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的书法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诸的书法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圣教序》里有些字东倒西歪的,我很难理解其中的美感,但是许多人推荐初学者临摹它,为什么?
行书的结构富有灵动、多变、圆活奇正的特点,它不但具有楷书的沉着稳重的点画,而且兼具草书的灵动多变的转换和牵连。所以行书在行式上是摇曳的,通过动态的变化求得重心的平稳。
就《圣教序》而言,其动态表现在:
1、于平中求险。险,即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其重心处于将跌未跌、险不至崩,危不至失的位置,给人以奇肆 豪放的艺术感受。行书之妙,当寓平于险,或险寓于平。整个 《圣教序》萧散自然,似奇反正,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2、参差而自然。参差是我们分析结构中点画和局部偏旁部首的长短、大小、窄阔、开合、伸缩、主宾的方法。临习时最 忌平行、齐头、雷同。
参差是别除机械排列 僵化而平中求险,取侧求势,以致长短错综,疏密相间。写行书重在变化,参差是变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 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在笔势的连贯上略失自 然,有失全文的浑然和谐。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诚邀!
首先声明一点,我对于书法知之甚少,我仅仅是因为学美术,包括之前学过国画,才对于书法有些偏爱。但对于书法艺术如何欣赏,我的所有观点,全部都是来自于美术方面的角度。
王羲之的«圣教序»,以及王羲之的其它书法碑帖,我也是仅仅临摹过很少的次数。我眼中的王羲之字,每一个字与其它字,在气韵上是相互联系的。单独抽出一个字,可能会觉得不正,即您说的歪七扭八,但放在整个碑帖中,是感觉不到的。
以我对于画画角度的理解,这大约相当于国画的留白。空白的地方,实际是实不是虚,即它是实底儿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把缺少笔划或者笔墨的空隙,填充进入保持正常画面平衡的心理物质/心理元素/心理暗示。会让观众察觉不到缺少了什么,不会觉得空,不觉得歪!
但是,当您单单拿出某个字,因为没有字与字之间原有的留白,就不会有心理物质/心理元素/心理暗示,您就会认为这个字怎么"歪七扭八"的呀!
我们临帖,不是以后每个字都按照王羲之风格一模一样的拷贝,这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学习的是王羲之如何经营每个笔划的布局。这种布局就包括留白,就包括您所谓的歪而不歪!为歪而歪,是刻意的,很可能是丑书!
只有真正掌握了王羲之神韵,您就看不到歪,想不到歪。您的每个字,以及字与字的衔接都在保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如存在,就不会再出现"歪七扭八"的错觉。
以上是我从画画角度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可以说,圣教序是练习行书必须临的帖。一是字数较多,二是从王字中优中选优,三是有行楷、有行草、有草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王字风格,便于学习。东倒西歪即欹侧,体现了险绝,看似东倒西歪,实则重心不倒,通过结字、布白求变化,变化中求整篇的统一。这种变化不像米书那么夸张,体现了哲学上的中庸之道。总体来说,王字不激不厉,正是不激不历,方能风规自远。
可以先学楷书,再学赵体行书,最后再学圣教,同时阅读理论,渐渐感受书法的笔法,结构,取势等。王羲之圣教序相对兰亭集序好学,其美在于内敛,峻秀,自然,流动,如大家小姐,温柔淑女,书法之巅,风光无限!
谢谢邀请!
别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有些字东倒西歪的,但越是东倒西歪的字,越有动感,越有精神,越有品头,越难写。虽然有的字东倒西歪的,可字的重心却是“稳若泰山”的。这就是书圣王羲之的高明之处。传说,王羲之为了把字写得“东倒西歪”,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
为什么推荐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简单的说,因为它字字精美,字字高雅!适合初学行书者学习。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一。
从技术层面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单字的揖让,顾盼,转笔,顿笔,结构,笔法等基础技法,都通过刀锋予以呈现。我们学习行书,到底学什么?不就是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这些技法吗?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二。
再者,从整体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用笔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和字势,纯出自然。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三。
推荐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由之四:当代善行书的书法家张旭光老师说过,初学行书者,就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是张旭光老师几十年研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珍贵的经验之传。
当代书法家除了田英章,还有哪些人楷书写得好?
一看就是二田的粉丝提得问其他楷书家我就不说了,好好分析田英章吧!
田英章早期很有潜力,但现在情况和庞中华有点类似,对书法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书法本身有定水准,书法审美和技法比较单薄,且后来没有寸进,刚刚入门就落入窠臼出不来了,自己把自己艺术道路走死了!
依照书分九品:神品、妙品、能品、雅品、俗品、杂品、丑品、下品 、屎品来看!田英章的应该是属于雅品这个层次,有一定功力,书写能力较强,在传承某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就书法艺术本身没太大贡献,自身的艺术境界也不是特别高。多为当代比较有影响力之人,其成就很难影响后人。
作为学习书法多年的人,我早期就是从欧楷入手的,后来又进入魏碑,中间大概是十年前吧,遇到田楷有非常惊艳的感觉,仿佛打开了全新的楷书大门,于是疯狂投入,当时在一起学习书法的很多朋友都是如此,一时之间不写田楷都不好意思了!
但这么多年下来,随着对碑帖的深入,对书法史的反复研读,对历朝历代各大家经典的日观夜读,眼界逐渐开阔,审美也逐渐的开始强化和丰富,这时回过头来看才发现田楷实在是存在诸多的局限和不足,要立于经典之林实在是不够的
我将这个感受分享给几位当年真正深入过田楷又从其中出来的朋友交流,发现都有同样的感受。田楷脱胎于欧楷做了变革之后呈现出端庄俊秀华美的风格,这种变革是合理的也是允许的!但遗憾的是田英章先生几乎止步于此,并且十几年不见寸进,甚至是倒退。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技法和形态固化,失去了丰富性、变化性和生动性。有人谈到他的书法成为了标准字体,但大家应该知道成也标准败也标准,极度的标准意味着重复,意味着精确,意味着无生命力的复刻,意味着书法家探索的止步,意味着由雅变俗这不得不说是悲哀。
历史上赵孟頫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很多人批他的书法俗气,但我深入进去仍然可以发现其丰富的传承多样的变化和深厚的学养,以及书家的个性!因为他兼善篆、隶、真、行、草书,所以才使得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的与颜柳欧并称!
二、田楷的审美刚刚窥见书法门径便戛然而止,很单薄。在早期我相信田英章先生对书法是有思考和探索的,所以才能为许多人喜欢的田楷!但是光有这个是不够的,我能感受到田先生审美能力的局限,缺乏更多更丰富的来自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更多优秀传统和审美的吸纳和融合,所以显得局限而且单薄,缺乏后劲!深度学习田楷并且又出来的人应该会有感受!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他如果能再入魏碑和汉隶,从洋洋大观深入学习,找到契合的传承,窥见新的融合和突破,那将会呈现出崭新的艺术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的书法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的书法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