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书法毛笔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书法毛笔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文徵明是一位很威猛的艺术家,威猛有三:
而且他的各书体的程度不像赵孟頫以前的书家或许各体皆能,但差距较大,比如:
颜鲁公之万世雄杰,楷书绝世之资,行书亦毫不逊色,其他书体完全不见;
米芾除了行书杰出天外,小楷颇有法度以外,其他书体基本打酱油。
世存他的篆书,纯属来搞笑的;
宋徽宗赵佶已经是天赋特出,也只存瘦金体楷书和大草千字文,其余书体不见。
到了赵孟頫神人出世,已经够震撼了。赵孟頫各体皆能,引领国朝书坛,许为旗帜。但事实上,赵孟頫行楷二体互为参用,楷中有行,行中有楷,二体已经合二为一。
其余书体,草书只入能品,二王信札的功夫显而易见,但毫无创建,隶书取法唐隶,圆熟无谓。章草失去魏晋含蓄蕴藉,波挑浮华。篆书取法唐篆,轻薄匀称。
而到了文徵明,说存真草篆隶行当真是样样不差,尤以小楷、行书和草书均可称雄当时,殊堪难得。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我最喜欢他的小楷书法。因为明代书家,都重帖学,多数擅长小楷,而文徵明小楷工夫最纯,到老更为炉火纯青,成就很大,虽觉未脱赵体,但他兼取法晋、唐,故个人以为,他的小楷比赵体更见温纯精绝。文微明治学严谨,临池不缀,80岁后写的小楷仍然一丝不苟,无一笔懈怠。据说,他年近九旬,还孜孜不倦,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曾写好,“便置笔端坐而逝”。如此精勤艺事,好生让人佩服!他于八十二岁所书的小楷《归去来兮辞》为抄录陶潜的名作,此品书写不用界格,平易自然、流动空灵、清逸俊雅。此作笔法虽宗晋法,但字法却明显带有唐人痕迹,方整清健又修长俊逸,章法气贯通灵、潇洒自在。正所谓“老来弥辣、功力更为深厚矣!”
感谢邀请!
就无为个人而言,无为更喜欢文征明的小楷。因为无为主要是练习硬笔书法,文征明的小楷用于硬笔练习非常合适。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文征明的小楷清秀俊逸,书写连贯性和实用性也很强。文征明小楷经典作品有《草堂十志》、《琴赋》、《老子列传》、《千字文》、《离骚经》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出来看看!
一般认为,文徵明的小楷高于其行草作品,但我还是喜欢他的草书。
他的书风与祝枝山相近,其正大气象超过明初诸家,格局大,行笔健,气势雄强,威风凛凛。
但他的字也有明显缺点,即过于生猛,从容尔雅之韵稍差,过于放而不懂收。学习他的字,稍不留意,即有可能流于恶俗一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文徴明可谓全才。其字楷行草都有很高造诣,诗画也做的出神入画!
但更喜欢文徵明的小楷。他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等各家之所长,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如巜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等!
建议朋友学书法可以临其字贴,端庄大方,容易上手!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题主厉害,直指了“用笔千古不易”之本质!
头条中经常出现“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其中,“中峰”用笔是最常见的说法。
本人今夜借酒说“用笔‘’,什么叫“用笔” ?
‘’用笔’’,指的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用笔千古不易” 指的是顺其自然的本质,而非简单的“中峰用笔”!
人类与动物在毛发与毛毫的梳理过程中,皆存在着‘’爽‘’与‘’窝心‘’的感受。
能保持“用笔”时的顺畅,只要能达到舒心的效果……千古不易啊!!!
