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势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势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势作者?
崔瑗(77-14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崔马因之子。早年丧父母,立志继传父业,勤奋好学。
18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京房易传》等,与当时的文学家马融、科学家张衡结为友好。
他仕途坎坷,40余岁时,始为郡吏,顺帝时推举人才,任汲(今河南汲县)令。汉安初年,经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荐举为宿德大儒,从政有政绩,升迁为济北相。
后来因事入狱,上书自讼,才得释放。不久,便病死在洛阳。
善于文辞,尤其擅长书、记、箴、铭。
与杜操并称“崔、杜”。其字迹已经失传,著有《草书势》。
羲字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
写时应注意布白,其空间的把握,就楷行而言,楷书最细划,行书就是在楷的基础上,更灵活,笔划与笔划之间连贯性较强,草书概括性强。布白简洁,气势通透。有图有真相
羲字草书可以参考王羲之在《秋月帖》、《寒切帖》、《得示帖》、《初月帖》中的写法。
也可以参考孙过庭《书谱》,怀素《论书帖》草法。
怀素的狂草比张旭更恣肆、险绝,在《自叙帖》、《论书帖》中可以看出,用笔迅疾,气势恢宏。
无论学王字还是怀素,根据我自己学书的体会,学羲字草书应注意疏密,线条的流畅,转折的变化,中锋、侧锋并用,翻笔自然。
如羲之的写法,上疏中密,上面二点中锋侧锋转换,第二点下来到横画的转折、连带,中间的二撇都是调锋、顿挫的关键,尤其要注意观察体会。
学习怀素的狂草应该多注意连笔、翻笔,狂草求势,失去了势,就毫无一气呵成,力拔山河的气韵。
门外汉说外行话,见笑了。
“羲”字的本义:
“羲”字这个汉字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写法还是比较多的,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汉字了,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面,我们人类的鼻祖伏羲的名字里面也带有这个字,同时这个字还是一个姓氏,“羲”在古代还是一种官职,掌管着天文和历法。
晋朝王羲之楷书是这样写的,如上图:
我们看着个“羲”字,它是一个会意字,由16笔组成,包括一个“羊”、一个禾苗的“禾”字、一个“丂”字和一个干戈的“戈”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是这样写的,如下图:
它的本意是指的牲畜或者庄稼按照人的期望生长,禾苗像队伍一样排列整齐,生长茂盛,而左下角的“丂”指的是经历风雨,大概意思就是风调雨顺吧,在古代农业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六畜兴旺、风调雨顺。
王羲之行书的“羲”是这样的,如上图;
这个字之所以留下来的写法比较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圣”王羲之名字里面有这个字,历史上的书法家不断的书写,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的写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羲”字草书的写法如上图,它的草书的写法和行书及楷书区别很大,需要单独的的记忆,没有太多的技巧。
每个人写得最好的字,一定是自己的名字。“羲”字写得最好的人,一定是王羲之了。
我们先来看看书圣写的“羲”字,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重点看其结构的变化。
草书的笔画看不太清楚,我们来看明代陈道复写的“羲”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运笔轨迹。
在汉字中,“羲”字容易与“義”字混淆,粗一看,长得差不多,但实际上写起来,除楷书有些相似外,行草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
关于“羲”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观点,供题主参考之。
我认为,在临摹草书“羲”字之前,应先把篆书“羲”字和隶书“羲”字先临摹几遍,不要直接进入草书“羲”的临摹。因为草书羲字是由隶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而隶书又是由篆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这叫寻根求源。
关于草书羲字怎么写,我给题主推荐几个古人法帖上的羲字。总之,草书羲字是不容易写得好看的。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狂草大家怀素书的,挺立式的,符合草书书写法则。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的。孙过庭的草书特点是:字字独立,笔笔到位。可学之!
上图中的六个草书羲字,除怀素书的之外,智永等书家写的也很有特色的。
什么是书法章法的势连?
