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书法中的“德”字可以少一横,而日常书写又不能少一横呢?
非常感谢邀请。为什么书法中的“德”字可以少一横,而我们的日常书写又不能少一横?这个问题应该说“书法”是“艺术”,是艺术肯定会有艺术处理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按标准的日常书写来看待,日常如果不严格按照国家字的正常标准来书写,那恐怕就是错字了。为什么书法就可以开“绿灯”了呢?还是回到书法是艺术的本身上来,如果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书法艺术,做一个认真梳理的话,从篆、隶、楷、行、草的书体及各家各派都做了了解,或者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书法的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方式、方法叫“借代”或“替代”。其意就是为避免同一笔画重复过多,在不影响该字可读性的情况下,做一些艺术处理,“德”字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还有把横变成点,把点变成竖及多一笔或少一笔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再就是古来篆或隶及其他古字就是这种写法,为追求古意,便沿袭下来。在创作作品上便形成了默认和认可。当然,在不影响艺术的前提下,还是应该提倡正确的书写汉字,以免误识和误读。正确又美观,是不是更好呢?
书法就不是实用的,已进入了艺术范畴。书写时,可对字进行笔画增减,或移动变化,但这又要求是在多临古碑帖基础上来进行的,都是为结体服务的。
实用字,讲究整齐,明了,大方。不会增减笔画,随意增减笔画,让人看了,容易被认为是错别字。
在书法中有增、损、移位和补笔。德字去中间一横,属于损(也叫减笔或省笔)笔。省笔的原则是不能因去掉这一画而变成另一个字,也不至于因少了这一画你就不人得了。这个不是刻意的追求,不减也可以。德字减去这一画的目的是使笔画不至于太拥挤,增加透气度。
“德”的字理为:从直、从心。就是说为人不隐、不匿、不两面三刀、不口心不一、不撒谎调皮,心里有啥嘴上就说啥,这便是德字的本义了。其甲骨文字形为“惪”——直心为德,属典型的会意兼形声(直字上古音与德相近,故“直”又兼任声符标注德字之字音)。
直字,可将最后一笔写作竖折横(如“真”字上半部分可稍变作“眞”)——就是说,直字的书写形式,有还是没有那一小竖,都不影响字理;而“悳”字中的这一小竖后来变成了“德”字中“心”上面的那一横。由于这一笔划不一涉及字理,所以“德”又常常被写作“徳”。
顺便再讲一下这个“直”字,该字甲骨文形体的主体为一目(眼睛)形,其上端有一条(后繁化为三条)表示视线的竖线,用以表示直视、直来直去。
这是古人的异体写法!在书法作品里允许这样书写 但是在日常生活里考试中不能这么写!!!书法里有好多异体字 再比如河流的流 在书法里可以没有右边结构上面的那一点!所有异体字都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在书法里古为今用!!是可以的!千万不要自己造字!!在日常生活考试答卷中不要用异体字!!!仅仅在书法里面异体字是可以用的!除了在书法作品中 日常生活考试答卷中 切记千万不能这么写!写了就是错字!在字典里也查不到你写的异体字!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在唐代属于第几梯队?
李世民少年时不愿学书法,字写的不好。后来当了唐皇,拜当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为师学习书法,刚开始也写的不好,但是在魏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书法大有进步。后又拜褚遂良为师,并收集了大量的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刻苦练习书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唐朝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一流的书法家,李世民师从高师,又临摹名帖,所以李世民的书法能排上第二梯队。
问题出来了,什么是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指书写笔画中段时笔尖杀纸,形成挺拨秀劲,瘦硬通神的意态。
唐太宗李世民书《晋祠之铭并序》,撰书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曰,现存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米,宽1.2米,全文1203字,行书体,有《圣教序》风骨,骨力雄强,飘逸潇洒,气宇轩昂。这篇铭文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亭内还有诗人杜甫概括"晋祠铭″的碑刻:"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在唐代属于第二梯队。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书法作品《晋祠之铭并序》为李世民所书。)
唐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难得的盛世,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达到了空前的强大和繁荣,而且文化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就那书法来说,历代出名的书法家,唐朝就占了好几位,而且还是重量级、宗师级的存在。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唐朝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峰,和一个人绝对分不开,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会竖起拇指称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赞美他亲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歌颂他的文治武功,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那就是书法。唐太宗对书法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平常处理政务之余,他会将大量的零散时间用于练习书法,还对大臣们分享心得:“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他还是王羲之的头号铁杆,千方百计搜寻他的墨宝,发誓有生之年要收集到王羲之的所有书法卷贴。在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面前,唐太宗前毫不敢有皇帝的架子,反而像一个笨拙的小学生,虚心请教,尤其是在弘文馆设立后,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有喜爱书法的可到此培训学习,不仅如此,唐太宗还规定科举的六科中,书法占其一,想要成为进士,你首先就得写一手好字,可见书法已经成为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了。
俗话说“上好之,下必从之”,唐太宗对书法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然唐太宗如此喜爱书法,如此刻苦地练习书法,那么他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呢?多说无益,我们来看看他写的字帖或石碑就知道了,下面是他的作品和世人的评价:
1、《晋祠铭》,由唐太宗撰文并书写,此碑用笔厚重,而不乏骨力。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评价到:“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这个评价可谓是很高了,已经达到了书法家的级别了,笔力雄厚,浑然天成,且无一败笔。
2、《屏风帖》,唐太宗书写的草书,这是书法中难度最高的,没有一定的书***底,根本写不出好看的草书。后人评论说:“《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右军就是王羲之,评论虽说骨力稍弱,但那也是相对于王羲之来说,王羲之乃中华书法第一人,能得到他七分的神韵就已经很不错了。
3、《温泉铭》,此帖最出名,是唐太宗难得的佳作,后世评价《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反而更倾向于欹侧奔放之态,不过此书笔法比较杂,既有《圣教序》里的用笔结构,又有褚遂良、虞世南的取法,虽说是取各家之所长,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不如前面的书法来的纯粹和有韵味。
你最喜欢谁的书法作品?有理由吗?
