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难行书笔画设计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难行书笔画设计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写行、草书像楷书那样一笔都不落,有的人却省略很多笔画?究竟哪一种好?为什么?
这个题目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行草书的符号化,一是书法的虚与实。
一丶行草书相对楷书,笔画缩短、减省,很多偏旁部首以符号代替,所以学草第一步是要识草,熟悉一些字或偏旁的固定写法,即我们常说的草法。
二、虚实是书法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有无、轻重、疏密、黑白、主宾、高低等造成一种含蓄的意境和生动而富有变化的气氛。
在笔法上,笔重处为实,笔轻处为虚。是点画处为实,非点画处为虚。在结构上,密处为实,疏处为虚。写书法要虚实相生。
比如,不论是楷书还是行草,方框结构内短画不可与二直画相粘,或搭左竖,或以点代画,与二竖完全脱离,在书法术语中,这叫“潜虚半腹”。
所以,在一件行草作品中,以笔画减省为主,这是行草书的特点,但会间以笔画较多的实写,寻求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邀请。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楷书、行书、草书的书写特点。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字体明家众多,如魏晋的“钟王”唐代的“
”欧体”“颜体”等。楷书的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笔法、结构严谨,可作楷模,故得名楷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大草。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綿。古代大家有张芝,二王,张旭,怀素等。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辫认而产生的。最著名的行书古贴有《兰亭集序》《祭侄稿》《寒食贴》等。
由于行书特别是草书的书写省去了许多笔划,有的甚至是书写符号,所以行草书并不是象写楷书那样一划不落书写。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看下面《宋 · 苏轼 · 赤壁赋》、《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中的“舞”字,前者一笔不落,有点繁琐,后者省略了一些笔画,就单个字而言,后者更加简洁、大气;
书圣王羲之在他的行草书当中,有很多简省笔画的妙笔,既不消弱汉字的可辨识性,又增强了艺术性和美感,称为后世临摹的经典。
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顷日帖》中右边部分,“曲”字中间省略,“豆”字省略成一条曲线,显得异常简洁。
《晋 · 王羲之 · 四月廿三日帖》中的“忧”字,与《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楷书中的“忧”字相比,上半部分省略了两横,下半部分省略了“心”字,笔画简省,但是不影响阅读,更有行草美感。
我练的硬笔行书,就直接说明观点:
以简代繁、结构变异是行书、草书中常见的书写技巧,这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
而且,这样的书写技巧,在我的小视频里分享过――
每个字的结构变异、笔顺变化、以简代繁,在书法上,都是有约定俗成的几种变化。
所以,既然是练字,你不妨学一下书法家们是怎么处理这个字的写法的,普通爱好者切莫随意发挥!
硬笔行书,行草,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正常书写速度,此其一;
易辨识度,此其二;
所以,不能为了以简代繁、省略笔画,而影响普通人的辨识度,要保持一个适度原则;
做一个食物,如糖,就吃它的甜味,香油就要它的香味,吃肉就吃它的营养,等等,其他事物也是,自身有特征,用取也是攫取所长,书法亦是。
楷书,行草等等,欣赏,有的笔画甚佳,结构美观,篇幅婉约壮观等,成功的作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可取之处,大多都通过其外观感受他们的韵味和表达。
楷书一般体验它的厚重,凝炼等,多用笔画字体结构等体现,有一定的严谨性,行草多欣赏行云流水,舒畅的,壮烈的情怀和感觉,字的形状和笔画等往往被忽视,让欣赏者产生被忽视或有不信任的想法,这时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够欣赏攫取什么?书写者也应尽量完善。就像大家吃东西,吃的挺好,味道不错,暖烘烘的挺有营养,但我们应该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吧。
行书字体的大小如何搭配?
要有如行路一样,快慢要适合人体所需要的生理规律来进行调节最为自然得体。
张弛结合,各有所需,字体笔划,实际运用,不可强搭,顺其自然,又流畅自如的,为最佳美观的行书书写字体表现的形式了。
原创。
行书书法飘溢自由,字体大小主要看书写内容格式自由取材!一般重点内容字体稍大些,还要根据字体结构,笔画较多的难写的繁体字优先重点关照,大小排列组合比例得当!书法能陶冶情操,修养内心!像伟人毛主席的书法自由飘溢,意境非凡,气质磅礴雄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难行书笔画设计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难行书笔画设计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