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的研究与创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的研究与创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代书法如何创新?
支持崔老师。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每幅书法作品尤如一台舞蹈艺术,舞者大小、体形、动作各异,所遵循的主题、韵律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无论如何创新也不为过。但,当今时代泛起的丑书、怪书似书法的转基因,应予严力打击。
继承发展,多处取法,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可博览众长,融汇贯通,重中之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素养,则水到渠成。现今创新者多空中楼阁,根基浅薄,不是书法之大道。
书法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没有创新就没有书法艺术,自殷商甲骨文出现之后,至秦以小篆统一文字,期间少不了创新,由于书写的便利性需求和书写工具的改进与纸张的发明,使得汉代以后的文字改革速度加快,隶书出现的同时,草、行、楷随之出现,东晋时期汉字已经完全成熟,除实用性外,汉字的艺术价值体系也日趋成熟。书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保持新鲜感,能够吸引人。在这方面历代先贤们认识的很深刻,师古出新、突破自我一直是书法的终极追求。王献之继承其父王羲之衣钵,本可坐享其成,但是他不满足,想尽办法要突破自己,最终写出了新意,自称“破体”,虽然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肯定,将其与乃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破体”思维对后世的影响不比王羲之的贡献小。
二王以后,书法经历了多个阶段,对于书法的探索和认识一直在前进,唐代重法度,宋代重意趣,元明重姿态,清代重金石复古,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审美和创新。进入现代社会,书法作为文字的实用价值已经非常弱化,越来越成为一门纯艺术形式,书法教育专业化,书法家职业化已经基本实现,书法的创新问题再一次的走到我们面前。愚认为当代的书法创新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创新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书法的载体是汉字,字都不要了就不叫书法了,这是底线。传统的笔法也不能丢,这是书法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底线;二是创新要摆脱简单化的倾向。书法的创新多种多样,有章法形式上的创新,有字法结构的创新,有笔法线条上的创新,有展览评比方式的创新,有教育理论的创新,无论什么创新都不能简单化、形式化,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唯形式,唯技术,唯师承,唯市场都是不可取的;三是创新要体现时代特征。纵观书法史,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时期的字,当代的书法创新也必然要把现代人的审美和意境放到重要的位置,适应时代的需求。要允许书法与其他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借鉴与结合,大胆尝试。当然江湖书法不在讨论的范围,不要自作多情。
先秦时代关于汉字的研究成果?
在先秦时代,前人就已经开始了对汉字的研究,主要成果有:
- 把汉字归成了大小篆体。
这些研究成果为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书法爱好者,你认为如何才能写好篆书?
篆书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除了甲骨文的刚劲,它加入了圆润。在基本上等线的基调上,所有撇捺折弯都是圆形,椭圆形,大圆弧,小圆弧形。只有弧形写的润,距离篆书的成功就不远了。这仅是本人的一点愚见。
篆书是秦代的官方文字,因年代久远,一般人无法辩识,还有人认为篆书不好写。我认为篆书有其自身规律,特点。只要撑握了特点,不仅好认,还能写好。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句话:字形长方,上紧下松,线条等粗,用笔中锋,转折为圆,行笔宜慢,疏密对称。
写篆先识篆,篆书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演变而来。相对其它字体,篆书更具历史,发展到今天认识的人不多,相对其它字体更须书写与欣赏的人有更厚的文化功底。篆书多因形立意,古拙多变,字体笔画多曲宅弧线,体正势圆。
识篆可以与书法练习同时进行。想要写好篆书必须从临贴做起,学习各种法帖的用笔,结字,用墨,章法,熟练掌握篆书的各种技巧后,加入自已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创新。到这时,方能写出好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的研究与创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的研究与创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