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情况下笔***变,什么情况下笔法不会变。也就是说,我们要简单的谈一谈,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书法的变化,哪些因素永远不会变化。
一、书写工具
我们都知道书写工具的变化,肯定会使我们掌握这个工具的方法发生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我们执笔法的一个演变。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执笔法称之为五字执笔法,实际上书法并不是从古至今都是五字执笔法的,我们通过一些古代的画像和他们的一些书籍,可以知道古代的执笔方法是有很多的。
比方说魏晋时期很多人用单钩执笔,甚至是三指执笔。这些执笔方法的产生,是和他们的所用的工具——毛笔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的毛笔和我们现在的毛笔是有所不同的。魏晋时期的毛笔是一种类型,而唐朝又变为了另一种类型。到了宋一直到我们现在,毛笔成为了另外一种类型。这三个时期是毛笔演变的三个时期,也是三种不同的毛笔类型所处的时期。因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讲述书法工具对于我们的书写书法的影响,所以就不具体展开到底有哪些变化了,但是大体上我们要了解毛笔经历过三次的衍变。
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一般习惯上称之为散卓笔,散卓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柔并济,所以控制起来很微妙,需要花费一定力气。
赵孟頫曾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对这个命题,后世书家从自身的写字体会中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解。我的学识不深入,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记得看一部演启功先生的电影,当一个热爱书法的造反派小刘对启老说自己感觉有的字写得不对劲时,启老先生对他说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老对小刘说:“写这个字呀!笔笔都要在它的自己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它不等于运笔时它不经过这个地方。比如说北京的公交车,早晨快车时,大站停小站不停,但不等于小站它不经过,所以写行书上也要有它严格的笔道轨迹,因为行书它是源于楷书的。”启老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他揭示了书法的一个规律,就是字本身就有他自己的自然轨迹。人们写的好,是你的字写到了这些轨迹上了,是符合了自然。就象唱歌,你的声音好听,那是和于乐音,不好听那是和于噪音。我的理解,赵孟頫的意思讲,人们写字的笔法,要按照字的本来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所以叫“千古不易”。
虽然各式的字体笔法有所不同,历代的书家的书写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他们这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他们的书写轨迹遵循了字的自然规律。这也是就叫千古不易了。
用笔千古不易,大概是指使用毛笔书法的核心技巧——用笔方法——千百年来没有改变,以后也很难改变。为什么呢?恐怕跟毛笔的特性有直接的关联。毛笔的笔头形状为圆锥形,笔头收尖,笔性软而有弹性。要驾驭毛笔在纸上写字,自然要考虑执笔、行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可以多样,但是要保障毛笔在纸上写出各种符合汉字笔画形状、字形(结体)等特点又具有一定美感要求的,恐怕没有多少方法可以选择。
自毛笔、宣纸、墨汁定型以后,也有两千多年了吧,无数人进行了巨量的探索,到了赵氏实在也是没有了多少探索的余地,所以赵氏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赵氏的前半句话,恰好用来回答题主的后一个问题“结字因时相传”。虽然楷隶篆行草的字体历代以来在书家们的手中写来写去风格各异,字体也在演变,但是各个定型的字体的字形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各体虽然都有对应的笔法,但是这些笔法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还是核心的书写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汁,核心还是“写毛笔字”。
这样的话就比较清楚了:只要是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写字,就得遵循这些工具材料的特性,遵循由这些特性决定的书写规律、规则。
还有一个限定条件:千百年来,大家都觉得中锋行笔写出来的字,才是符合书法艺术审美趣味和审美表达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就是非主流的、边缘的。事实也证明,中锋行笔为笔法核心写出来的字,无论从线条的质感、整体的力量感等,再***以其他技巧,是最耐看的。
书法的“中锋行笔”的核心笔法传承始于东汉的蔡邕,据说他是得之神人所授——为了增加神秘感以示其难得——,之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九势”(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_a***_]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中藏头之法,即为后世的“中锋行笔”——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该法传至王羲之达到了第一座高峰,再传至颜真卿,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这些公认的大书法家都在用,也是真的没啥好怀疑的了。所以到了赵孟頫,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这样了啊。
各体书写时,在起笔收笔环节虽然各有不同,但在行笔过程中大致都要保障“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颜体楷书用“篆籀法”而攀上高峰,那是因为篆籀字体更坚守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所以写出来的字浑厚凝重、力量感十足。
综上,用笔之法早成定论,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在坚守,但在附属环节或保障手法上各有不同,故而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书法毛笔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书法毛笔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