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行书字体写诗好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用行书字体写诗好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会写诗,草书行书就容易获得诗意美感吗?
倘若能做到诗书俱佳,境界绝对高人一筹。要不到处都是"北国风光、大江东去丶要么就月落乌啼",千篇一律,会是大煞风景。再说能写上一首自作诗词,然后用真草隶篆适合的字体写出来,完美表达一下心境,也是一种惬意。
为什么有好多的诗作写成书法总会让人看不懂?
说到诗词和书法,看似不相干的两门可以彰显文人才华的艺术,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书法没有内容,字再好也是空洞的,而自古以来的书法名作,无不是诗词歌赋的载体,诗因书法而名,书法因诗而不空泛(对联也是诗的沿化)。
先说书法,真(楷)草隶篆,诸体皆备,可以说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如行书,或婉丽秀雅,代表人物是晋.王羲之 ,代表作是《兰亭序》;或宽厚雄奇,代表人物是唐.颜真卿,代表作是他《祭侄文稿》;或奇崛劲拔,如柳公权等。而唐人尚法,晋人尚韵,宋人尚意,造成因代而异,因人而异,风格多变,异彩纷呈。
而诗是性灵的抒发 ,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帖: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风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汉联碧虚……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舒袖,一声雏凤呼…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如图所示。诗词也有各种风格,如刘方平的《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古代文人惯用题裁。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一首缠绵,一首秀逸,风格明显的不同,所以欣赏诗词也是需要一定学养的,不是认识字,就可以懂得诗中三味。
观当今头条即可见一斑,很多不能称为诗的诗,也有人在那里喝彩,而那写诗的人更自诩为李白在世,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这些人恐怕也欣赏不来真正有意境的诗。远远作不到李白那样的水平,就骄矜如斯,只怕永远就只能写着那样不是诗的诗了,这是爱诗者的悲哀!
书法的美感有时是浮于表面的,如秀雅一派代表,王羲之和他的后续赵孟頫,一般人很直观的都可以欣赏得来,而古拙雄奇,章法疏朗的杨凝式的书法,不懂得书法,就不一定欣赏得来它的妙处了。所以艺术的美在于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和一颗陶醉其中的心灵。
以上说诗词和书法是一体的,其实古代文人大多都是:诗书画三绝,画因诗而灵动,诗因书而秀夺,挥毫山河秀,泼墨天地青,诗情画意,诗书画,相得益彰,才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艺术瑰宝!
特录郑板桥的题画诗,见诗书画之三绝以飨友好:闲来乞食山僧寺,醉后缝衣歌妓家。写幅兰花偿酒欠,天香争上笔头花。如图
而现代某些书家的作品就不值一提了,书法作品,全是古人的诗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黄河看来永远流不出去了!
最后谢谢邀请,希望同好,阅览群书,学究天人,然后作个诗情画意的雅人!
很多所谓的高大尚的文化文明,艺术,鉴赏等等等等,就是这些是所谓文明人,艺术者,大学者,他们就应用头脑里经济,忽悠,市场潜规则,把一些模糊概念,让普通人搞不懂你们也不该懂或让有钱者产生似懂非懂和入了门的但又无方向立场有问题的产生敬畏,丛而他们可挖土坑人欺行骗财或以此达到自己所需。
看不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诗作与书法高大上,我太低级庸俗,不能理解里面的真谛。二是诗作与书法太庸俗,我太高大上了,无法理解如此低级错误与趣味!
