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顿笔明显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顿笔明显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字不会顿笔是什么原因?
所谓顿笔就是在行笔过程有停留,写字不会顿笔,可能是书写者写字行笔过快,行笔过程中都是一种频率,不注意轻重缓疾。不注意转折停顿所至,不注意笔画的轻重变化所至,点画直来直去所至,我的经验是,顿笔时行笔速度要稍慢些,有停顿感。顿笔时用笔要压下去往回收。
中国的书法艺术用笔是基础,用笔千古不易,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表现力的点画,从用笔开始,用笔又要讲究笔法,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
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历代书家所称的“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指南。笔法大致可分为落笔、起笔、运笔、顿笔,收笔等
毛笔在纸上运行,留下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落笔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运行。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顿、收等几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顿,是完成笔画转折时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几个细小环节之中。
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整几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
而顿笔是运笔过程中的重要关口,在运笔过程中的转折特别要注意几个要领,一是先提笔,然后按笔,再调侧锋运笔就基本完成了顿笔。
也就是分三步走,一提二按三转,提笔用中锋,按笔用侧锋,转笔也用侧锋,并且要掌握锋变的力度,锋变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爽发力,笔画挺而柔;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用中锋锋变笔画圆浑。
书体的不同,顿笔也不同,总的要求掌握笔速,停顿力度,变锋技巧等等,多加练习,熟能生巧,自然就会顿笔了。
顿笔需要的是手感和压感,手感是在你写这个字是知道哪里顿笔才合理而显得字体美观,压感是压笔的力道,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的。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找一两个比较心仪的字来练习,一直都写这两三个字,临摹那些***的笔迹,寻找其中的笔画的每一处变化,练习多了便能够见微知著,写字便有了自己的感觉。
行书中有哪些字的笔画与正常笔画有所不同?
你提的问题有点毛病,在书法中没有正常笔画这一说法。我想你可能要问的是楷书笔画吧。下面我简单说说行书笔画和楷书笔画有什么不同吧。一,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多了些牵丝连带。二,行书有些笔画和楷书笔画是有所不同的,如四点水有的写作一横,三点水有的写成一点加一竖钩,月字旁里二横连笔写成接近似于数字3的形状,愚,意,忠等字下部的心字旁写作连笔的三点,行书和楷书还有很多不同的笔画不再一一列举。
谢谢铁匠的头发邀请。这个正常笔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所有的笔画都是正常笔画。行书有行书的正常笔画,草书有草书的正常笔画。算了,我想你应该问的是行书与楷书间的笔画差异,是吧?
楷书的笔画,相对于行书来讲是静态的。这个静态只是相对而言。我们现在学习的楷书,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碑刻板楷书。这种楷书就是真的静态,与古代通常书写体的楷书有很大的区别。从唐代褚遂良大字《阴苻经》及赵孟頫楷书的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字体形态是相当的流畅。以至于现代许多书法家把褚遂良大字《阴苻经》归到了行书的范畴。其实,是正***经的楷书。
行书,是楷书之小伪。通常书写体的楷书,标准的叫法是翰牍书。以碑版楷书来过渡到行书,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共通的节奏很难合上拍。这一点从现代人的书法中可以证实,写楷书的人,写行书就要重新学习行书,否则就写不好。很多人从而认为书体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其实不然 。从翰牍书过渡为行书,只需稍微再流畅一点,在承接上以游丝引带,就是行书。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渡。
二王传承,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的起笔和收笔是如何写的?
智永禅师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在永欣寺苦练书法三十年,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又传给了智永,所以深得王羲之笔法。并写巜千字文》八百余篇,分发浙东各寺院。
二王笔法主要是以侧锋入笔,中锋行笔为主;认真研究过巜兰亭序》的人都知道,点画之间很多牵丝引带,要了解学习二王笔法,也必须从这些细节入手。
题主所发两个字的红圈处用笔,都是有技巧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其起笔和收笔。
我们先对“人”字的撇进行分析,首先要注意起笔角度,“人”字的撇起笔是较平的,也就是在落笔时的这点要15度左右的角度落在纸面上,然后再抵住笔锋进行换面调峰,能不能把这一撇写好,抵锋是关键,笔锋抵在纸上不动,通过笔毫的腰部发力,就像不倒翁一样,底部不动,上面随意摇摆,然后再顺势撇下。
“师”字的横折钩也要认真分析其用笔才能写好,起钩时内圆外方,首先要保证您的笔毫不秃,内圆是通过锋颖带动做到的,外方是笔肚抵按做到的,出锋是平推内收挑出,一系列的动作。用文字码出来很难理解,但要是有人示范就一目了然,这也是古人学书都喜欢“口传心授”的道理!
当然,能否写像跟书写材料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和纸张跟智永当年所写的材料有没有契合之处,在笔法没错的基础上尽量契合《千字文》的书写条件,也让我们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顿笔明显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顿笔明显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