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隶书字体设计创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隶书字体设计创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楷书
可以改因为现在的字体风格多种多样,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楷书也不是十分传统的字体,如果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是很正常的。
同时,楷书是一种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字体,可以通过学习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来了解更多的中国书法知识,提高自己的写字能力。
如果要改,可以尝试参考一些专业书法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笔画和用笔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习惯和风格。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让自己的字体更有个人特色。
如何把隶书写得漂亮、灵动?
要做到把隶书写得漂亮、灵动,就要充分把握隶书的特征。
首先,隶书有蚕头燕尾,蚕头要圆,雁尾要饱满飘逸。但是一个字里只能有一个雁尾,这就是“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就是说一个字里的主笔只能有一个,不能重复;
其次,字形要扁,隶书的整体风格是扁扁的,这样主笔突出之后就字就显得特别灵动;
最后,起收笔要圆,隶书的起收笔以圆为主,方尖的不多。圆润的笔触不像尖收笔给人锋芒毕露的感觉,它给人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的感受,会给字增加一些灵动之感。
隶书形偏扁,多曲笔,庄重典雅。讲求蚕头燕尾,一波一折。这种书体始于秦,成于汉,到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世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波磔之美,细致精巧,多逆锋回入,藏头护尾,笔势飞动,姿态绰约。但又不可过于波折,扭曲造作,失去自然之美。
较为著名的碑帖有《曹全碑》《张迁碑》《天发神谶碑》等,可以多临习。
谢谢邀请答问。
时至当今,隶书的社会实用功能还有一些,因为它的识认难度不大,几同楷书。所以在很多公共场所的文字使用上,还被***用。它的实用价值之外,现在人们多所认同的是它的形体特具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正书系列,它的流通占比仅次楷书,远超魏碑。
把隶书写得"漂亮"丶"灵动",這可能是喜爱隶书之人的群体认知。如何才能达到這一追求目标呢?
首先,不能脱离书写的最基本要素,仍然是个笔法和形体的问题。赵孟俛的"用笔千古不易″丶"结字因时而异″的原则完全适用于此。用笔,並非指某一种固定程式,而是"必须强调″的一个问题。"中锋″行运,"偏丶侧″辅之,是所有书体的用笔规律,其变通运用,是在具体到特定书体丶特定点划之终极表达效果要求上的灵活。每一种成熟书体,体现的是本体成功的用笔方法。
再者,经典碑帖的临习丶传承丶借鉴运用,是绕不过去的程序。曹全碑的秀美,张迁碑的朴茂,等等汉代碑帖的个性特点的吸收浸染,正是艺术趣味的酵母。欣赏眼界的高度,决定着取法的途径方法。
其次,对隶书字体本身的基本特点把握准确以后,便可参酌后代有成就的名家各种用笔书写特点,予以揣摩借鉴,用其成功经验开启自己的创新路子。例如清代伊炳绶丶当代王遐举丶刘炳森,诸名家,都是漂亮丶灵动,个性斐然的样板。
书法贵在自家面貌,所以学古学今,最终是要发挥个人。对于漂亮丶灵动的认识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认知。书法不是工艺,所以不存在预设效果的方法,只有功力火候所体现的具体作品的效果验证。
谢谢邀请,想要把隶书写的漂亮灵动其实并不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第一步,选择字帖十分关键,因为汉代的隶书风格实在太多了,如果你选择的字帖本身就不是那种灵动的字体,那当然是很难写的灵动的、漂亮的。比如汉代隶书里的《张迁碑》属于厚重、方整型的隶书,我们也可以把它写的灵动漂亮,但是这种灵动漂亮相对于《曹全碑》、《礼器碑》、《朝侯小子碑》的飘逸和灵动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曹全碑》更容易让人感觉到灵动和漂亮。
所以说,选择字帖非常的关键,如果你喜欢飘逸灵动一类的书法作品,还是选择《曹全碑》、《礼器碑》的好。
2、用笔也很关键,想要你的字体漂亮且灵动,你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用笔的灵活是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的灵活,学习书法不要一开始就去追求灵活,要先写的稳定,稳扎稳打,等熟练以后再去追求灵活。这是大部分艺术学习的规律,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想把字写漂亮也是一样的。
总之,道理很通俗也很实用,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谢邀答!任何字体都可以写出漂亮、灵动的感觉来,这便是书法创作。
