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吉林大学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吉林大学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博物馆的字体水平怎么样?
字的水平很高,至少高于今天某些所谓的***。只是他选用的草书字体不为大众所熟知。平常不懂草书的人拿行书楷书的标准来衡量草书当然行不通。不懂草书的看草书作品,别说是郭沫若写的丑,怀素张旭的写出来他也一样认为丑。
郭沫若的这幅"山东博物馆“不是正式题词,是该馆落成时特意从其给该馆的贺信中截取的。因贺信过余潦草,被网友恶搞成"心在***那″、"山东***馆″也情有可原。
其实,郭沫若虽然争议较大,但在书法方面是有真功夫的。书法界对他的评价是"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近期,山东省热闹了,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孟鸿声
提交了一份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的提案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更换为书圣王羲之正体集字的提案。
就是这个山东博物馆名字太丑了,所以被人热议了,都叫:山东***馆,山东***波,心东***馆
不过这几个字写的就是这样啊,丝毫看不出博物馆的字体
山东当年是自己从郭沫若的书法作品里面挑的几个字,这个挑字的人水平真高,专门挑了5个最丑的字,而且这5个字,至少4个大家都能读错,当年是哪个人水平这么臭?
到底郭沫若书法水平怎么样?我就找几个大学的校名让你们看看
我去参加过这所博物馆的活动,当时见过这几个字,也着实被“惊艳”到了,感觉怪怪的有点滑稽,此处选择拼凑的字体很不适当,不过那是人家山东的事情,可能自有他的想法吧[呲牙]现在,既然自家人都上书了,那就不要再继续打脸,速速换掉为宜,还山东博物馆一个清洁体面庄重的原身,不然很尴尬,不被尊重,这座馆很伤心的!
还有人家郭老的字多好啊,看看题写的匾额恢弘大气,看着就积极向上,所以博物馆的设计们的不当造字写出的牌匾与郭老毫无关系!
哈哈,编造这个问题的提问者是个河南小编,它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在用“”河南那啥啥啥,与山东著名的啥啥啥相比,怎么样”蹭山东的热度。它提的这个问题又是在蹭我们大山东的热度,看来此人是离了山东活不下去啊[呲牙]
不理它,说咱山东!
最近山东网友热议将郭沫若字体的“山东博物馆”换成王羲之字体的“山东博物馆”,理由是现在的郭体馆名不好辨认,还被编成很多段子。
地理答啦认为,虽然郭体虽然不好辨认不够“板正”,在书法角度不及书圣王羲之,但自由飘逸不拘一格,很有个性,这正是思想保守性格中庸的山东人最最需要的。
而且山东博物馆字体难辨认被编成段子,在传播学角度来说更易于传播营销,像大明湖的多一点“明”,趵突泉少一点的“突”,都成为提高天下第一泉风景名胜知名度的卖点。
至于还有人拿郭沫若的“铁骨铮铮”说事,以及当时拍板的人对郭献媚的说法,个人觉得不应该作为理由,因为目前的情况是历史形成的切客观存在了,搞“翻案”没啥意义,像很多人拿赵孟頫、董其昌、秦桧、宋徽宗等历史人物的人品说事,却无法贬低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
什么是“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竹简”一词听起来年代久远,满怀求知若渴崇敬之心,建议请将“原著”通过有线、无线、多媒体公之于众,让古史爱好者一睹千年古书风***,到底是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还是蝌蚪文写的著作,外行可以瞻仰至圣先贤大作,内行也可增长上古书法文意辨识能力,也可集思广益共研这两部著作的真伪,利国利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吉林大学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吉林大学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