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卿的草书书法字体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卿的草书书法字体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柳公权楷书妙绝古今,行草水平如何呢?
柳公权29岁考中进士,开始做官,给太子当老师。那时候唐朝已经过了***盛世和贞观之治,也就是好日子已经过完了,后面皇帝上任如走马灯,最短的唐敬宗李湛只干了三年,18岁就死了。柳公权搞书法长寿,活了88岁,七朝元老。
柳公权是文官,天天围着皇帝转,跟笔墨打交道,书法当然是一流的。他又很钻研,遍观唐代前辈们的法书,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溶汇贯通,树立了自家风格“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称,影响延续到现在。
得书道真传,加之环境好,学问深,眼界高,柳氏的行草书自然不会差,只是世人尊其楷书,而掩其行草。但书史记载有《十六日帖》、《伏审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深得晋人风神气韵,都是镇馆级之作,其中《蒙诏帖》声名最隆,内容是一封信,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还请谅解自己的难处吧。
此帖书法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笔墨酣畅,磅礴痛快,意象恢宏,有一种吞吐大荒的气派。因是私人书信,不需要端着***,可以放开来写,情感得以真挚流露。真正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后人打分很高,评为传世十大行书之列。
柳公权以楷体著名,世称“柳体"。他的行草水平相比他的楷体,略显得不是很有名气,但他的行草水平也是很高的,让我们拿他的行草作品《蒙诏帖》(见下图)来欣赏点评。
柳公权的行草《蒙诏帖》,释文是: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从这幅作品来看,用墨特点是,浓淡轻重,自然相发。
从字的气势上,超迈雄健。
从字形来欣赏,或大或小,或宽或窄,长短不一,但跌宕有姿。
这幅行草作品的风格是:豪放俊逸,神气清健,充分地体现了柳公权的风韵和骨力!
以上是鹏誉轩笔庄(淘宝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书友批评指正为感!
柳公权才情都用到楷书上去了,行草实不及楷。其实能有楷书传世就非常不错了,不必五体皆能。我猜王羲之必定能写篆、隶,不见传世只怕是他没兴趣写篆、隶而已。米芾也是独沽一味,行书打天下!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谢谢三千里马君之邀请!
东汉文学家许慎(现漯河市召陵人)在他的名著《说文解字》中云:“汉兴有草书。”
上图为西汉时期的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西汉)。也就是说,草书在西汉时期就产生了。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话,早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就出现了草书了,那时的篆书草稿(也可以叫“草篆”),不正是草书产生的萌芽吗。
上图为西周时期刻在铜器上的草篆《散氏盘》局部。
那么,为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草书的产生圈定在汉初呢?这是因为战国和秦朝时期出现的草书只是“篆草”。篆草,只是草书的雏形,她处在有待完善的状态,等待后人去完善她。
上图为东汉张芝冠军帖。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卿的草书书法字体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卿的草书书法字体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