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大小的处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大小的处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草书中,怎样才能处理好字的大小?
行草书中,要想处理好字的大小,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个字笔画的多少,什么结构的字平时一定要勤加练习。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天我也总结了一句话:写字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人写行草书,首先要从基本功入手,三个结合:临帖与创作结合,大字与小字结合,楷书与行书结合。其次要多看:看名帖,看书法展,看名家挥豪。从中汲取更多的书法养分!
书写关键词:
1,四面出锋,借助四面出锋,自然显现出浓墨色彩,浓中有淡,谈中有浓,千变万化,使作品更富有节奏感!
2,刚柔并济,该重的地方重,该轻的地方轻,做到行云流水。
3,一气呵成,写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和心情都好的情况下书写,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
总之,在行草书中,要想处理好字的大小,写出来的字让人看着舒服。除了平时自己多看多练,做到下笔前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愉悦,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写出非凡的字画!
这个问题属于创作范畴。字体大小错落有致,系章法技术处理要素之一。在书法艺术层面,将其定义为节奏感、韵律感。
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办法很简单,我先举个例子,把一篇行草作品当成是一首曲目,试想,乐曲在演绎过程中,必须要有高低音、长短拍,甚至有装饰音。同理,写书法也是这样,比如,粗笔画相当于重低音,细笔画就好比轻高声,大字为低声、重音,小字为高音、轻声,长画为拖音长拍,短画为短拍……
这种感觉印象,可以通过听音乐,看打击乐表演等方式去悟。当然,这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感应训练方法,多少能有点心理作用,也是必要的。真正想亲身体验到这一点,还需在笔尖上去多实践,比如,多读帖。不妨看看宋高宗《千字文》,文征明《朱懋功五十寿》这类。
一点点建议,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我是江上人喜爱书法。因为我是主攻行草。我来说一说怎么处理好大小关系。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处理大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天生的。也就是说这个字笔画本身就少。这就很容易写出小字来。这个字笔画很多,就容易写出大字来。在书写过程中你要会用自身大小来处理大小关系。这也是最普通的用法。也就是顺其自然。该大就大,该小就小。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种情况,就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的。如怀素《冬熟帖》中的“耳”字一个字占了一行。其实这就是认为的。一笔拉下去形成一个势,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不复返”的气势。
这两种方法灵活用运,才能达到妙趣横生,动静结合,错落有致,互盼互离,开合有度。在平时练习时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这是我对行草大小关系的感悟与体会,如果你比我更了解请一起来探讨学习。谢谢!
行草书的书写,字的大小,轻重,应顺其自然。
字本身有大有小。大字宜密,小字宜疏。大小轻重,不要人为的去安排做作。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行草书书法作品,一个重,或是两个重,接下来写一个轻……在另外一行,旁边的是重,就在旁边写轻……如此对应,美其名曰“错落有致”。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做作安排。
字的轻重大小,首先看字的本身,字本身大,就写大,小就写小。再有看笔的含墨量。初蘸的墨,自然就会重,写过几个字后,笔中的含墨量少,自然就会写的轻。再看纸的尺寸。纸的情况发生在一行的末尾,字势未尽而空间不足,只有把字写小。
总的来说,不要刻意去写。顺其自然就可以。
细品王铎行草,总是蘸墨后由浓墨直写到墨枯。一行写下来,尽合浓淡枯润、大小错落、粗细匀合、韵势贯通……!
时听到一些朋友在评论或书写时,总强调一些如:字眼、字魄等高深“要诀”。殊不知这样刻意写的字,初观善可,细品则生厌。
总的说,笔画多的字,写得稍轻、笔画少的,写得略重;墨饱时写得收、墨竭后写得放。一切顺应字形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刻意造“矛盾”!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写大幅大草有什么诀窍?
大草乃至狂草,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性强。相对于小草而言的,大草从用笔到结体、空间构造,更加恣意夸张,而其创作也更难。
1、过于强调形式
在空间构造上过分讲究开合、收放、对比,容易形成字体僵硬,缺乏书写过程中笔势与字势的生动气息。
同时,过分讲究作品的染色与拼接,一件作品拼接得花花绿绿,如“万国旗”,过于在意章法上的设计与组合。
2、跟风现象严重
如果你步入展厅,看到的往往是大同小异的作品,你抄袭我的,我抄袭你的,改头换面的多。
当下很多书法家眼睛盯着评委评委,跟随流行或获奖书家,盲目调整自我的学书与创作之路,导致书风单一、面目雷同。
3、取法单一
书法作品取法必须多元化,各种风格要相互交流与碰撞,从而产生带有灵感的火花的作品。
当下的大草创作,特别是大幅生宣大草创作,有***、有思想而充满震撼力的作品非常少见。
写大幅草书前1⃣️请先把要写的内容,和正确的草书书写法对一遍,不要出错,因为草书出了格,神仙也勿识,一个字多转少转,千差万别,需慎之!勿闹笑话,2⃣️书写内容、宣纸选用有讲究,布局亦很重要,字字轻重缓急险中求,出韵味。3⃣️浓墨、枯筆、飞白要适当,千丝相连要自然。4⃣️临场书写大胆稳着心细,心无旁骛一气呵成,草书讲究的就是气韵洒脱。注意了以上5点,朋友你一定能在草书上有所建树!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很多人学了很多年大草,临遍了各朝代的草书,自己创作起来,东旭西素南王北傅,单看部件,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整体看全幅作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没有掌握草书的正确打开姿势。
那么什么是大草的正确打开姿势呢?分为三步,第一步,打好基础;第二步其他书体区分开来,形成个人风格;第三步:功夫在字外,获得神***。
先说第一步,草书要打好基础,笔者推荐从王献之的《草书九帖》入手。这九帖,是刻帖,但是刻得很好,包含了草书的很多基本要素,学这九帖,营养价值很高,起步高,路子正,不易走偏路,就像行书学《圣教序》,很多人不愿意学《圣教序》,但是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基础不行,还得从《圣教序》入手,但这个时候,手写油了,已经不听使唤了,笔下很难获得《圣教序》的营养和精华。同样小草要认真学一下王羲之的《十七帖》,大草应该认真学好《草书九帖》,其笔法和结构布白都要去认真学习,笔法参取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圆厚为主,结构上可以比照《圣教序》来学习揣摩,这是技术的基础,是外功,架子扎实了后,还须用心剔除笔下的“三伪艺术”成分(谎言、妥协和御用合称三伪),这是内功。
第二步,就是要努力把握大草的特点,如何把握,就是以王献之的《草书九帖》、怀素的《自叙帖》等草书为基础,学一下小草和行书,认真体会大草书的特征,大草与小草有什么区别?与行书又有什么区别?然后以这些特征为基础自己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连大草的基本特征都没把握好,就去搞独创,很可能堕入丑书、江湖书甚至三伪艺术。
第三步,任何一门艺术,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同时是思想家,没有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注意是体系,不是个别独特思想,很难想象其作品有多表面。所以功夫在书外,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和思想,与世界最流行的思想争论,得出新的,正确的,符合人道主义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不仅是要去学美学,各种思想都要学习一下,为了艺术,拼命也要去学,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内涵才深,才会避免浅薄和肤浅。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大小的处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大小的处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