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馆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馆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根据临的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照着字画模仿( )?
临帖,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不过,书法上的临,并不完全指照着帖页写。根据临的方式分为三种:
1.对临:将范本置于眼前,开始时须看着笔划2.背临:不看范本,只凭印象将诸字临写下来。3.意临:临写范本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到这个阶段,可以不顾形似,比如最近在故宫书画馆展的王铎行书临帖轴,临楷书却写成行书,真正做到“出帖”。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就是像我们小时候的描红之类。有不少流传下来的古帖页就是先人摹帖之作,比如,我们熟知的兰亭序的冯承素版本就是摹写的。 ~~~~~写得很不专业,赞成的人这么多,有点不好意思~~以下做一些补充~~~~~~~~~~~ 最近,看费新我先生写的《怎样学书法》,老先生是这样说的: 临与摹是两回事。 摹,大概有四种: 1.写描红 用印好红字的描红纸,习时依纸上红的点画,盖写墨字。
2.写影格 用印好的字范影格纸(黑字),习时以白纸照在影格上一样影写。
3.摹写 用不受水的薄纸,罩在碑、帖上或手迹上来摹写,这是人们难得为之的,应不可取了
4.双钩摹 用较好的不受水薄纸,盖在手迹或碑、帖上,用尖细的笔,缘本子上点画的边精确地勾下来,这叫“双钩”。老先生说双钩又可细分为“双钩本”“双钩摹拓”和“双钩填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可自行研究。兰亭冯摹本,就是双钩作品。 临,老先生说“临帖是习字中占着极大时间的课程……成人习字一般不会用摹。” 通常临帖,是对帖上的字挨次一个个的“抄临”下去。 除了抄临,另,还有四种临法: 1.分临法。大意是先临笔画、局部,后综合 2.选临法。大意是只临帖中某些选出来的字 3.连临法。大意是临一个字后对照一下,不好就重新临。(这个没太看出和上面的区别,似乎只是没有选字) 4.默临法。即背临。 老先生说入帖是学书的基础,出帖是进阶,所以不放在一起。
唐末的人都未曾见过原稿《兰亭序》吗?为什么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了呢?
据传兰亭序真迹已殉葬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是这样,唐末的人自然不可能再看到。兰亭序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与李世民的钟爱褒奖有很大关系。所谓"天下第一行书"的称谓,正是由李世民提出的。
感谢邀请,我是翰墨书香。
从正史上说,《兰亭序》被太宗李世民带入昭陵之后,再无《兰亭序》真迹可寻。不过宋代还有史载,唐末的时候有个叫温韬的人曾经帅兵盗取过昭陵。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自己编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曾记唐末温韬盗昭陵之事云:“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关于兰亭的一系列话题,可以去看我的头条文章里,有专门写过关于《兰亭序》考的一些问题。我不再多说。
下面再说说《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为何被称为第一行书。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兰亭序》本身书法就精美绝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被人推崇也不仅仅是从李世民才开始的,之前就一直被世人推崇。我们现在见到的最好的版本兰亭,是唐人冯承素钩摹的神龙本。冯承素是李世民御用钩摹专家,这本兰亭摹本,丝毫毕现,绝对是仅次于原作的佳作。试想原作该有多好。
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之后所书,本身一篇草稿,当时作者的状态,心情都是最佳。以至于之后重写了几遍,都不如当时那篇。《兰亭序》是文、书俱佳的一篇杰作,所以后世很难超越。
其二,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使得后世皆以学王为榜。而后世都学二王,又得不到二王的真迹,所以很难超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馆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馆字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