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仿写行书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仿写行书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的行书三帖、柳公权的行草《蒙诏帖》与各自的楷书不是同一个笔法字法体系,说明啥?
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的两位杰出的书法大家,他们将唐代楷书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颜柳以后,唐代那种装饰性极强的楷书形式走到了末路。在书写楷书的同时,颜柳二位在行书草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特别是颜真卿的行书三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人,《祭侄稿》是古代保留下来最伟大的行书作品(真迹),没有之一。
具有一定水平的爱好者都知道,楷书与行草书在写法和艺术要求两个方面截然不同,并不是一个体系,颜柳两位大家在这两个体系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与他们同时期的很多书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褚遂良,还有更早一点的智永。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写字对于古代官员、文化人、士大夫来说是必备技能,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公用,楷书一般用于公文、科举、告示、碑文、墓志等正规场合,而行草书用于文稿、信札、笔记等更私人的场合。唐代以后手写楷书的没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刻板印刷书籍的大量出现,著名的宋体字就是从那个时代出现的。
回到正题,楷书和行书的关系密切,行书是在楷体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各个改进虽然不像篆变隶,隶变楷那样的巨大,但也是代差的关系,绝不是楷书的附庸,看似随意的行书作为一个独立的书体有其独特的字法和笔法,更有完整的审美情趣和标准。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翘楚。
提问者能提出的问题,虽然约约显得有些兀突和浅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正在提高。
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都说了,他们写的行草书,既然字体都不一样,又怎么能是一个体系的呢?在绝大多数人着来,行书或行草书不过就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延续,就应该带有明显楷书的辨识度,如果你存在这样观点,你的书艺永远也不会提高,因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形成这个概念是我们对于行书的理解偏差,行书有行楷和行草两种形式,偏于方正规整的叫行楷,偏于草书的叫行草。主要是由于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学习的都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法,而他们行书作品中,多存在着楷行相杂的情况。而赵孟頫这种情更严重,往往一个帖子之中楷、书行甚至有草书相杂其间,当我们突然看到一个人的书风,因字体而存在差意,且自已的学养又跟不上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怀疑。
《三表帖》和《蒙诏帖》不在这里作介绍。颜真卿的《三表帖》与《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相比相差甚远,这是颜真卿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运笔和墨色自然要平缓得多,但是,我们如果将其与楷书进行对比,还是不难从其中找它们之间存在关联。
“州”的对比。前二图为《谢赠祖官表》,三图为《颜勤礼碑》。三字的起笔最后一竖的笔法简直雷同。
"明"的对比,一图《谢赠祖官表》,二丶三左图《颜家庙碑》,三右图《谢兼御史大夫表》,明字"日“旁楷书和行书都一样。
"兄“的对比。一、三图《家庙碑》,二图《谢赠祖官表》,四图《祭伯父文稿》。三四图中"兄"字的竖弯钩同出一辙。此外如"门、国"字框颜真卿在使用上,楷书为相对而行书也是如此。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不多,除《蒙诏帖》外,我知道的有《紫丝靸鞋帖》,又称《年衰帖》和《尝瓜帖》。《蒙诏帖》号称天下第六行书,可见其成就之高,但有人说是宋人仿写的。
下面我们将柳公权行书《蒙诏帖》,《荣奉帖》和《紫丝靸鞋帖》中的楷书笔法进行对比。为什么要用《荣奉帖》丶《紫丝帖》呢,因为《蒙诏帖》只有27个字,字太少不说,而且,说是行草书,其实除开始2个字是行书,其余已经算是纯粹的草书了,这没法进行分析比较,故而我用了二幅偏行楷的字作对照。
讫、悦、託三字与楷书的"乙"钩
"忘、應、惭”三字的心字底。
在扶与扶的对比中,二字竖撇从起到收同一。
行书林字横画起笔与楷书起笔和竖画起笔对比。
中都有各自楷书的笔法蕴含其中。
这个问题本身就站不住脚,如赵文敏所说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传,赵所说的笔法并没有针对某一书体。真正掌握笔法的人知道,楷行草笔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甚至不同书家的笔法也是如此。
我是一人。什么叫笔法字法体系?是不是想问看颜柳的楷书,想不到他们的行书写成那样。
到底什么是”同一个笔法字法体系“?不要创造词汇,有问直接问。
楷书是经过取舍的,尤其是唐朝的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和行书都是有差异。不过颜真卿楷书各个时期风格太多,柳公权字迹太少,所以你感觉比较突出。
颜真卿的行书三帖,也就是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
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行书三帖和他的楷书有什么关联,不如这样说,看看颜真卿各个时期的楷书,区别也很大。
比如颜真卿著名的帖《麻姑仙坛记》,据说写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如下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底有没有真迹流传下来?如果没有会在哪里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可谓是名副其实国宝,只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摹本,乃是唐太宗命宫廷书法家冯承素临摹,分毫不差,被后世称作“神龙本《兰亭集序》”,由于真迹不可得,神龙本是现今世上仅存的天下第一行书。
自王羲之创作出《兰亭集序》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无数文人墨客、***显贵无不对《兰亭集序》朝思暮想,不过可惜的是,自唐朝以后,世间再无《兰亭集序》消息。
关于《兰亭集序》真迹下落,有人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他在得到《兰亭集序》后,曾经下令把如此瑰宝收入玉匣之中,百年之后给自己陪葬,永眠地下。
后来朱温代唐,天下大乱,后梁节度使温韬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掘开,盗宝无数。
温韬盗墓成瘾,本以为能找到天下至宝《兰亭集序》,但出乎意料的是,昭陵中确实奇珍异宝无数,独独不见《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长眠昭陵之中的说法,自此不攻自破。
《兰亭集序》不在昭陵里,又在何处呢?
李世民爱《兰亭集序》成痴,确实也有心把它带入地下,与自己永世长眠,但偏偏不巧的是,儿子李治也如老爹一般,痴迷《兰亭集序》,在李世民百年之后,从中暗使了手段,把《兰亭集序》留在自己身边。
唐高宗李治对待《兰亭集序》也如老爹一样,在自己死后,把生前喜爱的字画全都作为陪葬品,置于乾陵之中,其中就有《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其真迹去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兰亭序》真迹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外一种说法是《兰亭序》真迹葬在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据后人分析,唐太宗驾崩时,并没有提出让《兰亭序》随葬,因他知道儿子李治(唐高宗)也酷爱笔墨丹青,尤其是《兰亭序》,就忍痛割爱把这一稀世真迹交给了李治。可李治自幼体弱多病,病世前立下遗诏,驾崩后所有字画全部随葬。就这样,《兰亭序》失传之后,便有人怀疑《兰亭序》真迹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很可能在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唐朝皇陵有十八座,被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挖了十七座,偏逢挖到乾陵时,狂风呼啸,雷雨大作,温韬长叹而归。自唐代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真迹,这就更让许多人相信《兰亭序》真迹随葬乾陵的说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仿写行书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仿写行书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