所以我们不能一概把看不懂理解为,我低级,也有可能是别人低级!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看不懂诗作本身的内容及其寓意,这是文学范畴的修养问题。另一方面是看不懂书法作品本身的字,这是书法欣赏水平问题。总而言之就是个知识丰富与积累所导致的。
据我猜测你所提的问题包含两个意思:1.我很熟悉的一首诗,别人把它写成书法作品我就读不下来了;2.书法的形式美能体现诗词的情感內容吗?这两个问题也确实存在于欣赏者思考之中。第一个问题,我知道你所指的是草书,没学过草法的人确实很难认识那些字。如果是狂草,如果对这首诗词不熟悉。即使草书大家也难以读下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书法的欣赏。我们可以从用笔方法,线条的质感,疏密关系的处理,重墨渴笔的应用以及总体章法的安排来欣赏它的艺术特点。也可以通过想象体察作者通过书法所表达出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止较复杂,它是由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的。要说书法是所写诗词内容的载体,就有点太玄了。要说书法能承载所写诗词的全部内容那是荒唐的。如果你不熟悉诗词内容,你能看出这件书法法是表达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吗?是表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吗?只有熟悉诗词内容,加之书法作品的线条的流畅,行款的跌宕起伏,才有可能想象出大江东去的形象,如果欣赏者缺少想象力,那就什么也看不出来。
为什么有人说古人都很擅长吟诗作赋?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是很清楚,只能凭我的感觉回答了,请诸君见谅。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说古人都擅长吟诗作赋?”我看,此问的出处就带有一定的偏群性,首先,并不是古人擅长吟诗作赋,仅仅在头条里,擅长吟诗作赋的***级今人鳞次栉比,而喜爱诗文词赋者更是车载斗量,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看到,当然古人的诗词歌赋流传至今的作品,甚是让今人艳羡,经常能听到慨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是,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但与古代诗山赋海相比,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读到品到的古人作品,应该说是凤毛麟角了;再者,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代与时下,吟诗作赋的人大部分都是文人墨客、骚人雅士,相对于古代的诗人都集中于秀才进士群体,时下喜欢吟诗作赋的人群,已经普及到了普通百姓了,民间也常有上佳作品甚至绝品传诸于世,而稍举几个古代名人,不知道有谁见过他的佳作?张飞、牛皋、焦赞、孟良,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吧,所以,不能说“古人都很擅长吟诗作赋”,我在头条里随意选几个大家并不知道的人,他们的作品不逊古人,试看:
一,《禅心悟语》
——一凡和尚著
是非不到处,松下镜湖边
世事浮云幻,人情流水潺
身随青霭隐,意逐白鸥翩
寺远钟声近,峰高月在天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楚……我只能简单的谈谈我的观点:最主要的方面有人文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主流的导向,社会制度的约束等……
人文环境方面: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诗歌的国度……诗歌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中华民族从来不曾落下……从西周时期的《诗经》,汉赋及乐府诗,魏晋南北朝诗文,大唐诗篇,两宋词章,到元,明,清诗词以及现代社会的自由诗篇,无一不浸透在诗的雨露中滋润、蕴涵……
社会文化的主流即使是长期以来掌握在少数所谓的精英阶层的手中,但在关键的环节,其也能汲取来自民间的丰富营养……如《诗经》305篇其中大部分都***自民间……代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最高水平的文学双璧之一的宋词,最早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被称为诗馀……这充分说明,诗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是深深扎根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
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历经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长达两千多年,这在世界其它各民族中是极其罕见的!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于文化起着束缚和限制的作用……影响中国封建统治社会历史久远的科举制度,其本身并不排斥吟诗作赋,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推崇,无形之中,对于吟诗作赋,作词,特别是吟诗作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个问题要从古代的教育体制和人才任用说起,古代私学对儿童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蒙学,第二阶段为道德模范教育。其目的就是成才。
自汉代起,国家对于人才任用建立了察举制度,有两种情况:一是诏举,即下诏命官吏推举人才;二是孝廉之举,是由郡国按时向中央保荐当地的人才。且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这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可见无论举荐还是考试,都必要学习。
回到古代儿童蒙学教育上,主要为学字认字,字书是三字、四字、七字的韵文,记述日常生活用品和反映社会情况,便于儿童习诵记忆和实用,这便是编成蒙学课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的基础;之后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论语》、《孝经》。在八、九岁入学到十八岁左右读完《论语》、《孝经》后,可称小学结业。
到了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建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与国子监制度的确立,仕途之道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儿童启蒙阶段学习的内容更具体,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礼。《春秋》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而数学方面则有算筹、十进制的计算方法,西汉末年编纂的《周髀算经》,东汉初年修编的《九章算术》。
国子监设立的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编纂注释《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缉古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缀术》),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
从古代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的沿革,可以知道古人自幼就要接受识字和韵文学习,《笠翁对韵》逻列了对仗的范本,对于古人吟诗作对很有帮助和启发。而相对于数学的教育不如四书五经的要求严格,诗词歌赋成为了古人学问的标志和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古人比较擅长并呈现出朝代的特点,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人才辈出,涌现出大批诗人、词人、文学家和存世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行书字体写诗好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行书字体写诗好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