感谢邀请!
我最喜欢文徵明的书法,文徵明是明代书画家、诗人。
- 文徵明,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称“吴中四才子”或“吴中四杰”。
- 真、行、草,得意于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最精小楷,隶书也擅长。
- 小楷学二王,精工之甚。行草学怀素。行书仿苏轼、黄庭坚、米芾。逐自成一家。
- 还擅山水画,遇古人妙迹,重观览其意境,师心自用。远学郭熙、李唐,近学吴镇等。
- 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样样精通。
我临习文徵明《行草书咏杂花诗》敬请欣赏!
我最喜欢的就是毛主席书法
***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虽师法怀素、张旭和黄庭坚却更加大气酣畅,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不论从结构章法上还是运笔上都极其狂放和洒脱,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了***,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的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_a***_]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法家有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不少。不得不说每一位书法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让人值得称赞的地方。以楷书四大家为例:
颜真卿雄浑朴茂,又不乏秀丽之姿。
欧阳询结体精严,又不失飘逸之气。
柳公权肃穆庄重,又时有洒脱之笔。
赵孟頫世称妍媚,又时见筋骨之力。
故而每当我进去入书法的世界无不被历代优秀的书法家们的作品所惊奇和震撼。
然而在这众多的书法大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羲之。至于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由于王羲之没有真迹流传下来。我们一般认为唐代御用书法拷贝***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最接近王羲之原作。唐代的这种拷贝技术在今天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那就是“双钩填墨”。即通过强光照在书法作品的背面,让墨迹显现在拷贝纸上,再用细毛笔勾勒出字的轮阔,然后再参照原作笔意将轮廓中间的空白填墨。这种方法在古代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作的笔意、结构、章法。所以要想快速理解一幅作品可以尝试用“双钩填墨”的方法。接着我们看看这本兰亭序的两个细节。众所周知的是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不同的“之”字,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我在这分享另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的露锋和牵丝,曾有专家表示把兰亭序作品放大一百还能看见其中极细的牵丝。
介于图片质量问题我并不能放大那么多倍,到在这种倍数下的细丝仍然值得我们惊叹书圣并非虚名。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每个帖一个调,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多样的风格体系。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最爱赵孟頫的楷书
。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用一句话形容:继唐代以后,赵孟頫是唯一以楷书进入中国书法史的书家。
虽然赵孟頫的行书造诣也很深,甚至从某些层面上讲要超过他的楷书造诣,但真正奠定他书法一代宗师地位的,是他的楷书。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欧柳褚颜四位***将楷书树立起典范。从唐代以后,书法家们大多以行草著称,到了清代又涌现一批篆隶名家。但能以楷书著称,在书法史上和唐四家并列齐驱的,从唐代以后有且仅有赵孟頫一人。
宋四家的楷书也很高,但他们的主要成就并不是楷书而是行书;董其昌、八大山人也是同样。鲜于枢虽然与赵孟頫齐名,但论楷书的影响力,赵孟頫仍然甩了他一条街。唐代以后,唯一能跟赵孟頫拼楷书的只有宋代的张即之。但张的楷书高虽高,却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在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成就;另一方面,张传世作品太少,影响力也远不及赵。所以,赵孟頫是正儿八经的,实至名归的一代宗师。
书法之美还是在与应用。仓颉造字,记载万事万物,方有后世法度。现在流传下来的祖先文化瑰宝,无论是文史典籍,亦或是楼阁匾额、山川崖刻,乃至往来信札,无一不透露出文字书写应用之美。其次才是彰显修为的书法作品艺术之美。
书法是记录文字的书写之道,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前人书写韵律。其美关乎书写者的历史背景、学识修为、人格魅力,三者缺一不可。至于后世以书写之法标榜自身的学识渊博,乃术士之流炫技而非大家。大家者,集大成与一身,可别开天地,创门立派,虽历千古不可朽。
至于喜好因人而异,每个阶段能够欣赏的艺术水准,对作者的历史背景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对于书法作者的喜好厌恶。余初学,喜王楷之娟秀,厌颜楷之粗鄙。深入,则喜赵楷之连贯,惊颜楷之朴拙老辣。因而历代名家皆有可取、可学、可喜之处,恨己不能博览众艺之长。唯今理应海纳百川之德,却还是无法接受跳梁小丑之乱象,文字书写之实用价值,在众***穷凶极恶的表演之下变成猴子杂耍取悦众人,不知乐从何来。当下打字取代纸笔,书写逐渐退出文字记录之功,乃成与古人对话之途径,一品茗,一支笔,修心养性之福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字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