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芾行书跟谁学过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米芾行书跟谁学过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先学习写楷书直接学习写草书或者行草(比如米芾,王羲之)行吗?
不好,楷书是基本功,相当于武术中的童子功。只有基础做结实了才能写好其它的字体,一个人练没练过书法很容易看出来,甚至能从其字体中看到练过某种字体痕迹,书法高手很容易辨别。
我个人意见还是先从魏碑开始,隶书是基础,后楷书,然后才是行书,你楷书书写的间架结构都了解熟悉并熟练了后,行书自然而然就成了,就如同硬笔书法一样,你把楷书练好,连笔就自然成行书了。
学书为什么要先学楷书?以及学楷书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是篆,隶?因为篆,隶的用笔比较单一作为一种基础的用笔方法是不能适应行,草千变万化的需求,而行,草因有太多的线条变化就容易产生流,滑,轻飘,软弱更可能由于控制不好笔会有墨晕,墨猪丑怪的线条出现。而打好楷书的基础用笔可以不避免上述线条的缺陷的出现,尤其是最大的行,草转折处的圆转通病一定要按楷书的转折通过提按即先把笔锋提起然后换方向按下去既能保持中锋用笔又能使线条在转折处现骨感,有力感。其它不一一细述,转折处是最重要的节点。现今无人懂。
楷书在篆隶行草几种字体里,出现和成熟的最晚,三国钟繇留下了部分楷书,如《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晋朝王羲之是集书法之大成者,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后世树立了标准。到了隋僧智永禅师,其中的楷草《千字文》之楷书,保留古意不少,与唐楷比较,尚有原始痕迹。直到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出现,楷书的笔法,结构,神韵,才完整丰富起来。但是,如欧体,还是带有隶书的意蕴。这种现象,直到颜真卿的出现,才彻底摆脱了隶书遗意,以崭新的面貌,开辟了新境界。“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而柳公权又有了新发展,创造了瘦硬异常的“柳体字”,“颜筋柳骨”成为楷书的高峰。光是点法,就有十来种写法,如鼠矢点,相向,相背点,散水点,开三点,菱米点等。颜柳字也是后来宋代印刷体楷书的标准,一直影响到现在!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了,并且不少人书法爱好者当年使用的是硬笔,现在学书,想从行书入手,一来少走弯路,二来行书面貌多样,自己写硬笔行书也习惯了,轻车熟路,可以多快好省地登堂入室。其实,行书看似亲切容易,写好它,非常不易。主要体现在笔法,字法,章法,风神等方面。行草书的技巧,比如疏密,呼应,阴阳,向背,开合,抑扬,朝揖,起伏,收放等,楷书都囊括进去了。***如,没有一定楷书做基础,可能写多少年也不得法。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行书为了书写简便快当,省去,合并了楷书的好多笔法,结构,连带感,流动感增强。比如点,大小肥瘦,方圆长短,看着和谐顺眼,无施不可。那么有楷书做基础,写行书甚至草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唐代草书大家孙过庭要求写草书者,“陶冶虫篆,俯贯八分”“深究篆隶”,对于业余学书者来说,多点修养,此要求是高一些,对于有志于行草书者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不啻金针度人。又引用庄子的话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也”,实在对外人讲清楚!
历史上行草书写的好的,无不是楷书基础深厚,如书圣王羲之,张旭有楷书《郎官柱石记》,米芾有《小楷千字文》等,他们的楷书都是精美异常!
***如你的目光放在了行草书上,不妨有一定楷书基础即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行书草书的研究上。如此才是学行草书的终南捷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定能事半功倍,走向辉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芾行书跟谁学过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芾行书跟谁学过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