书法讲求“法古而不泥古”,就是说既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古法。在全面掌握隶书的书写规则和要领之后,将自己对隶书规则的理解和领悟融入创作,并结合书写内容的文字意境,去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就行。循序渐进,久而久之,隶书或任何书体,都会漂亮、灵动,自己喜欢,别人也就喜欢了。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感谢邀请,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隶书由佐书变成楷书,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今隶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隶书了,古隶又分成两个方向,有的是直接转化成了行书,有些直接转化成了章草。
这个发展主要是书法实用功能要求的,隶者篆之捷也,隶书的出现也是实用功能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隶书写起来也不能满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或者战争状态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出现一种更为便捷的书写方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战乱比较频繁,战机非常重要,若是用篆书来书写,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便捷的写法应运而生。
楷书的出现是在草书之后,主要是为了便于认识草书,虽然书写便捷,但是却难以辨认。后面才出现的新书,因为楷书虽然容易辨认,但是书写起来却放慢了速度。所以行书的生命力很强,原因无他还是书写实用功能的要求所致。
其实每一种书体的发展和演变中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我们只能从考古发现和一些书法史论著当中,找到一些端倪,了解一些内容,这些东西不见得就是对的,但至少是有道理的,可以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书法的发展脉络是这样的,如图一
隶书和楷书最接近,无非是多了波磔的方法,从一些汉简可以看出,楷书的起初把隶书简单到波磔燕尾都省略了,只是没有那么标准的起笔收笔。但是已经是楷书了。只不用笔很简单,一划即可,起收没有太多动作,是行楷化,带有草隶的流转向背的意味。
比如三国早期的《走马楼木牍》,已经把隶书的波磔燕尾省略很多,特别接近行楷,这便是楷书的前奏。如图二,三,四
到了三国钟繇时期,楷书已经基本定型,但是隶书结尾的波磔意还有残余,欲出不出,还一个收笔的小波的意势。如图五,六,
等到了王羲之时期,比如他的楷书作品《青李来禽帖》能够看出来,隶书的味道已经所剩无几。比如盛字戈钩,横的波磔,还有汉简草隶残余。如 图七
再到后来这个S用笔就变得更加淡化,但仍然有波而无燕尾,比如智永千字文楷书。图八
唐代以后,S变得更加集中于两端,笔画挺直,楷书彻底成熟。
所以说隶书到楷书的过程比较复杂,是S两端及中间的省略与便捷,毕竟直比曲更快。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字体,传说由秦朝狱吏程邈所创,因程是狱中低级的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快捷,所以又称为佐书。发展到汉代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实用为导向,方便是第一要义。所以汉字的衍变必然遵循由繁到简的规律。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虽比篆书简单了,但随着书写方便的追求,波磔的笔法还嫌麻烦,在广泛的使用中自然会趋简汰繁,慢慢出现了所谓的楷书。楷书始作俑者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仲,他作楷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只是字形在结构上有所变化,随着结构精减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到了汉魏,钟繇进一步推动去隶化,使楷书更加完形,被称为“楷圣”。及至东晋,楷书进一步成熟,到唐朝楷法完备并达致巅峰。所以由隶到楷的演化过程,犹如人类的进化史,那一条长长的尾巴,随着人类的直立行走慢慢变短直至消失。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也谢谢邀请答题。“佐书”为什么会成为“楷书”?这是一个比较有含量的问题。
一方面,楷书来源于隶书,当然隶书就会成为楷书。
但是,隶书也不是直接成为楷书的,而是有一段不平常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隶书曾经就是有过一段“楷书”历史地位的。
这才是“佐书”为什么成为“楷书”的真正含义。
那么隶书为什么叫“佐书”?这个很少有人提过。
我们简单考证一下什么是“佐”。《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的记载,说明“佐”是一个副官。但是,还不清楚具体干什么。
《礼记-五藻》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则很明确说明“左史”(通佐史)就是记录宫廷贵族言行的一个职务。
中国什么时候有专职记录的人?根据甲骨文“史”字的表意,已经清楚表达了执笔记录的含义。
所以,自从有系统的文章甲骨文以来,记录言行这种工作就叫“史”,所以,战国时代的《国语-楚语》就有“史不失书,矇不失训”的记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隶书字体设计创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隶书字体设计创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