所谓"势连",我以为是指书法讲究点画上下笔、字与字,乃至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讲究体势、行气贯通,这是书法章法特别是行草章法的基本要求。
王羲之巜笔势论》中有一句话是"牵引深妙",说的就是这种"势"。意为笔画间的牵引连带,深奥而微妙,用的好就会让作品神***飞扬,表情达意。
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它要求,上一笔的结束动作,就是下一笔的起始。其间的游丝,可断可连,但气不能断。如能做到像蔡邕巜九势》中说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那就是高手了。
有资料上说,王献之在学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独劈跷径,创造了一种"非行非草"的"大令体",笔势飞动,豪迈恣肄。其代表作巜中秋帖》,被称为"一笔书",可谓"势连"的典范。
书法章法的势连是取决于“一点是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道理,章法的势连是决定一篇书法作品是否成为整体还是拼揍的,东拼西揍的书法只会如积薪、如算子,不成整体,难以取势,但是无势之作可得四平八稳的感觉,会被不肯在书法上花费时间与精力者所称道,如印刷体的排布,美术字的安排都不会出有表现风格充分的手写体中的势连。
谢邀!
对于接触书法时间较长的同志们来说,经常会听到、见到“势”这个术语,什么“取势”、“笔势”、“体势”等等,各种解释、说法都有,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那么书法中的“势”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是个老问题了,由于书法这门学科没有固定、标准的术语,导致大家对一个词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中锋、侧锋”这种基本的概念解释都不固定,更别说“势”这种形而上的词了。
先说第一个解释——姿势、形态。
比如下面三个“不”字,分别出自虞世南、米芾、王羲之,同样一个字,虞世南取“静势”,写的很稳当;米芾取“险势”,字形倾斜;而王羲之取“动势”,用牵丝表现出笔锋的运动。
这是一种解释,很简单,还有其他解释吗?有的,这就是张怀瓘记载的所谓草圣张旭的“五势”。
中国书法中有所谓的笔法传授谱,类似陈氏太极等传统秘技的传承历史。经过大概是这样:王羲之——王氏子孙——智永——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张旭,张旭的***很多,其中包括颜真卿,此外还有邬彤——怀素等其他脉络。
书法章法的势连,应该是指书法中“势”。那究竟何为“势”,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用通俗的话讲,大家都知道水电站是如何发电的,其利用的就是水高低落差产生的势能,从而推动发电机进运转而产生电能。书法的“势”同样可以这样理解。
书法的“势”表现最为明显的应当属于草书。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看起来龙飞凤舞,错综复杂。但字与字、行与行流畅无比,这就是草书“势”的表现,即上字的落笔之势既是下字的开笔之势。
书法中讲究“行气”与“书势”,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
书法中的“行气”与“书势”,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自古至今书法都非常讲究个这“气”与“势”,那么什么是“行气”什么是“书势”呢?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谈谈行气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行气是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学书法我们知道有个词叫“行气贯通”,书法写字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因此上下字之间的气势就叫行气,这种气不能中断,而且不只一行,前后两行也不中断,就叫“行气贯通”。
具体的表现手法就是上面一个字的末笔与下面一个字的首笔,要呼应顾盼,就显得气韵贯通。在隶书和楷书作品中,这种呼应是暗的,在行书、草书作品中则是明的。
上图是怀素的《自叙帖》,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上下字是连起来写的,有的则是笔断意连,上一字的收笔与下一字的起笔有着很明确的上下呼应关系,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所以什么是“行气”呢,就是体现在行与行和字与字的连接上,明面上的连接靠游丝,暗地里的连接靠笔意,就是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的行气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行与行之间要有照应。如果上一行笔势比较收敛,下一行就会有所放纵;或者是轻重有别;或者是浓淡相间。彼此照应,通篇和谐。
什么是“书势”
“势”依“形”而现,有“形”则有“势”。书法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修养和对书法艺术的领悟,在书法作品中借助线条笔画的力度、抑扬顿挫、攲侧中正等,表现出来的书法中的动感、节奏和韵律,个人以丰富的想象。
我个人以为,“势”是书法明面上的东西,“气”是暗地里的东西。气与势,一明一暗,阴阳相济。王羲之的《兰亭序》多去观察品味,就能更好地理解书法中的这种“势”与“气”了。
以上仅是个人拙见,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书法知识,感谢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势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势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