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宫的小篆字体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故宫的小篆字体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一、别称不同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二、特点不同
大篆:
1、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从时间上来说大篆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皆用秦篆,即后来的小篆。大篆起源于甲骨文,西周时代最为流行金文大篆,金文是经书写、制范,再浇铸而成的文字。大篆相较于小篆节奏单调一些,小篆笔画更加圆润,结体略长,易于书写。
商周大篆,石鼓文,秦篆是小篆。
区别是,商篆字富于装饰,整篇字型大小不一,章法乱石铺街。周篆删繁就简,横有行,纵有列,方园兼备。
石鼓文,上承周篆,下启秦篆,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篆,主要指秦代前后时期的字体。石鼓文对秦篆影响较大,学小篆也可看看石鼓文。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篆书流行于殷商到秦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诸侯争霸,诸侯国林立,正是因为诸侯割据地域分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篆便是通行于秦国及西周故地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风格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带方。秦统一之后发起了“书同文”运动,***用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土文字基础上,推出了小篆作为国家的统一文字。小篆属于线条化文字,藏头护尾,不露鋒芒是其线条特点,圆润中又颇有筋力,点画间均衡匀称,字形修长、端庄、平正。这是它与大篆的区别。
猎碣和石鼓文有关吗?
石鼓又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因由10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成鼓形而得名。在这些鼓状的石头上镌刻着篆书文字,人称石鼓文。
关于石鼓的雕凿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王国维、郭沫若、马衡、唐兰等考证为先秦刻,但对于确切时间看法不同。唐兰先生考证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祠堂牌匾书法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
庄重是最大要求。
因此
二、应雅俗共赏。因匾额受众多是族人,不宜"太艺术",以防识读有误。
三、字迹应雄壮浑厚。匾额需高悬,只有厚重,方得气势,方得庄严。颜体最宜写匾额。
故宮中匾额皆具备以上特点。
要说祠堂里面的牌匾,首先是重要,是正式。这是整个宗族,家族最重要的祭祀,议事的场所。由族长和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的重地。牌匾正中的一定是***甚至***大人物赠送的。或者是皇帝亲赐的。内容是贊颂本族的光荣历史或功绩的。另外会有前辈的重要家训里的话,警示后人的严词,成语等。在书写方面,应该是楷书(榜书)为主的。一般要请有名的文人来写。其他的字体一般都不用。草书是不行了!这是庄重的事。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为什么是碧瓦黄墙?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
黄宝瑜(1918-2001)江苏无锡人,字完白,号宿园。12岁丧父,在母亲鼓励下到南京上中学。1936年高中毕业,入电信局工作。南京沦陷,随单位到重庆。1940年考进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师从营造学社刘敦桢,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到美国房屋总署实习,在宾州大学研究国民住宅与都市***。返台后,先后在台电力公司、行政院住宅兴建委员会、建筑研究所、中兴大学、中原理工大学等单位任职。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酝酿建造故宫博物院新馆陈列故宫文物。选台北郊外双溪做馆址。黄宝瑜担任总设计师。台北故宫博物院1962年动工,1965年竣工。落成后得到专业及各界人士的好评。黄宝瑜曾到伦敦讲学。著作有《中国建筑史》、《建筑制图学》、《建筑造景***》等。晚年定居加拿大,2001年黄宝瑜病逝于多伦多,享年84岁。
黄宝瑜先生多才与艺,旧学深厚。能书善画,尤工治印。还留下《学艺邇言》一书。讲述学书、学画、学印的经历,和百餘件作品汇于一册。他详述了学艺习艺的方法,记下了如何从临摹到入门,思考求变,终至恍然大悟,运用自如的过程。
其次,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设计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是按古明堂五室制之五行概念成型,南北中轴,东西对称。我们看到的是外观,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内在理念。博物院的色彩是借鉴了中国古代丝绸、锦缎、刺绣的色彩:金色、绿色这都是蜀锦、苏绣的代表色彩。黄先生在细节也下功夫,得意之作是台基外部的面砖。台北气候潮湿,面砖防潮。棕红底色,约15公分见方,四角是汉代青砖的双菱形纹,两边当中是蟠螭纹﹝俗称壁虎,被认为是吉祥物﹞ 。方砖中间是篆书的”中华民国某某年造”字样,时间的记载,历史痕迹清晰。后来扩建烧制一批记年度字样的面砖,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的墙面上有三个不同年份的面砖。1980年黄先生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有过一次展览,***天鹅绒衬托着棕红色的琉璃面砖摆在展厅中央位置。得到众多中外学者专家的一致好评,為此,先生作过专题演讲。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有很多的中国建筑元素。“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多有落实,对台湾建筑的发展、建筑的研究都有影响。
最后,为了证明以上论断,我们引用黄宝瑜先生书中的一段描述:“外墙之米色钢砖,其设计为连续之图案,于阳光转移时呈现出中国绸缎之纹样。当阳光自左上方入射时,则可获得四十五度角之阴影。人在影中,可得如北平午门前的感觉。”此段话说明,在设计时,已经将台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做了详细的对比和模仿,运用对称原理,结合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更多的设计发挥。
以上是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外墙绿瓦黄墙的解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的小篆字体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的小篆字体是什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