体之间并不存在水平造诣的贯通性,也并不能说明书法中某体谁是谁的基础。
不只是楷书有严谨的点画结体规律,篆隶行草都有。谈线条,行草的线条更丰富多元,谈结体,篆隶的结构基础更平衡,因此有些书法评论家呼吁少儿学书要首先学篆隶。世人之所以多以楷书为“基础”,除了唐楷本身的影响力巨大之外,主要是古今识读文字多从楷书而起,这只是师徒教与学的行为习惯。
直接从行书入手的话,首先要选一本行书字帖,进行深入系统的临摹,笔画、结构、结体章法,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临摹仿写。尔后的背临,脱帖,固化为书写能力。再往逅是換帖再临……。增大学帖的宽度,吸收借鉴经典作品,伴之以行书理论的积学,逐渐融塑个人风格。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硬笔行书字体基础笔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硬笔行书字体基础笔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